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洪經魯道士這一提示,再去細看,果然如此。
而又多看了幾眼之後,他竟然想起曾經襲擊道觀的那兩隻飛怪,那深目高鼻、濃須長髯的模樣,與這圖中的妖魔鬼怪,又是何其相似!
說到“胡人”,何慶山也說過,他曾看到白袍人麵紗之下的長相,說他是濃眉深目,高鼻闊客,不也與這畫上所畫的樣子相近?
而魯道士又說:“……胡人,那不就是來自西域嘛!西域的法術,那不就是‘外道’?所以,名為‘降邪道’,其實那內容畫的,卻仍然是‘降外道’……要我說啊,這幅圖,確實是大有門道……”
此後,魯道士又把那第四十四幅圖往後的圖畫,也簡單講了講。這當中,有許多幅圖,都與道教各派的源起有關。
比如,那第五十六圖的“遊琅琊”,明顯是與“太平道”有關;
而第五十八圖的“傳正一”、第五十九圖的“說鬥經”,又是與‘五鬥米道’有關;
第六十一圖的“授三洞”,說的是,太上老君傳授葛玄上清齋法,而這位葛玄,又被世人尊為葛仙翁,是道教靈寶派祖師;
還有,第六十四圖的“封寇謙”,畫的是,太上老君將新科經戒符籙,授予寇謙之。寇謙之於南北朝的北魏年間,對當時世間流傳混亂的天師道各去進行整飭,“去除三張(張陵、張衡、張魯)偽法”,使之成為“新天師道”,世人亦稱之為“北天師道”;
……
對於這些內容,魯道士沒有細講,多數隻是一帶而過。而魯道士講得粗糙,蕭洪聽得也有些心不在焉。
蕭洪的心思,還都放在那第三十六幅圖上。他還在想,怎麼從那幅圖中,找到對付黑衣人的辦法。
魯道士又說了不少,最後總結道:“……總之,太上老君常以各種麵貌示現人間,有時為後人傳授道法,也有時直接以賢聖身份顯化,度世救厄……”
接著,魯道士把曼兒整理好的經書書頁,又從頭到尾翻了一遍,然後說道:“我倒是覺得,如果想找到對付黑衣人的辦法,方丈說的這部經書,那倒真是個好辦法,因為,從太上老君的這些應化的經過中,總能找到一些線索……可是,具體是什麼辦法?一定就是‘降邪道’那一幅?我看,倒還真是未必……”
“哦?”魯道士說的這些話,讓蕭洪一下從沉思中清醒過來,“魯道長,您這話,說的是什麼意思?”
“哦,我就是隨意想到而已,也不一定對……因為這部《老子八十一化圖》,在正統經笈之中,並不見有收藏……這也就是為什麼,那袁建功,能將這一部經,與《金液還丹印證圖》那一類的經書,混為一談……我是覺得,方丈拿出這樣一部經書,他的用意,應該不會隻是其中某一幅圖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