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敵不戰而退,銳氣已失。在亂哄哄的後撤隊伍中改令重新接戰,更是失誤!遼兵有的後退,有的轉身,隊伍必然失控,陷入慌亂的混戰局麵!
話說嶽勝按楊延昭鼓令,將先鋒大軍留給焦、孟二將指揮,僅率楊興、楊太保及兩千騎兵奮勇前衝。一杆刀、一根棍、兩把虎頭鉤在後撤的遼軍中如入無人之境,衝波逐浪,任意砍殺,遼兵紛紛讓路,竟未遇上一個三合之將。等肖天佑傳令就地決戰時,他們已經衝到魏州城下。嶽勝令士兵齊喊:“楊延昭前來救駕!守軍出城殺敵呀!”呼延讚在城頭確認是嶽勝無誤,留梅展、何湘守城,領李明、張開率三萬人馬出城與嶽勝會合,一齊攻擊遼軍連營。
肖天佑與師蓋一麵指揮眾將混戰,一麵觀察戰場全局。當看到孟良舞動雙板斧,在戰場上左劈右砍,連殺遼軍數員部將,竟無人能抵,心中大怒,將指揮旗交與師蓋道:“我上去先殺了這個盜馬賊!”拍馬衝向孟良。緊跟在孟良身後的小二郎孟德,偷偷放出一箭,射中肖天佑左肩,痛得他翻身落馬。孟良大喜,一招夜叉探海砍下,哪知肖天佑身上崩出一道金光,竟將右手的月牙斧震飛。孟良大吃一驚,一個蹬裏藏身急躲。當揀起斧頭重新坐正時,肖天佑已被部將救走。正覺得可惜時,突聞一聲大喝:“南蠻拿命來!”聲音尖銳,竟刺得耳膜生疼。孟良心中一顫暗想:此將厲害!得找個幫手才行!扭頭看到有三名宋將如飛趕到,忙高喊道:“楊家兄弟們!蠻子厲害!並肩子上啊!”原來,師蓋看到肖天佑落馬,來不及救援,就先用‘獅子吼’千裏傳聲功,嚇阻孟良,而後提鏜殺出。同時,緊跟在孟良左右,大殺遼兵的楊家三英,也被吼聲驚覺,擔心孟良獨木難支,一齊趕到助戰。師蓋乃遼邦*,手中‘鳳翅溜金鏜’重八十餘斤,上陣鮮有敵手。但麵對楊太安的雙戟、楊太平的雙刀、楊太樂的雙錘、孟良的雙斧,八件此起彼落、輪番攻擊的兵器,也是手忙腳亂,窮於應付。十幾合後,師蓋的鏜頭被雙錘架住落不下來;鏜杆被雙戟鎖住轉動不得;馬頭被雙斧砍落,人頭被雙刀削飛。
土金秀是遼軍*之一,根本沒把宋軍焦孟以下諸戰將放在眼裏。混戰開始後,他負責抵擋郎千、郎萬的左路軍.。舞動手中的長杆截頭板刀左擋右殺,所向披靡。郎千、郎萬兩人齊上還是攻少守多,眼看漸漸不支。楊延昭守在中軍不動,主要是不放心八王的安全,眼看戰場大局已定,遼軍已無能力返撲,就請王全節護好八王,帶著劉超、張蓋向戰鬥激烈的地方衝去。看到郎氏兄弟危急,大喝一聲:“土金秀不必逞能!楊延昭來也!”拍馬衝上。土金秀深知楊景的厲害,向二郎虛愰一刀,打馬就跑。在亂軍中一路衝殺,找到肖天佑道:“丞相!楊延昭親臨戰陣,勇不可擋,大勢已去!遲則難撤!退吧!”二人也不回大營、不顧紛紛被殺的部下,交相掩護著直接逃往定州。這一仗,肖天佑的十萬大軍除少數逃亡外,大部被殲、被俘。
卻說韓昌率二十萬大軍,紮營定州,得知肖天佑與師蓋已將宋真宗圍在銅台,心中大喜,即可下令大軍向汴京出發。兵至相州,發現有大批宋軍當道築土城阻路防守。韓昌親率二萬人馬罵陣兩日,守軍就是不出戰,第三日,韓昌隻好下令強攻,連攻兩日也沒有攻破宋軍的防線。這時接到楊延昭複出,已率楊家軍奸滅了肖天佑的十萬大軍的消息,心中大驚,知道這次攻宋的計劃又成泡影,為防楊家軍夾擊,隻好長歎一氣,下令連夜撤軍,急急回防定州。楊延昭聽報韓昌的援軍已撤回定州,傳令嶽勝率焦、孟二將、楊家四英、帶二萬精兵警戒定州方向。令楊興指揮打掃戰場、安營紮寨。而後與八王並騎入城見駕。真宗出帳,親迎延昭入禦帳坐下,其客氣程度無以複加。楊延昭受寵若驚,奏道:“遼軍元氣大傷,士氣低落,若趁機驅得勝之兵攻遼,幽州一鼓可下!不知聖意如何?”真宗道:“愛卿忠心可嘉!然,天寒地凍非用兵之時,且護駕之軍久困苦寒之地,兵弱馬疲,亦不宜再戰!待來年春暖花開,兵強馬壯時,再圖進取不遲!卿可傳令明日即班師回京”
楊延昭指揮大軍護送真宗至三關,真宗下旨,留下嶽勝指揮原三關將士駐關防守,楊延昭伴駕回京。
真宗回宮休息三日,龍體複康。想起魏州一行感歎萬分,決心整軍圖治。次日設朝第一件事就是大封功臣:賜封楊延昭為招討大元帥,位同三公,駐節三關;封嶽勝為*軍三關副元帥,官秩正二品;封楊興、焦讚、孟良、楊太保為‘平虜四虎將’,位同大將軍,官秩三品;封陳林、柴幹、郎千、郎萬等二十餘人為四品遊擊將軍。
另封王全節、李明為護國*軍,京城正副留守。負責訓練從各官鎮抽調來的十萬機動兵力。張開、梅展、何湘記大功一次,官秩提一品,各返駐地歸建。
春節過後,王全節上奏:“十萬留守兵已訓練精熟,可以做為攻遼複仇主力軍使用,請陛下下詔征遼!”宋真宗被銅台之戰下破了膽,輕易不願再起戰端,下旨道:“留守軍乃各地湊集而來,非長期訓練不能克敵!征遼之事暫緩議。”
忽忽數年過去,宋、遼相安無事。一日禮部上奏:“北遼銀宗肖太後派專使來送國書,請旨定奪!”真宗問計於百官。駙馬柴玉奏道:“古人雲:兩國交兵不斬來使。宋、遼雖是敵國,彼派堂堂使者來朝,還應以禮詔見,觀彼言行,再定應對方略可矣!”真宗隨宣遼使晉見,當殿親閱國書後,麵顯不悅,沉臉對使者道:“回告爾主,朕不日即遣使往觀!”
這真是,南朝龍公樹欲靜,北國龍母風不止。欲知宋太宗為何不悅?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奇陣驚君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