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生活民俗·養生保健(7)(3 / 3)

節氣與養生保健

1.陽曆、陰曆與節氣問題

陽曆亦稱公曆,為什麼?因為是屬於傘球——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通用的曆法,即我國民族生活習慣所稱的“陽曆”,其最突出的特征是:以地球繞太陽運行來計算年月日的。

陰曆亦稱農曆,其最突出的特征是:以月球繞地球運行來計算年月日的。

那麼,陽曆、陰曆與“二十四節氣”,究竟怎樣相結合應用的呢?歸納概括起來,叫做:以太陽的運行與“二十四節氣”密切相結合,來計算節氣:當太陽每運行十五度為一個節氣,其時間計十五日左右,每月有兩個節氣;但月份稍有不足,節氣亦稍有盈餘,怎麼辦呢?將兩個節氣盈餘約餘一日弱,積三年餘一個月強,因此,三年內必有一閏,約十九年七個閏月,在不斷調整中,亦就使農業“二十四節氣”與月份就比較相一致了。

上麵所說的關於陽曆、陰曆與節氣問題的內容意思在《黃帝內經·六節髒象論》篇第九裏,歸納總結概括出的精辟語言來說,就是叫做:

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行有分紀,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餘而盈閏矣。立端於始。表正於中,推餘於終,而天度畢矣。

然而,不僅如此,而且節氣與生活中,人們講究養生保健,其關係亦很密切。

2.節氣與養生保健

生活中,人人皆離不開自然界規律性變化的反映——春、夏、秋、冬;而季節性的反映——春、夏、秋、冬,我國又有獨創的農業“二十四節氣”,從節氣的角度上來說,與生活中人們講究養生保健的關係,亦是非常密切的,這裏舉上一個例子,就能說明問題。並且亦可以言:在這方麵,古人從生活實踐中,相當早就已經歸納總結概括出了認識性寶貴的生活經驗,其具體內容意思,按照中醫科學的認識和解釋來說,就是叫做:

病發於夏至日以前的為溫病或者名曰為“病溫”亦可。對此《黃帝內經·熱論》篇第三十一裏,歸納總結概括出的精辟語言來說,就是叫做:“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其內容意思說,凡是傷於寒邪而成為溫熱病的,病發於夏至日以前的為病溫,即為溫病。

那麼,何為溫病呢?顯然,這裏需要說一說,有利於生活中,人們講究養生保健時,進行參考。

溫病或曰“病溫”亦可。是屬於中醫科學為感受溫熱之邪所引起的急性熱病的總稱。古代統屬於“傷寒”。對於“傷寒”,據《難經·五十八難》裏有這樣的歸納概括,指出:“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

然而,隨著社會不斷向前發展,後世人們對這種疾病的認識,認為它所包括的種類,亦比較廣泛,如風溫、溫疫、溫毒、春溫、濕溫、暑風、暑溫、秋燥、冬溫、溫瘧等。其中亦包括腸傷寒、大葉性肺炎、乙型腦炎、瘧疾、流行性腮腺炎、頭麵丹毒等病。溫病的特點是:發病較急,一般熱象偏盛,容易化燥傷陰。

其治療,歸納概括說來,可根據不同病因、病情,主要用辛涼解表、清熱解毒、清氣涼血、清利濕熱、滋陰清熱等法。

病發於夏至以後的為暑病或者名曰為“病暑”亦可。為什麼名曰為“病暑”,或者叫做“暑病”呢?因為每年“夏至”節氣後,為“小暑”和“大暑”兩個節氣;並且這兩個節氣,為夏季最炎熱的時期,不僅如此,而且每年“夏至”節氣後,尤其是在“大暑”節氣期間,則還有一個雜節氣,叫做“數伏”,為夏季特別炎熱的時候,由於這些因素,所以將病發於夏至以後的名曰為“暑病”,或曰“病暑”。

對於病發於夏至以後的為暑病。或曰為“病暑”,在《黃帝內經·熱論》篇第三十一裏,亦作了反映性記載,其精辟的語言,就是叫做:“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後夏至日者為病暑,暑當與汗皆出,勿止。”其內容意思說,凡是傷於寒邪而成為溫熱病的,……病發於夏至日以後的為病暑。暑病汗出,可使暑熱從汗散泄,所以暑病汗出,不要製止。

然而,這裏既然涉及暑病,按照中醫科學的認識和解釋來說,實際上就是指其“熱證”,所以這裏,就非常有必要將其“熱證”說一說,有利於人們講究養生保健時,進行參考。

熱證按照中醫科學的認識和解釋來說,所謂“熱證”,主要指人體感受溫邪、暑氣或寒邪化熱而引起的熱性症候。如身熱汗多、麵赤煩躁、口渴喜冷飲、神昏譫語、便秘或泄瀉熱臭、小便短赤、舌紅苔黃燥及脈洪、大、滑、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