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生活民俗·養生保健(7)(2 / 3)

3.天供給人以“五氣”,地供給人以“五味”

用《黃帝內經·六節髒象論》篇第九裏,歸納總結概括出的精辟語言來說,就是叫做:“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

所謂“天食人以五氣”,古人的這種說法,其內容就是指非人所為自然界中的天供給人們所必需的氣——空氣而言;為什麼呢?因為生活中,不論誰都離不開空氣,人要呼吸新鮮的空氣,才能生存;古人說的“五氣”,隻不過是作個比喻,如心肝脾肺腎,“五髒”,亦離不開自然界的空氣,所以說天供給人以“五氣”;實際上,人體或曰人體內所需要的氣,除了營養物質——陰陽之氣而外,亦離不開呼吸自然界中的空氣,並且空氣隨著季節性的變化而變化,而人實際上亦應之,如風、暑、濕、燥、寒等;顯然,亦可稱之為“五氣”;並且一年四季,生活中,人們誰也離不開。所以,古人雲:“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其內容意思說,五氣由鼻吸入,貯藏於心肺,其氣上升,使麵部五色明潤,聲音洪亮。當然,這種結果;是由人體或曰人體內,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其陰陽之氣與呼吸的空氣相結合的一種必然的反映,或曰其表現。

所謂“地食人以五味”,古人的這種說法,其內容就是指:非人所為的天供給人所需要的一切的營養物質來養身,使人才會有健康,使人才會延年益壽,健康幸福的生活,為什麼這樣說呢?

說起人體所需要的一切營養物質,的確是很複雜的,按照現代科學的認識和解釋來說,例如人需要有熱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無機鹽,而無機鹽裏,則又區分有鈣、磷、碘、鎂、鈉及氯、鉀、銅,等等;而維生素,則又區分有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6、維生素B12、維生素C,等等。

然而,按照中醫科學的認識和解釋來說,人體所需要的一切營養物質,盡管是極其繁多複雜,但其來源,皆來於大地上的萬物,即皆來源日常生活中,人們食用的“主食”和“副食”;所謂“主食”,就是指人們食用的各種各樣的糧食,或曰“五穀雜糧”;所謂“副食”,就是指生活中,人們食用的各種肉類(亦包括水產魚在內)、菜蔬、水果、禽蛋,等等。

然而,“主食”和“副食”,盡管其食物繁多複雜,但皆離不開“五味”——酸、甜、苦、辣、鹹,這是屬於生活中,人們比較普遍的一種習慣說法;若用東漢著名的經學家鄭玄的語言來說,就是叫做“五味,酸、苦、辛、鹹、甘也。”

日常生活中,人們食用的“主食”也好,“副食”也好,皆未離開大地所生;而大地所生的“主食”和“副食”,則又沒有離開“五味”,所以,古人給高度歸納概括名曰為“地食人以五味”,即指非人所為的地能供給人以“五味”。

4.人體亦有陰陽之別

人體按照陰陽說和中醫科學的認識和解釋來說,亦有陰陽的區別,為什麼呢?因為就人體陰陽來說,其人的外部屬陽,其內部屬陰;但就其身體的部位來分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然而,人體內的髒腑來分陰陽,則“五髒”——心、肝、脾、肺、腎屬陰;而“六腑”——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皆屬陽;不僅如此,而且古人還指出: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因為古時生活中,人們比較重視使用針刺等療法;所以提出:都要根據疾病的部位來施用針刺和砭石的療法。

然而不僅如此,而且還提出了這樣的認識,叫做:背為陽,陽中之陽為心,陽中之陰為肺;腹為陰,陰中之陰為腎;陰中之陽為肝;陰中至陰為脾。

總而言之,人與非人所為自然界的陰陽是相應的。

按照陰陽說和中醫科學的認識和解釋人體或曰人體內,有陰陽的區別,其這些內容意思,及其精神實質,用《黃帝內經·金匱真言論》篇第四裏,歸納總結概括出的精辟語言來說,就是叫做:“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髒腑中陰陽,則髒者為陰,腑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髒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所以欲知陰中之陰、陽中之陽者,何也?為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皆視其所在,為施針石也。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至陰,脾也。此皆陰陽、表裏、內外、雌雄相輸應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