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葬俗(2 / 2)

出殯前夜子時入殮,棺內事先用紙裱過,棺底用麻錢擺為北鬥七星,鋪一層往生錢,順長鋪一層麻。長者指揮,孝子抱頭,其他人分別提起麻縷,將亡人裝入棺內,抽去麻縷。長者用棉花蘸酒擦拭亡人麵龐,使潔淨,整理衣冠,蓋上被子,再拿往生錢包裹胡墼,或拿亡人生前看過的書籍,填充棺內空隙,以固定遺體,以免抬行時走作。然後虛掩棺蓋。倘孝子、孝女在外地時,要等其奔喪而來,瞻仰過遺容後,方能蓋棺。

下葬前都要經堪輿家看好風水寶地,提前打好墓穴。起靈時,由長者指揮,揭開棺蓋,讓孝男孝女親友再次瞻仰遺容,蓋棺,砸入隱釘,孝子孝女號啕大哭。大孝子將燒紙瓦盆頂出大門外,擲地而碎,返回,背著棺材頭,親友幫抬起靈。富有人家雇傭麻衣鋪的夥計打墓、抬靈、運靈、埋葬。他們用“柳車(讀ju)”抬靈,它用兩根轅條製成,形如大車排,又像擔架,前後各置四根橫杠,共用十六個人抬。這時,留守者有的收拾靈堂、靈棚,有的將跪靈之麥草掃至大門外焚化,起靈者跨火而過,再抬至車上,孝子拉纖,孝女兩側扶棺,由大女婿打起引魂幡,在靈柩前導引,據說可以照明,引領亡靈。車後跟著送葬親友,拿著童男女等紙活,沿路拋灑賣路紙錢,送往墓地。一到墓地,一群小夥子撲將上去,爭搶引魂幡,把一條紅綢,撕得四分五裂,有的把手都勒破了,為的是搶上一塊,纏在褲帶上,據說能夠辟邪。抬棺材繞墓穴一周,然後下葬,填土成墳,孝子獻祭,焚燒往生錢、紙活,哭喪,孝子向親友磕頭致謝。送葬者回家,都要在大門口用撣子打土,在置有切刀的臉盆裏洗手,據說能夠祛除煞氣,方能進入院內。喪家準備喪宴,款待送葬親友。

葬後每晚要送一次“水火”,即燒一堆煤火,搭一口小砂鍋,盛麵湯、肉菜,一次比一次遠,共三次,末一次送到墳上,喪家燒紙祭奠,稱之為“攢三”。每七天燒一次紙,共七次。富有人家逢七,要請和尚、道士做法場,念經超度亡靈。百天日、周年、二周年、三周年,都要上墳燒紙,富有人家則要做道場念經。三周年時,要將橢圓形的墳堆,堆為圓錐形,並樹立墓碑。

1958年,曾試行水泥棺材,但因諸多不便而廢止。60年代,國家推行火葬,多數市民逐漸接受,喪禮葬俗轉向簡易,禁止做道場念經。80年代以來,又興土葬,有錢的重金購置豪華葬地,安葬棺材或骨灰盒,小型彩繪大紅棺材應運而生,用來盛骨灰,並播放頌經磁帶追薦亡靈。

明朝前期,蘭州軍民雜處不下一萬家,凡遇喪事送終卜地而葬者,隻有十之二三。有的無力土葬,火葬後收拾餘燼,安頓在荒山野溝裏。有的迷信陰陽關於風水福禍的謬論,什麼山向不好,時辰不吉,避什麼年煞、月煞,或因財力不逮,就把靈柩寄放在寺廟道院裏,棺材累累,山岩洞壑中,用胡墼砌住,稱“丘”,也即暫厝的意思,以從容擇牛眠地,選吉辰,隆重安葬。

明英宗天順元年(1457年),巡按陝西監察禦史鄒永昌見此情況,大為不忍,就在蘭州城南龍尾山下蕭家坪置義塚,嚴立條規,引證《禮經》,批駁謬論,劃分地塊,令軍民將其先人遺骸全部安葬在義塚,無主遺骸聚集起來安葬,稱為“叢塚”,扭轉了厝而不葬的陋習。後來,一些官員又在廣武門外、東稍門外、東五裏鋪設置義塚。義塚也稱“漏澤園”,即官設的叢葬地。

明清以來,在蘭州為官、遊幕、經商、開作坊的,亡故之後,無力歸葬原籍的,就由各省同鄉出資,購地設義園,暫厝靈柩,以備條件成熟而歸葬,倘無力歸葬者,就地安葬。由於這些人都從東南各省而來,義園均設在蘭州城東稍門外,乃至東崗鎮之間的東川。有陝西義園、山西義園、江南江西義園、全浙義園、福建義園、兩湖義園、直隸山東義園等。其中的江南江西義園建於嘉慶七年(1802年),亦稱“兩江義園”,由狀元翁同龢書寫,坐北向南,前有廳廊,後為墓園。墓園圍牆輪廓是橢圓形的,祭廳是江南飛簷高翹的馬頭牆樣式,還樹立一根高高的旗杆,遠看像一艘帆船,因之,這一帶稱為“一隻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