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朱熹與《朱子家訓》(1 / 2)

在南宋時期的南劍州尤溪,住著一對夫婦。有一天,這戶人家中的丈夫朱鬆帶著懷孕的妻子上街閑逛,看見一個算命的卜卦者,就興衝衝地上前去要他卜一卦。

卜者看看朱鬆懷孕的妻子說:“富也隻如此,貴也隻如此,生個小男孩,便是孔夫子。”朱鬆聽後高興極了。後來,他的兒子出生了,朱鬆為他取名叫朱熹。

朱家雖然家境平凡,但朱鬆一直對當年算卦者的預言念念不忘,指望兒子一朝成才。這種信心的來源不僅是卦辭,連他自己也能感受到兒子不同尋常的靈氣。

朱熹4歲的時候,小小年紀就已經展現出了超人的頭腦,曾指著天空向父親問:“那天的上麵是什麼?”直把父親問得張口結舌。8歲的時候,朱熹就已經能熟讀《孝經》了。

朱熹10歲時,父親朱鬆去世了,朱鬆好友劉子、劉勉子、胡憲3人常來看望小朱熹。他們3個人都是醉心學佛的道學家,當時朱熹一家所生活的南劍州又是道學最初在南方傳播的中心,因此朱熹十分熱衷道學,與當地道學家交往甚密。這種環境對朱熹的一生有著深刻的影響。

1148年,朱熹考中了進士,3年後又被派任泉州同安縣主簿,從此開始仕途生涯。1160年,朱熹向南宋學者李侗求教,後來發展出了新的哲學思潮理學。

南宋中期,金、蒙南侵,賦稅苛重,百姓怨聲載道,民族危機深重,加之儒家衰弱,南宋禮教廢弛,理想失落,社會動蕩不安。

為了穩定國家秩序,加強家庭和社會的凝聚力,拯救社稷,拯救國家,朱熹以弘揚理學為己任,奉行“格物致知、實踐居敬”的教育理念,力求重整倫理綱常、道德規範,重建價值理想與精神家園。《朱子家訓》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這裏需要說明的是,《朱子家訓》有兩個版本,一為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所作,二為明末清初理學家朱柏廬所作。朱熹所作《朱子家訓》也稱《朱文公家訓》,原題為《紫陽朱子家訓》,而“紫陽”是朱熹的別號。朱柏廬所作《朱子家訓》原名為《治家格言》,也叫《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廬治家格言》。

《朱子家訓》對儒家的“齊家”思想進行了理學意義上的構建。

理學是儒學發展出的分支,理出於天而具於人者為道、為德、為事,“善者便是天理,惡者便是人欲”。因此,在朱熹的《朱子家訓》裏無處不流露著儒學的道德規範和品質標準,即仁、義、信:

君之所貴者,仁也。臣之所貴者,忠也。父之所貴者,慈也。子之所貴者,孝也。兄之所貴者,友也。弟之所貴者,恭也。夫之所貴者,和也。婦之所貴者,柔也。事師長貴乎禮也,交朋友貴乎信也。

意思是說,當國君所珍貴的是“仁”,愛護人民。當人臣所珍貴的是“忠”,忠君愛國。當父親所珍貴的是“慈”,疼愛子女。當兒子所珍貴的是“孝”,孝順父母。當兄長所珍貴的是“友”,愛護弟弟。當弟弟所珍貴的是“恭”,尊敬兄長。當丈夫所珍貴的是“和”,對妻子和睦。當妻子所珍貴的是“柔”,對丈夫溫順。侍奉師長要有禮貌,交朋友應當重視信用。

作為繼承了儒家思想的哲學分支,理學同樣也注重為人的修身之道。這方麵的思想也在《朱子家訓》中反映出來。

比如,遇見老人要尊敬,遇見小孩要愛護;有德行的人,即使年紀比自己小,也一定要尊敬他;品行不端的人,即使年紀比自己大,也一定要遠離他。

再如,不要隨便議論別人的缺點,切莫誇耀自己的長處;對有仇隙的人,用講事實擺道理的辦法來解除仇隙;對埋怨自己的人,用坦誠正直的態度來對待他;不論是得意或順意或困難逆境,都要平靜安詳,不動感情。

這些道學和佛學思想,朱熹自小就耳濡目染,沒有遺忘,因此他將道教尊道貴德的最高宗旨融合在《朱子家訓》中。

朱熹認為:別人有小過失,要諒解容忍;別人有大錯誤,要按道理勸導幫助他。不要因為是舉手之勞的善事就不去做,也不要因為是無傷大雅的壞事就去做了。別人做了壞事,應該幫助他改過,不要宣揚他的惡行。別人做了好事,應該多加表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