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趙匡胤返回宋營,見柴世宗稟道:“臣弟緊追北漢主一行殘兵敗將至草房店村外,本是甕中捉鱉——手到擒來,哪知恰遇火山王的援兵來到。臣與那楊袞激鬥八百餘合未分勝負,至晚,楊袞生計詐敗引臣追去,偷發軟索銅錘打臣,被臣將錘收了,臣也被楊袞刀挑玉帶,險傷腰腹。臣觀彼火塘兵將越積越多,恐怕寡不敵眾,隻好留下探馬觀敵動向,收兵回營。”世宗道:“既是彼有強援,不追也罷!”這時探馬來報:“漢主劉崇在楊家兵護擁下向太原方向退去”趙匡胤道:“以臣弟愚意,高平一戰,我軍已威名大震,現在漢主有火塘楊家兵將協助,河東也急且難下,想那劉崇新敗,兵已傷膽,一時也難犯周,我軍正是班師之機,不知聖意如何?”世宗道:“正合孤意!”隨下令班師回汴京。
柴世宗在高平大捷二年後,國內政局穩定,部隊兵強馬壯,開始了統一中國的戰爭。先是親帥名將數十員,勁旅十萬,兵伐南唐,曆時一年滅了南唐,將長江以北十四個州府收歸名下。接著又下令北伐遼國,在水陸二路大軍的進攻下,很快收複了北自河間府,東到澶州一線的大片失地。正準備乘勝收複雲、燕十六州時,柴世宗病倒軍中,隻好班師回汴京。
公元960年,柴世宗病故汴京,其子柴宗訓繼位,史稱恭帝。恭帝即位時年方十二歲,完全不懂國事,全有母親柴娘娘垂簾聽政。這時,官封歸德軍節度使,兼領殿前都巡檢、禁衛軍統領的趙匡胤心中十分不滿。為什麼呢?
原來,柴榮年輕時曾與趙匡胤、鄭子明(又名鄭恩)三人仿三國桃園結義故事,結拜為兄弟。誓言,將來三人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如果有朝一日得天下,先有大哥柴榮坐天下十年,十年後傳位老二趙匡胤,再後傳與鄭子明。頗有現在集體領導的體製。後三人投柴榮的姑丈郭威效力,為郭威成名、得天下立過無數汗馬功勞。柴榮繼位未坐滿十年病故,沒傳位與趙匡胤,卻傳位於自己的幼子柴宗訓,趙匡胤的心情就可想而之了。
趙匡胤此人作事很講江湖義氣,(曾將一名素不相識的落難美女‘京娘’自費千裏護送到其親人家裏,既不要酬謝禮物,又不願接受嫁己為妻的誠意,一時傳為天下美談,人稱趙是勝過‘柳下惠’的天下奇男子。)本身又是無敵勇將,很受軍中中下級軍官的擁戴。當時周的許多名將如高懷德、高懷亮、石守信、王審琦以及知名文人趙普等都與趙匡胤交好。目的無非是想趙接皇位後給自己謀個高官位,因此他們對柴宗訓繼位更是不滿。常在趙匡胤麵前發牢騷,趙總是不置可否地一笑了之,與人一種胸懷特寬廣,又特別忠於周王室的形象。
一日,趙匡胤的胞弟趙匡義與趙密議此事,匡義道:“兄若不采取措施,恐眾將離心,一旦朝廷知你貌似忠厚,內懷不滿,禍不遠矣!兄無所慮呼?”匡胤道:“非是不願,苦無借口爾!”匡義得知其兄真心,就與謀士趙普商議,趙普道:“趙點檢是皇上拜叔,自是不能叔奪侄位,將來留個欺負拜兄寡母幼子的惡名,然而,吾已思得一計,可使千歲成為萬歲,且名正言順”。於是低言將自己的計謀,如此這般地告訴了匡義,匡義大喜,隨轉告匡胤。
時當春節,柴恭帝正在接受文武百官朝賀,共度新春佳節時,接到邊境送來的八百裏加急情報,道是:北漢與遼國合兵,趁周新主登位之機,出兵攻打周國。朝中大臣都慌成一團,小皇帝束手無策,問計於群臣,首相範質道:“臣以為,漢遼合兵來侵,非同小可,遍觀朝中眾武將,唯殿前都點檢趙千歲,可擔禦敵之責,望陛下用之!”恭帝不過是個大孩子,懂得什麼,自然下旨封趙匡胤為‘節製文武天下兵馬大元帥’,統軍北上禦敵。
過了幾天,趙匡胤帶領大軍從汴京出發,當晚紮營於離汴京三十裏的‘陳橋驛’休息。春節時令,天寒地凍,不是用兵之時,將士們本來就有意見,趙普等人又蓄意煽動不滿。晚飯後,不少將領就在一起議論,有的說:“春節用兵皇上也不加發安家餉,”有的說:“皇上年幼無知,怎知將士作戰之苦!別說加餉,將來拚死拚活立了戰功,亦是白搭!那像趙千歲那樣體諒下情,有功必賞、、、、、、唉!要是他能當皇上就好了!幹脆!我們不如現在就擁護趙千歲做皇帝!跟他幹還有個奔頭!!”大夥都同意這個意見,就派代表去找趙普、趙匡義。二人自然心中暗喜,一麵告訴大家不要造成混亂,一麵派人進京,把消息傳給留守汴京的大將石守信、王審琦。沒過多久消息傳遍全營,中下級軍官在趙匡胤的妹夫高懷德、親信軍官曹彬、王全斌等人的鼓動下集合起來,鬧哄哄地進入趙匡胤休息的驛館。當晚趙匡胤喝了點酒,睡的比較熟,被吵鬧聲驚醒後穿著睡衣剛打開室門,就被七手八腳的軍官們披上‘早已備好的、代表皇權的黃袍’按坐在屋子正當中。趙普、高懷德、高懷亮、曹彬、王全斌帶頭跪下,齊聲高呼:“萬歲!萬歲!萬萬歲!”接著將身穿黃袍的趙匡胤扶上馬,要他率軍回京城即帝位。趙匡胤此時才假惺惺地道:“爾等這是陷趙某於不義,吾絕不會做對先帝不義之事!”趙普道:“此時人心思變,軍心已亂,大夥推舉千歲回京主神器、坐龍位是天命所歸,人心所向,萬不可顧小節而違天命!”趙匡胤道:“話雖如此,可、、、三軍將士願聽我號令嗎!”絕大部分將士高呼:“願聽陛下號令!執行陛下命令至死不渝!”高懷德拔劍將身邊一根旗杆砍斷,舉劍高喊:“誰不聽陛下命令!以此旗杆為例!”於是,人人懼服。趙匡胤下令道:“兵進京城首先要保護好太後、幼主,不許侵犯朝中大臣,不準搶奪國家倉庫,不準擾亂百姓,遵令有賞!違命嚴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