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名臣曾國藩與《家書》(1 / 3)

那是在晚清時的1811年11月26日,在湖南長沙府湘鄉縣楊樹坪一個地主家庭裏,一個重要的曆史人物出生了。他就是後來被譽為“晚清名臣”的曾國藩。

據說曾國藩出生時,他的祖父曾經夢到有一隻巨蟒纏在他家的柱子上,所以認為曾國藩是巨蟒轉世。曾國藩出生後家中的一棵死梧桐樹竟然重新煥發出了生命,讓其祖父更加相信巨蟒轉世這一夢語。

更湊巧的是,曾國藩患有類似“牛皮癬”一類的皮膚病,渾身上下都是像蛇的鱗片一樣的癬,所以曾國藩也相信了巨蟒轉世這一夢語。後來他在嶽麓書院學習時,因為怕別人看到身上的鱗片,所以夏天燥熱時還穿戴整齊地讀書,讓先生大加讚賞。

曾國藩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八股文、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同年參加長沙的童子試,成績列為優等。

說起來,曾國藩其實並不算是個聰明孩子。不僅不聰明,還笨得一塌糊塗。他小時候背書,一篇難度不大的文章卻要反複背好幾遍。

有一天晚上,曾國藩又在熬夜苦學,到了深夜,他家進了一個盜賊。盜賊原本以為這樣一個富裕家庭的子弟讀書隻是做做樣子而已,就耐心地藏在房梁上等著曾國藩早早去睡覺。可是,曾國藩左一遍右一遍地念文章,就是結結巴巴地背不下來。

盜賊漸漸不耐煩了。眼看天色將亮,徹夜沒能得手,氣急敗壞的小偷從房梁上跳下來,流利地將曾國藩反複念來念去的幾個句子背誦了出來,然後揚長而去。

一個孩子反複背誦的次數甚至使旁聽的人都能諳熟於心了,可見曾國藩確實不是機靈伶俐的孩子。

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曾國藩才更加發憤圖強,刻苦學習。終於在22歲考取秀才,28歲中進士,初授翰林院檢討,充文淵閣直學士,升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最後升至總督,官居一品。

“買書不可不多”,是曾國藩的觀點。1836年,25歲的曾國藩自京師到金陵,走過之處都要購書。歸家後,“侵晨起讀,中夜而休,泛覽百家,足不出庭戶幾一年”。

“看書不可不知所擇”,是曾國藩的另一觀點。他最終所擇者,於“四書五經”之外,就是《史記》、《漢書》、《莊子》及韓愈等人的文章。

曾國藩在仕途上官運亨通,從進士及第後,10年之中連升十級,並在京師贏得了較好的聲望。他一生嚴於治軍、治家、修身、養性,實踐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被後世視為道德修養的楷模。

曾國藩對他所處的曆史時期和後世的我國社會,都產生過重要的影響,尤其是他留下的《曾文正公文集》一書,在曆史上受到世人的重視。

《曾文正公全集》由曾國藩撰寫,李鴻章之兄、湖廣總督李瀚章編輯,共167卷,初於1876年刊行,幾經刻印,卷數不一。全集包括奏稿、批牘、治兵語錄、文集、詩集、雜著、日記、書紮、家書、家訓等部分。

但流傳至今,並受世人重視的,亦隻有其中的“家書”真正遺留下來了,難怪著名學者南懷謹在《論語別裁》中說:

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有十三套學問,流傳下來的隻有一套《曾國藩家書》。

曾國藩能取得無數榮譽,不僅和他自幼勤學苦練有關,也得益於他平日裏為人處世得當又謹慎的態度和作風。在他與家中親屬的往來書信裏,仍然能解讀出不少這位晚清名臣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

曾國藩從小家教很好,對長輩的態度是十分恭敬的。但凡是他給父母的書信,開頭無一不是以“男國藩跪稟”而開頭,這句話的意思是“兒子國藩跪著稟告”。而且信中總是有諸如“付母親大人萬福金安”之類的恭敬語。

對於其餘的兄弟姊妹,曾國藩也抱十分關切的態度。他在給父母親的家書裏時常詢問家中親屬的狀況,在跟弟兄間的通信裏也時常細致地叮囑對方。比如在“鹹豐七年十月初四日”寫給“沅甫九弟”的家書中寫道:

弟在營須保養身體,肝鬱最傷人,餘平生受累以此,宜和易以調之也。

由此可見,這個在軍營和官場上鐵麵又不苟言笑的曾國藩十分重視家庭,這跟儒家的“齊家治國平天下”不謀而合。一個人對待家人的態度,往往就是他處世時最常見的姿態。

曾國藩對學業的態度也是要以勤奮、虛心為主。自小就明白“勤能補拙”的他,在“道光二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給“四位老弟足下”的家書中,勸導弟弟們不要恃才傲物,還舉出了例子來警戒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