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回 一樹分四支(2 / 3)

一個月後,楊宗蘭一家、楊宗勉一家、楊文遠一家,留下楊家生、楊家育兩家人在火塘寨看家。三家人一起在風陵渡過黃河,向江夏縣行去。到了江夏縣,全家進行了一次聚餐,即分手。楊宗蘭一家與楊文遠一家繼續走旱路去雲南,暫時不提。

卻說‘楊宗勉’一家從江夏雇船順長江、揚子江、直航古陽,一路無話安全到達古陽城。楊宗勉舊地重遊,卻沒有‘千裏燕歸來’的歡愉之感,因為,齊、莫兩位嶽家已經無人,多方訊問才找到兩家無人照看的荒墳,掃祭一番即起程去童家堡,看望‘賀香菱’的舅父。老堡主童萬山已是九旬高齡的老人,仍是龍馬精神。聞報甥女全家來到,樂的笑聲不斷,抱著已經八歲的外孫女楊金蕾,連催下人快上酒菜、與兒子童家鑫、孫子童仁貴、同陪楊家人飲宴。席間,童萬山聽說楊宗勉已經辭官,樂嗬嗬地道:“好!好!不做官也好!文官嘔心瀝血,武官舍生忘死都不容易!你看,這才幾年光景,你的小白臉都變成‘芥菜疙瘩’啦!叫舅說呀,幹脆!哪也別去啦!就在此地改行賣瓷器算啦!現在朝廷允許私窯生產瓷器,景德鎮的私窯有一多半是咱童家的,賢婿若能總攬瓷器的售賣,在汴京、北平、宛城、‘五羊城’都開上分店,專賣咱自己的瓷器,那錢可就賺老鼻子啦!”楊宗勉道:“好呀!隻要‘家鑫’兄弟沒有意見就行!”童家鑫急道:“姐夫說的什麼話?當年,要不是姐夫給兜著,童家堡早就玩完啦!何況,燒瓷,賣瓷是兩碼事,各賺各的錢,我有啥意見?我高興還來不及呢!你說是吧?香菱姐!”賀香菱笑道:“耶!嘖!嘖!瞧我的老兄弟多會說話!你記住,若給你老姐夫耍滑頭,甭說你已當爺爺了還挨老姐的繡鞋底打!”道罷哈哈大笑。自此以後,楊宗勉這一枝就落戶景德鎮做起了瓷器商人。

回頭再說楊宗蘭與楊文遠兩家,一路曉行夜宿,到達三元五毒門。楊宗蘭先安排楊文遠一家四口住下,處理了兩天門中俗事,任命達達寒梅的侍衛長‘艾買特’做五毒門內總管。開始操辦楊文貴與達達寒梅的婚事。一個月以後,等小夫妻過了三朝,楊文遠一家才離開三元去韶通。

老梁王柴潛,與二弟柴勇,三弟柴超共聚一堂,熱情招待初次於歸的女兒、女婿、外孫、外女。席間,柴王問道:“賢婿舍卻封疆大吏高官不做,此後作何生計?”楊文遠道:“尚未細細思考,初步打算是,看過你老後回火塘寨守著祖墳過漁獵、田園生活,頤養天年可矣!”柴潛微微笑道:“隻怕朝廷不會容你如此逍遙吧?”楊文遠道:“我楊家外無犯律之男,內無越規之女,朝廷奈我其何?”柴潛道:“不是此等說法!近幾年,為父閑讀易經,頗有心得,遇事按圖索驥,倒也推斷甚準。曾細推過大宋的國運,看出大宋國祚雖長,寧日無多。朝廷一旦有了戰事,一般習武之人在中原尚不能安生,何況你這國之名將乎!你如真想安逸渡晚年,就留在為父的這一畝三分地,不煩你擔任什麼王官,隻請你幫我訓練一批王府的親丁、護衛。你同時也可開門立派,這是習武之人的一大樂事。若以你的外功,燕兒的內功,不愁成為一代武學宗師。哈哈!你人不在中原,他趙家就是塌了天,也無法再麻煩你!怎麼樣?”楊文遠道:“父王的主意倒也不錯!隻是,留下亜男寡嫂與幼侄在火塘寨,不合適!”柴王道:“天下之大,何處不可容身,你寫信讓楊家生把他們全部接來雲南生活,不就行啦!”楊文遠主意隨決。

帝王之家好辦事,第二天,梁王即下令在王府衛軍大校場內蓋了兩進院,頭一進院是客廳、練武廳、學員住舍,後院是楊文遠一家的住院。在圍牆上開了個大門,門上掛‘王府武衛教習所’金字匾。在院裏修了‘梅花樁’、沙坑等練武設施。在迎門的影壁上寫明:“教習所是王府培訓護衛、領兵將校的場所,由中原楊家將任教頭。本所還招收年齡在六——十二歲的男、女幼童為徒弟,雲雲。在教習所籌建期間,楊文遠夫婦又抽空去了一趟苗洞,一是看望舅父李妙龍,二是看望任金童叔叔,任金童十分讚賞楊文遠的開門立派舉措,派自己的二孩子任彪,二兒媳朗珠瑪、出任教頭,助楊文遠訓徒。

兩個月後,教習所在一陣鞭炮聲中開張。梁王親自剪了彩,二十名王府子弟兵,十名青年衛軍,在身穿武士服的楊文遠師傅帶領下向祖師爺楊袞的畫像叩過頭、向楊文遠師傅,任彪師傅、梁燕師母、朗珠瑪師母、楊凱大師兄、楊婉師姐見過禮,儀式就算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