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回 楊宗英探親(1 / 3)

上回說到,穆桂英不接受宋仁宗的封贈,當麵要辭去封給楊家所有人的官職。按宋朝的國禮、國法,穆桂英是犯了抗旨不遵的殺頭之罪!宋仁宗聽了穆桂英的奏本,看著滿朝文武都盯著自己,心中暗想:“為了維護皇帝的權威,穆桂英今天的做法是應該治她‘大不敬’之罪的!可她是剛平叛回來的功臣啊,罷!罷!就破一次例吧!”沉思良久,感歎道:“滿朝忠烈皆出楊門!老太君之高風亮節、可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矣!朕可允卿等帶俸祿回河東為民,然,楊文廣小愛卿正當青春年少,乃朝廷棟梁之材,朕決不同意他辭官為民,朕賜他三個月假為燕王治喪,假滿即去上任。還望穆元帥與太君轉達朕的旨意!”

數日後,穆桂英在十裏長亭告別了奉旨前來送行的,朝中重臣,與身穿孝服的楊文廣、楊金花、楊金豆、楊金瓜及千百名楊家子弟兵,護著楊宗保的靈車,走旱路返回火塘寨。

百歲高齡的佘老太君,驚聞長孫去世,當即暈倒,夜裏竟發起了高燒,請郎中號脈道是,老太君年事過高,非藥石可救焉!楊延朗、楊延琪、楊延瑛、楊宗英、楊文廣,楊金花、楊文遠、及聞訊趕回的楊宗勉、出嫁的楊宗鐲等人,衣不解帶在床前侍候了十多天,與世長辭。俗話講:‘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楊家在辦完楊宗保、佘太君的喪事不久,老一輩夫人中碩果僅存的柴秀英、杜金娥也相繼去世。楊家在不到四個月的時間內連續走了四人,把活著的人的眼淚都流幹了。

太君百日過後,延琪、延英,對四哥楊延朗道:“四哥還記否?小妹向年曾在五台山‘妙峰庵’觀世音菩薩座前許願,說是待老母親百年後即來出家,現在母親百日已過,我們想近日就去五台山”。楊延朗道:“既然二位賢妹執意向佛,為兄明日就送賢妹去五台山,順便再與你五五哥聚一聚”。晚上,楊延朗與妻子耶律玉鏡商議,玉鏡也想同去。

次日,楊延朗把家務交待給六弟妹黃瓊女,告誡楊宗英、穆桂英要助黃夫人管好家,才放心上路去五台,一路無話。這日上了山,兄妹先到‘清涼寺’見過五哥楊延德,由延德陪同去‘妙峰庵’舉行出家儀式。‘妙峰庵’主持‘靜緣’師太與二人在佛前摩頂受戒,以帶法修行的俗家師妹排輩,賜楊延琪法名叫‘靜空’,賜楊延瑛法名叫‘靜修’。楊延朗向庵中捐了二千兩銀子的香資,安頓好二位妹妹後,即隨五弟楊延德回清涼寺敘話。兄弟倆談起母親的去世,楊延德修行多年也把持不住人性,竟然淚流不止。後又憶起往事,不免又露出喜怒哀樂諸情,感歎道:“為人在世,做將軍也好,退居林下也好,出家修行也罷,萬般皆是空,到頭來全是一堆黃土!現在楊家老娘西去,眾夫人辭世,昔日的天波威風安在?也不過給人間留下一段閑話題而已,豈有他哉!吾家二個老妹妹也出家了,八弟延順遠在雲貴,宗英、宗鐲、宗蘭、宗勉,文遠、文廣、金花,他們兒孫自有兒孫福,何勞吾等憂心不已!吾看玉鏡嫂子也有向佛之意,莫如一同出家算啦!”楊延朗道:“五弟所言極是!稍後即與你嫂商議”。

耶律玉鏡與楊延朗隻有一個女兒,名叫楊宗鐲,多年前已嫁與真宗年間的‘探花郎文彥博’為妻早已喜得貴子,無須牽掛。聞聽夫君之言,自然樂從。等楊延朗在清涼寺落發後,即隨二個小姑姑一同在妙峰庵出家,法名叫‘靜安’。姑嫂三人在妙峰庵,夜裏伴青燈、黃卷,白天頂頂禮觀音菩薩,身在佛門不忘人世,時常仗劍人間行俠仗義,管一些不平之事,對楊家後代遇到的困難更是全力暗助。使‘妙峰三靜’的俠名在江湖廣為流傳,這是後話。

楊延朗夫婦雙雙在五台山出家的消息傳到火塘寨,楊宗英也動了心事。一日對黃夫人道:“現在家中無事,任金童夫婦欲回雲南奉養老母,侄兒亦想去探望一下嶽家,順路也去瞧瞧八叔、八嬸,望六娘恩準!”黃夫人道:“金童夫婦探母,侄兒探嶽父,皆是人之常情,明日娘就與你們送行!南下路遠難行,‘百花女’有孕在身,我叫金豆夫婦帶四名得力家丁隨行,路上也好照應,金豆的孩子跟宗勉兩年也學出來了,能夠獨擋一麵,把他也帶上,遇事是個好幫手,家中有金瓜夫婦照應就行了。”

第二天,楊宗英辭別六娘、大嫂穆桂英,帶著妻子李苗鳳、兒子楊文遠與任金童夫婦一路南下。在途二十餘日,住店、用餐全有金豆一家跑前跑後安排,倒也順利。這日來到三元縣,楊宗英安排一行人在店中住下,隻帶楊家生、楊文遠前往雲霧山八叔家。毒姑爺楊延順聞報宗英來到,大開中門迎客,設宴招待老侄兒。談話中,楊延順聽說母親及諸位嫂嫂、宗保侄兒都已去世,不勝傷感,責問楊宗英道:“你各位伯母棄世不通知為叔尚可,何以你奶奶去世也不知我一聲?使我不能為老娘送終!”宗英道:“奶奶去的急,臨終交代四伯父,不得驚動五伯父及八叔,所以沒有通知你老,五伯父也是四伯父送二位姑姑出家時才知道的!”楊延順道:“雖是如此,吾也不能做不孝之子!老娘三周年時,吾必到墳前掃祭!”隨下令為老太君擺設靈堂,帶領妻子蘭孔雀、兒子楊宗蘭、兒媳朗西珠、王瑛及各堂主拜祭太君之靈。又派人去大覺寺請僧侶做法事,超度太君的靈魂。楊宗英見八叔如此大祭,料也走不了,就派楊家生去城中旅店把人全部接到‘五毒門’的寨中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