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歐洲文明的誕生(8)(2 / 3)

比利時工業革命

比利時在拿破侖一世占領時期,開始進行冶鐵領域的工業革命。英國製造商科克裏爾在塞蘭建立的鐵工廠是19世紀30年代歐洲大陸最大的工廠。根特是當時比利時的棉紡織業中心,自1825年安裝第一台動力織機起,到1846年,這裏的動力織機數量已達到3500台。19世紀40年代,比利時工業革命完成,其機器製造能力堪與英國競爭。

法國工業革命

法國的工業革命開始於19世紀30年代,首先也從輕工業開始,重工業部門的技術改造起步較遲。19世紀中葉,法國的工業生產在世界上占第二位,但與英國相比仍有很大差距。19世紀50年代後,法國輕工業革命進入完成階段,其重心轉向重工業。法蘭西第二帝國政府采取了一係列有利於工業發展的政策,有力地促進了法國工業革命的發展。

同時,輕工業的發展繼續保持著較高的速度,各種新發明和新機器不斷湧現,越來越多的企業用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勞動,生產效率大大提高。到19世紀60年代末,機器大生產已成為法國工業生產的主要形式。1870年,法國的鐵路總長度接近1.8萬千米,全國鐵路網基本建成。

德國工業革命

德國的工業革命開始於19世紀30年代,最初的20年裏進展緩慢,直到1848年革命後才蓬勃開展起來。19世紀50至60年代,德國開發新礦山、建設新工廠、修築新鐵路的投資熱潮盛極一時。到19世紀60年代末,工廠製度已在德國備先進工業區居於主導地位。1871年普法戰爭後,德國不但實現了國家的統一,而且從法國手裏奪取了煤鐵資源豐富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還獲得了50億法郎的戰爭賠款。這些都進一步加速了工業革命的進程。到19世紀70年代末,德國工業革命宣告完成。

俄國工業革命

俄國工業革命是在沙皇專製製度和封建農奴製的統治下艱難而緩慢地開始的。19世紀40年代,俄國首先在棉紡織業中采用機器生產,建立工廠。1861年的農奴製改革大大加速了俄國工業革命的進程。在輕工業中,采用機器生產的大工廠迅速取代了手工工場。在冶金業中,貝氏煉鋼法和平爐煉鋼法得到推廣。在交通運輸業上,鐵路建設發展迅速,汽船開始投入使用。此外,石油、機器製造等新興工業也已經出現。到19世紀80年代末,俄國工業革命基本完成。但俄國工業革命無論在廣度上還是在深度上,都遠落後於西歐各國和美國。

日本工業革命

1868年,日本的“明治維新”加速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工業革命由此展開。日本的紡織工業最先開始采用機器生產。在政府的支持下,日本棉紡織業發展迅速。到1895年,日本便由棉紗輸出國變為棉布輸出國。日本積極從英、美、德、法、荷、意、瑞士等國聘請科技專家,還派遣大批官員、技師、學生去西方國家學習考察。這些舉措使日本迅速學習和吸收了大量西方的先進經驗,因此他們的輕工業、重工業、運輸業、軍工業等都發展迅速。隨著日本海外殖民擴張的進行,20世紀上半期日本完成了工業革命。其間,對中國發動的侵略戰爭使日本獲得了大量賠款,為新設備、新技術的引進提供了足夠的資金,客觀上促進了工業革命的完成。

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

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銳,社會弊端日益暴露出來。工業無產階級逐漸形成,工人運動也隨之發展。19世紀三四十年代爆發了法國裏昂工人起義、德國西裏西亞工人運動和英國憲章運動三大工人運動。以此為標誌,無產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曆史舞台。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工人運動蓬勃發展的基礎上,繼承人類一切先進文化成果,根據時代發展和無產階級解放鬥爭的需要,創立了工人階級的革命理論和科學的社會主義學說——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是西歐資本主義的物質生產、階級鬥爭、思想文化和自然科學發展到一定水平的產物,也是馬克思、恩格斯針對新的實際進行的巨大的理論改造和劃時代的理論創新。人類文明之樹因而又增添了一顆碩大豐盈的果實!

19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歐洲

19世紀三四十年代,法國還在進行著王朝複辟與反複辟的鬥爭。

不過,即使是在波旁王朝複辟時期,資本主義經濟仍在持續發展。

英國雖然進行了資本主義的政治製度改革,但廣大人民群眾仍舊沒有政治權利。維也納會議後的德意誌依舊四分五裂,不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但普魯士的土地改革和“關稅同盟”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德意誌經濟的發展。

法國七月王朝的統治

七月革命後,法國建立起金融資產階級掌握政權的“七月王朝”。七月王朝的內政、外交政策完全是為金融貴族謀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