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蒙學《千字文》(1 / 2)

兒童蒙學

自古以來,國人特別重視童蒙教化,把它作為承傳家道、家學、家業的根本。其基本目標是培養兒童認字和書寫的能力,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能夠具備基本的道德倫理規範,並掌握一些古代文化的常識及日常生活的一些常識。

童蒙教化主要是以兒童讀本的形式進行的。這些誕生在古代的兒童讀本中有民族文化血脈的精髓,也有些不合時宜的糟粕。而它們中蘊含的那種希望孩子增長見聞、知禮向善的良苦用心,卻可在父母師長的諄諄教導下代代流傳。

在南北朝時期的482年,有一天,一個背著行囊的13歲男孩走在南朝齊的都城建康的大街上,神色欣喜地東張西望。這個男孩叫周興嗣。他遠離家鄉姑孰,即現在的安徽當塗,出外闖蕩,就是為了多學知識,充分發揮自己的天資。

在建康經過十幾年的遊學,周興嗣已經能精通各種紀事文章的寫法,每次下筆,必是文采斐然。他仍然醉心於遊學之中,以便見識各種風土習俗。

一次返鄉,周興嗣途徑江蘇蘇州,看到天色已晚,就在當地的客棧住宿。夜裏,睡得迷迷糊糊的周興嗣聽見有個低沉的聲音對他說:“周興嗣,你才學蓋世,不久就會結識到尊貴的大臣,最後被聖明的君主重用。”

這聲音響在耳際,像是說話的人就近在咫尺。周興嗣嚇了一跳,猛地驚醒後四處查看,卻發現客棧的房間裏門窗緊閉,根本沒有人進入的痕跡。

494年,也就是周興嗣25歲這一年,曾任南朝宋宰相的謝朏為避宮廷爭鬥,自請外任吳興太守,周興嗣性情平和,文雅有禮,使得一向厭惡與士人交往的謝朏對他另眼相看,就薦周興嗣於闕下,常在一起談文論史。

後來謝朏奉命回朝時,就在朝廷極力推薦周興嗣的才學。不久,周興嗣得到了梁武帝的重用,升為給事中,專門給皇室寫文章。

梁武帝在位48年,一生戎馬倥傯,但始終未忘讀書,他深知那些“生於宮廷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未嚐知憂知懼”的皇子的確是愚的惡的多,而賢的善的少。為了鞏固梁朝江山,他希望自己的兄弟子侄,能夠在他治下的太平年代成為飽學之士,成為繼他而起的“出乎其類,拔乎其萃”的人物。

然而,用心良苦的梁武帝卻發現,天下竟然沒有一本適合皇子皇孫的啟蒙讀物。當時流行的一些書籍,如《尚書》、《左傳》、《論語》等儒家經典,對於孩子們來說程度較深,實為不便。

起初,梁武帝命翰林待詔殷鐵石從大書法家王羲之的書碣碑石中揭下1000個各不相同的字,每字一紙,一字一字地教授那些皇子,可是這種教法雜亂無章,不便於記憶,收效甚微。

梁武帝後來就想到,若是將這一千個各不相同的字,編成一篇通暢又有韻味的文章豈不是更妙?可是,這樣的文章由誰來寫好呢?自然就是他最喜愛最重視的文臣周興嗣了。

隨意找1000個字組成一篇文章,聽起來很簡單,但其實是很難辦到的。因為梁武帝想要的這千字文裏沒有一個字重複,組合起來又要有寓意,而且還要顧及文體文法,讀出來還要朗朗上口,這實在是很苛刻的要求。

周興嗣接到詔令後,回家找出王羲之的遺作,連夜工作。他伏案編撰,充分調動所有的知識庫存,天才的大腦急速運轉著,將那雜碎無序的1000個字一遍遍地排列組合,推敲斟酌。

最後,他采用四言韻語,8字一句,分125段完成,沒有重字重義。第二天雄雞報曉之時,終於編出了錦繡華章《千字文》。

因為太費心勞神,僅僅一夜之間,周興嗣發現自己竟然忙得一夜白頭了,就像伍子胥過昭關那樣,滿頭烏黑的發須,都變成了雪白的銀絲。

宋代類書《太平廣記》這樣記載了這件事:

梁武帝教諸王書,令殷鐵石於大王書中拓一千個字不重者,每字片紙,雜碎無序。帝召興嗣曰:“卿有才思,為我韻之”。興嗣一夕編綴進上,鬢發皆白。

周興嗣到朝堂上報告時,梁武帝看見他幾乎不敢相認。梁武帝欣賞過周興嗣的作品之後,大喜過望,又重賞了周興嗣,提拔為佐撰國史。其他大臣看過這篇《千字文》之後,也紛紛讚不絕口,隨後馬上在宮廷的蒙學教育中流行起來。

周興嗣選擇的內容從遠古的混沌初開、日月運行、四季循環開始,敘述江河魚鳥等自然界生物及景觀。從伏羲氏、神農氏的龍師火官、天地人三皇,到倉頡造字,嫘祖製衣,囊括了天地、曆史、人事、修身、讀書、飲食、居住、農藝、園林以及祭祀等各種社會文化知識,對偶押韻、文法細暢,便於記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