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實戰的重要參考書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範周
當人均GDP超過三四千美元以後,社會對文化娛樂的需求是非常大的,這時候人們的文化消費需求不是單一的,而是不同層次的、多種多樣的。舉例來說,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和10年前相比絕對是越辦越好,但是批評的聲音卻越來越多,為什麼呢?是因為人們的選擇多了,不同文化消費需求的差異性更大了,難以用一種形式來滿足,我們需要滿足人民群眾不同程度的、方方麵麵個性化的文化娛樂消費需求。
電視競爭已從局部欄目競爭上升到整體上的係統競爭,其中節目流程與內部運營管理又是係統競爭中的重中之重。隨著電視產業領域“製作導向”理念逐步讓位於“營銷導向”理念,節目流程也應該由按指令實施生產轉變為按需求生產。例如,目前很多電視台在大力推出自己的電視活動,那我們是純粹為做節目而做活動呢?還是把節目作為產業運作中的重要一環來運作呢?
我國廣播影視業與國外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特別是在產業鏈方麵。如美國好萊塢,一部電影所能夠帶來的利潤總和,分別產生於整個電影產業鏈上的每個節點,往往電影衍生產品的收益要高於電影票房本身。如此成熟的產業鏈在中國的電影市場上還尚未形成。因此,我國廣播影視業在未來的產業發展中,要不斷拓展廣播影視作品的利潤點,打造一個“上遊開發、中遊拓展、下遊延伸”的成熟產業鏈。
品牌是文化產業的亮點,也是文化產業的歸宿。要想贏得市場,參與國際國內激烈的競爭,必須有自己的品牌文化。特別是在營銷理念上,將信息傳播、文化輸出、國家形象構建等多個方麵整合為一體,形成以自有品牌、自主知識產權為核心,以多元化信息、娛樂節目、衍生品行銷為內容,以電視網絡、互聯網絡、音像出版、休閑娛樂為市場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多元化商業運營模式。
文化產業是一個產業群的集合,需要通過上下遊去擴展產業鏈,實現產業和企業的集聚。我們需要站在大文化產業的高度,通過融合、嫁接、衍生、升級等多種方式,推動產業發展由“鏈條”向“網狀”發展,實現文化產業的大生態圈,促進文化經濟的平衡流動和能量轉換。
文化產業大型航母集團的建設成為營造產業生態圈的重要載體,表現為立足現有的核心企業,將文化產業的多個相關領域整合在一起,努力形成多元化發展格局。以傳媒集團為例,在集團內部整合組建不同的專業公司,形成一個產業實體,在文化產業生態圈中承擔不同角色。
中國文化產業必將迎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隨之,文化產業的形態將更加多元,以文化為靈魂、以數字技術為依托、以版權交易為盈利模式,將有力地改變人們接觸文化的方式以及傳統文化產業的盈利模式,有力地改變中國國民經濟機構,促使中國文化產業擺脫計劃經濟思維的束縛,正常乃至超常規發展。
在文化創意產業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能夠指導實踐的理論顯得尤為重要。以張小爭為首的作者群,既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又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既有國際化的產業視野又充分了解國內產業運作。他們參與國家“211工程”三期中國傳媒大學重點學科建設項目,這套叢書便是部分成果的係統化作品。作者們注重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的結合,提煉文化產業運營模式,積極探索產、學、研一體化發展道路。這套叢書既可以用作教材,也可以供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新媒體等文化產業從業人員學習參考。
序打造原創電影B2C商業模式。
光線傳媒光線影業董事長王長田。
光線傳媒成立於1998年,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節目製作公司和發行商。《娛樂現場》和《音樂風雲榜》據計算擁有十億人次觀看,同時擁有國內最大的地麵節目播出網絡,電視節目在全國620家電視頻道播出,覆蓋全國所有地區;同時合作運營一個全國性數字付費電視頻道。光線傳媒同樣是中國最大的活動公司,每年舉辦上百場地麵娛樂活動,包括10個以上重要的娛樂頒獎禮、幾乎所有華語電影巨片的首映式及各類大型演唱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