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7年的一天,住在江蘇昆山的朱集璜家有一個孩子誕生了。朱集璜是明末著名學者,他在初為人父的欣喜中,給孩子取名為朱用純,希望他能以純淨明澈的心態做人。
朱用純從小時候開始,就從父親身上學到了很多。除了常常聽朱集璜講孔孟之道以外,朱用純還慢慢積攢著許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
可惜天有不測風雲,1645年,朱集璜因為守昆城抵禦清軍失敗而投河自盡。朱用純晝夜慟哭,痛不欲生,當時才18歲的他從此成了家中的頂梁柱。那個時候,朱用純的弟弟用白、用錦年紀還小,他的母親還懷著從商,遺腹未生。朱用純在家裏上要侍奉老母,下要撫育兩個弟弟,倍感艱辛。
後來,明清交替之後,朱用純回想起元代行孝故事合集《二十四孝》中有個叫王裒的人,他的父親王修被西晉奠基人司馬昭殺害了。王裒悲痛死於非命的父親,不曾朝西向而坐,用來表示自己永不做晉臣。王裒還在父親的墳墓旁的柏樹下蓋起草廬,早晚經常到墳墓那裏跪拜,手扶著柏樹悲傷地哭泣。
朱用純覺得自己與王裒同病相憐,因此改名號為柏廬,也學著王裒的樣子,終生隱居,以教書為業,數次回絕了朝廷邀其為官的請求。
朱柏廬常常回想起父親的音容笑貌,雖然早已時過境遷,但仍然覺得無限痛心。他清楚地記得父親的一言一行。比如,當鄰人們稱讚父親的淵博學識時,父親總是一副謙和恭敬的樣子。無論家境如何,自家總是十分幹淨利索,從不拖遝髒汙。他記得起小時候父親是怎樣教育他不能浪費糧食、勤儉持家的樣子。
再如,父親是怎麼重視他的學習,又是怎樣在他幼時與玩伴打鬧慪氣時耐心開解他的。由於日夜思念,朱柏廬閉上眼睛,甚至能看見父親活生生地站在他麵前,正在一字一頓地教給他做人的道理。
在潛心研究“程朱理學”之餘,朱柏廬萌生了寫一本書的願望,用來教示後代,讓子孫們能在自己去世後仍然有著高尚的氣節。
朱柏廬奮筆疾書,初稿寫成後,又細細斟酌一遍,將書稿修改到了500餘字,使它通俗易懂,內容簡明扼要,對仗工整,讀起來朗朗上口。最後成書,名為《治家格言》,也叫《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廬治家格言》。
朱柏廬深知一個人修養的重要性,因此在《治家格言》中,他提出了很多關於個人行為道德的要求: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流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