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在中國,尤其是中國的農村,確實可以稱得上是個大節日。每年這一天,家家戶戶總不會忘記大肆祭拜一番,一方麵祭拜祖先,一方麵招待陰間來的“朋友”,時至今日,雖已不複以往盛況,但在人們心中,它依然有其分量,這不禁令我很想探究,在這個民俗背後,到底隱含了多少故事?
中元節的由來
傳說中,每年農曆的七月一日淩晨,地府會開鬼門,讓陰間所有的孤魂野鬼都放假一個月,趕回陽間探望生前的老家及後世子孫,並趁機宴享一頓。到七月三十日假期結束之後,他們又得返回陰間,我們便把這個月稱之為“鬼月”。
中元便是擔心回到陽間的鬼魂一時興起“騷擾”陽民,而舉行的大祭典,另一方麵也隱含有慎終追遠的意思。因此,每到這一天,陽世子孫都會準備了三牲酒禮、蔬菜、糕餅、召魂旗、清水臉盆、鏡子,讓他們滌盡塵土,享受盛宴。這即是中元節的由來。
豎燈篙引導鬼魂
在普渡的前一天傍晚,各地的廟宇,都會豎起一支竹竿,上麵掛著圓形燈籠,燈籠上寫著“慶讚中元”的字樣,這就叫“豎燈篙”,為的是指引陰間回來的鬼魂,前來享受祭品。
按照民間的說法,豎燈篙如果豎得越高,燈的亮度便能照得越遠,當然也就能指引更多的鬼魂,因此,便有小醮、中醮、大醮之分了。
“燈篙”是針對陸上的鬼魂而設的,若是要引導水裏的陰魂,就得“放水燈”了。因為依照傳說,落水而死的人,必定會被囚於水牢中,俟他逮著了另一替死鬼為止,才有機會脫離苦海。佛祖為了不忍水牢再添冤鬼,便令寺中僧侶於普渡的前一天“放水燈”,借源流之水,讓河中的鬼魂攀附以超生。
在台灣,水燈通常被糊成小屋狀,小屋裏麵放上一根蠟燭。善男信女便利用傍晚時分,提著這盞小燈,跟著鑼鼓樂隊的後頭,先行繞街一周,然後亦步亦遊地走向水邊。道士們便在此刻,開始陣陣梵唱,信徒們隨著悠揚的佛音,一個個將手上的水燈放入水中,讓潺潺細流卷去陽間意。類似的活動,在我們小時候,還是極為盛行,規模也相當盛大,但是目前,似乎已大不如前了。
中元節民心結
隨著工業的發達,都市裏己漸漸看不到放水燈的古老活動了,普渡的祭典,也不再盛況空前了。唯有一些較為傳統的鄉鎮,才保留有這些先人的遺跡,像宜蘭縣的員山鄉即是其中之一。
該鄉是本省“歌仔戲”的發源地,因此早在普渡的前三天,便會以自創的歌仔戲揭開序幕。每天中午三時左右,即鑼鼓喧天地演將起來,希望能借此給陰間的朋友一點休閑節目。
除此之外,中元節當日,鄉民還會大事張羅著“拜亭”,一些鄉紳更是極盡炫耀之能事,將自己所屬的一小塊“拜亭”,修飾得美輪美奐、應有盡有。尤其令人嘖嘖稱奇的是,一年一度的豬公大競賽。這兒的豬公相當特別,每頭少說都有八歲十歲了,而且重可達七八百斤,甚至一千多斤,如以動物來比較,它們的身軀幾乎已直逼水牛,你說嚇不嚇人呢?各地的雜耍及賣藝的人,也會在此日齊聚一地,大肆叫賣一番,真令人目不暇接!如此熱鬧的氣氛,一直要到當夜的十一二點左右才會逐漸落幕。
然而,我們不禁想問,花費一年的大半積蓄來籌辦祭拜“鬼魂”的盛典值得嗎?也許大多數的人,都會深深地不以為然,但是隻要我們那種敬神懼鬼的心態一直無法改變的話,我想這樣的祭典勢必還會長久存在,亙古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