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生活民俗·養生保健(5)(2 / 3)

2.夏天

自然界規律性變化的反映——夏天,或曰夏季,生活中,人們應該怎樣注意講究養生保健呢?夏天,人們需要特別注意不要被暑所邪,為什麼?因為被暑所邪,對身體健康很有影響。

暑邪其實所謂“暑邪”,按照中醫科學的認識和解釋來說,為“六淫”之一。夏季,天氣炎熱,尤其是每年一到雜節氣——數伏期間,生活中,人們尤其是需要格外注意不要被暑氣所邪。為什麼呢?因為不論誰,一旦被暑氣所邪,或曰“暑邪”,就會使人出現:一般多見身熱、多汗、頭暈、神疲、煩渴等症。如果被暑邪得較重,會使人內擾心神,可出現神誌昏迷。因為暑邪還比較容易耗氣傷陰,所以《黃帝內經·素問·刺誌論》裏,有“氣虛身熱,得之傷暑”之說。

不僅如此,而且古人在這方麵,相當早,還歸納總結概括出了這樣的寶貴經驗,叫做:夏天傷於暑邪,到秋天會發生瘧疾病。用《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篇第三裏的精辟語言來說,就是叫做:“夏傷於暑,秋為痃瘧。”

3.秋天

自然界規律性變化的反映——秋天,或曰秋季,生活中,人們應該怎樣注意講究養生保健呢?秋天,人們需要特別注意不要被秋濕所邪,為什麼?因為被秋濕所邪,對身體健康很有影響。

濕邪按照中醫科學的認識和解釋來說,為“六淫”之一。濕屬陰邪,性質重濁而黏膩,每易侵襲經絡,肌膚及關節等處。亦可由表人裏,遍留於脾胃、三焦及其他內髒等。多因經常坐臥濕地,汗出沾衣、涉水淋雨等引起。秋天被濕邪,其反映或曰其表現,一般多見身重體倦、關節疼痛、胸悶脘脹、食欲不振、舌苔厚膩或肢體腫脹、小便不利等症。

不僅如此,而且古人在這方麵,相當早,還歸納總結概括出了這樣的寶貴經驗,叫做:秋天傷於濕邪,邪氣上逆,會發生咳嗽,並且可能發展為痿厥病。用《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篇第三裏的精辟語言來說就是叫做:“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這裏說的“痿厥”是屬於中醫學的一種病名,即因氣機不順而致肢體痿弱不用的痿症。

4.冬天

自然界規律性變化的反映——冬天,或曰冬季,生活中,人們應該怎樣注意講究養生保健呢?冬天,人們需要特別注意不要被寒所邪,為什麼?因為被寒所邪,對身體健康很有影響。

寒邪其實所謂“寒邪”,按照中醫科學的認識和解釋來說,為“六淫”之一。冬天,特別是每年一到雜節氣——數九寒天期間,為一年最寒冷的時候,所以生活中,人們尤其是需要格外注意不要被寒氣所邪。為什麼呢?因為不論誰,一旦被寒氣所邪,或曰“寒邪”,並且寒為陰邪,如寒邪襲表,其反映或曰其表現,一般說來,可見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身痛和脈浮緊等症,如果是屬於寒邪人裏,其反映或曰其表現,一般說來,可見嘔吐、泄瀉、脘腹疼痛等症。

不僅如此,而且古人在這方麵,相當早,還歸納總結概括出了這樣的寶貴經驗,叫做:冬天傷於寒邪,到來年的春天,就要發生溫病。用《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篇第三裏的精辟語言來說,就是叫做:“冬傷於寒,春必溫病。”

言而總之,以上所說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生活中,人們應該十分注意和講究:春天不要被風邪;夏天,不要被暑邪;秋天,不要被濕邪;冬天,不要被寒邪;對身體健康,延年益壽,幸福的生活,可以言:大有好處。

有關這方麵的內容意思和精神實質,用《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篇第三裏,歸納總結概括出的非常精辟的語言來說,就是:

因於露風,及生寒熱。是以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夏傷於暑,秋為痃瘧。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冬傷於寒,春必溫病。四時之氣,更傷五髒。

“四時陰陽”與養生保健

1.何謂“四時陰陽”

開始,從何謂“四時”,先說起。

四時今日生活中,人們將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名曰為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但古時候,人們的生活習慣,稱之為一年“天有四時,春、秋、冬、夏。”(《禮記·孔子閑居》)用《三字經》裏的文句來說,叫做“日春夏,日秋冬,此四時,運不窮。”

四時陰陽四時,顯然是指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按照陰陽說的認識和解釋來說,春夏屬陽;而秋冬屬陰;並其陰陽隨之季節性的變化而變化,故稱天有“四時陰陽”。

2.春夏養陽

生活中,人人皆離不開自然界規律性變化的反映——春夏;按照陰陽的認識和解釋來說,春夏屬陽;而生活中,聯係到人,不論誰,都得適應非人所為自然界規律性變化的反映——春夏屬陽的需要;那麼,聯係到人講究養生保健的認識來說,亦不例外,春夏季節,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其“陽”自然要比秋冬的季節,要多些;所以,說春夏季節,生活中,人們尤其需要注意和講究“春夏養陽”,這是屬於身體健康、延年益壽,客觀上的一種自然要求。

那麼,春夏養陽,有利於身體健康,有利於延年益壽,其具體的生活中,人們應該怎樣進行呢?

其實,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其“陽氣”,皆來源於日常生活中,人們食用的“主食和副食”繁多複雜的各種各樣的食物;但是,繁多複雜的各種各樣的食物,卻有著一個共同的突出特征,就是:皆離不開“五味”——酸、苦、辛、甘、鹹也;用人們生活中習慣的說法,就是叫做:酸、甜、苦、辣、鹹。

然而,“主食”和“副食”,盡管其食物繁多複雜,但是有著一個共同的突出特征,就是:凡是屬於味辛、甘的食物,入口入胃,在人體內,發散為陽(營養物質);凡是屬於酸、苦的食物,入口人胃,在人體內,湧泄為陰(營養物質);用唐代著名的大醫學家孫思邈撰寫的《備急千金要方》裏的原話來說,就是叫做:“……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陰陽調和,人則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