正文 第10章 包羅萬象的《幼學瓊林》(1 / 2)

明代末年,一位叫程登吉的人寫了一本叫《幼學須知》的書,又稱《成語考》、《故事尋源》,用來給自己的孩子做啟蒙讀物。

後來,這本書流傳了出去,清代嘉慶年間的學者鄒聖脈給《幼學須知》作了一些補充,並更名為《幼學瓊林》,也叫《幼學故事瓊林》。

《幼學瓊林》是駢體文寫成的,共分為33類,文體全部用對偶句寫成,容易誦讀,便於記憶。我國一直流傳一句話:

讀了《增廣》會說話,讀了《幼學》走天下。

“增廣》”指的是明代編寫的兒童啟蒙書目《增廣賢文》,又名《昔時賢文》、《古今賢文》。《幼學》指的就是《幼學瓊林》。

在《幼學瓊林》中,對許多的成語出處作了介紹,因此可以讓人掌握不少成語典故,此外還可以了解我國古代的著名人物、天文地理、典章製度、風俗禮儀、生老病死、婚喪嫁娶、鳥獸花木、朝廷文武、飲食器用、宮室珍寶、文事科第、釋道鬼神等諸多方麵的內容。《幼學瓊林》中還有許多警句、格言,有的至今仍然傳誦不絕。

《幼學瓊林》對天地的起源和天體的運行做了一番描述:

混沌初開,乾坤始奠。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日月五星,謂之七政;天地與人,謂之三才。日為眾陽之宗,月乃太陰之象。虹名螮蝀,乃天地之淫氣;月裏蟾蜍,是月魄之精光。

意思是說,混沌的宇宙,元氣一經開辟,天地陰陽便有了定位。元氣向上浮升而形成了天,厚重混濁的部分凝結在下麵便形成了地。太陽、月亮及金、木、水、火、土五星並稱為七政。天、地和人合稱為三才。

太陽是眾多陽氣的宗主,月亮是太陰的精華象征。長虹又稱為螮蝀,是天地之氣交彙浸淫而形成的;月宮裏的蟾蜍,是月亮的精華所凝聚而成的。

在《幼學瓊林》“地輿”的章節裏,也對各地區的劃分做了簡單黃帝畫野,始分都邑;夏禹治水,初奠山川。宇宙之江山不改,古今之稱謂各殊。北京原屬幽燕,金台是其異號;南京原為建業,金陵又是別名。

浙江是武林之區,原為越國;江西是豫章之郡,又曰吳皋。福建省屬閩中,湖廣地名三楚。東魯西魯,即山東山西之分;東粵西粵,乃廣東廣西之域。

意思是說,黃帝劃分了我國的疆域,才有了都邑的界限,夏禹平治了洪水,才奠定了山川的位置。天地間的山川河脈雖然不曾更改,自古以來它們的稱呼卻各有不同。北京古時稱幽州或稱燕國,別名又叫金台;南京就是建業,別名又叫金陵。

浙江從前稱為武林,本是越王的故國;豫章、吳皋都是舊時江西的稱呼。福建一省古時統稱七閩,湖廣地方舊名叫作三楚;東魯、西魯就是山東、山西的舊名,東粵、西粵即為廣東、廣西。

除了天文地理之外,《幼學瓊林》還以曆代的聖人舉例打趣,勸導人要愛惜自己的麵容,隱喻了“相由心生”的道理:

百體皆血肉之軀,五官有貴賤之別。堯眉分八彩,舜目有重瞳。耳有三漏,大禹之奇形;臂有四肘,成湯之異體。

文王龍顏而虎眉,漢高鬥胸而隆準。孔聖之頂若圩,文王之胸四乳。周公反握,作興周之相;重耳駢脅,為霸晉之君。

此皆古聖之英姿,不凡之貴品。

意思是說,身體的各種器官都是由血肉組成的,從人的五官上就可以看出貴賤之別。相傳堯的眉毛分為八種色彩,舜的眼中有兩顆瞳仁。耳朵上有3個耳孔,這是大禹令人稱奇之處;胳膊上有四個關節,這是成湯與眾不同之處。

周文王有像龍顏一樣的額頭和虎眉一樣的眉毛,漢高祖有像鬥一樣的胸膛和高高的鼻梁。孔子的頭像“圩”一樣呈凹形,周文王的胸有四乳。周公的手掌柔軟,可以反掌握住手腕,後來成為振興周的國相;重耳的肋骨連接在一起,最後成為晉國的君主,稱霸天下。這些都是古代聖賢的英姿、超凡脫俗的品相。

《幼學瓊林》對師生和求學之事也做了一番詳細描述:

馬融設絳帳,前授生徒,後列女樂;孔子居杏壇,賢人七十,弟子三千。稱教館曰設帳,又曰振鐸;謙教館曰糊口,又曰舌耕。

師曰西賓,師席曰函丈;學曰家塾,學俸曰束脩。桃李在公門,稱人弟子之多;苜蓿長闌幹,奉師飲食之薄。冰生於水而寒於水,比學生過於先生;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謂弟子優於師傅。

意思是說,東漢的馬融設帳授徒,前麵教導弟子,後麵卻有女樂為伴;孔子在杏壇講學,先後培養了3000多弟子,其中最著名的有72人。形容別人設立教館講學叫作“設帳”,又叫“振鐸”;謙稱自己設立教館講學叫作“糊口”,又叫“舌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