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生活民俗·養生保健(2)(3 / 3)

“二月二”這天上午,侗家族全寨老幼歡聚在一起,在笙樂的帶領下,由一人把一頭小牯牛索進寨老幼觀察的地方,當眾把小牯牛殺了,將牛肉平均分給全寨子各家各戶用,並取“二月二龍抬頭”,其“龍”的象征意思,名曰為“吃龍肉”,“二月二”這天喝的酒,亦名曰為“龍酒”。同時寨子人互請“吃龍肉”、喝“龍酒”。家家戶戶歡歡喜喜過“二月二”,會唱歌的人,這天可盡情的唱,喝酒會劃拳的人,這天亦盡情的劃拳,大家玩得都非常痛快。

清明節掃墓

1.清明節掃墓的來曆

“寒食”的日期,自古有兩說:一說在清明節的前一天,一說在清明節的前兩天。我國早在春秋時期,人們通過對日影進行較長時間的觀測後,確定出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大節氣。後人為了以示祭祀前人對“四大節氣”的認識,及“四大節氣”對人類社會的貢獻,所以,人們根據從冬至推算起,至清明節的前一天,或者在清明節的前兩天,其時間分別為105日或106日,據此,寒食節又被別稱為“一百五”,或“一百六”,如唐朝兩位詩人元稹和姚合分別在《連昌宮詞》和《寒食》裏,皆有記載:“初過寒食一百六,店舍無煙宮樹綠”;“今朝一百五,出戶雨初晴”。

“寒食節”的出現,亦甚早,與人們對“四大節氣”的認識一樣,亦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據傳晉文公重耳流亡國外十多年的時間裏,跟隨他身邊的大臣,其中一名叫介之推的,不怕千辛萬苦,非常忠實地跟隨著晉文公重耳。相傳,晉文公重耳當快要餓壞的時候,介之推捧了碗肉湯,獻給重耳。重耳喝了,連聲說:“好香,好香!”並且問:“這肉從哪裏弄來的?”介之推回答說:“是我從大腿上割下來的肉,給您做的湯!”晉文公重耳聽了,感激得說不出話來。此時,忠實的介之推立刻接上說:“為保重您的身體,我才這樣做的,更重要的目的是臣希望公子將來歸國後,能做一番大事業。”後來,晉文公重耳果然歸國後得了王位,大封手下功臣時,卻把介之推給忘了。介之推和他的母親一直隱居在綿山(山西省介休縣的東南)。後來,晉文公想起介之推,就下令派人到綿山去尋找,因綿山大,在深山裏,怎麼尋找也尋找不著。有人說,把綿山燒了,介之推就會出來了。於是,晉文公就命人燒山。可是介之推寧死也不出山。介之推和他的母親抱住大樹被活活燒死了。為了紀念和敬仰介之推的崇高美德,人們將每年“清明節”的前一日,在介之推死的這一天,講究“禁火寒食”,即家家戶戶不生火做飯,“寒食三日”(《鄴中記·附錄》),並將介之推死的這天,定名為“寒食節”。

“寒食節”的第二天,就是我國獨創的著名“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節。人們對清明節的認識和確定亦比較早,如古籍《月令氣候圖說》裏記載:“西漢以前,穀雨為[農曆]三月節[即在‘清明’前],清明為三月中[即在‘穀雨’後];先清明而後穀雨,亦自後漢始。”

自古始,不僅帝王、諸侯和大夫、士講究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要進行祭祖,“春日祠,夏日稐,秋日嚐,冬日蒸”(《毛傳》),而且我國民間生活中,曆來亦比較講究春天上墳掃墓祭祖。而“寒食節”的第二天,恰好是“清明節”,人們結合“二十四節氣”,逐漸把以示紀念介之推的“寒食節”這天上墳掃墓祭祖結合在一起進行,這樣既表示了哀悼介之推,又祭祖掃了墓。所以,清明節掃墓活動,一直被流傳了下來,演變成為民間較為普遍的生活風俗了。

2.曹操與寒食節

三國時期,民間每年以“寒食”的形式,悼念晉文公重耳的忠臣介之推,本是對介之推的品德表示敬重,但有的地方將這種形式搞過了頭。相傳,三國時的政治家、軍事家曹操,有一年視察了解並州地區的民情時,發現並州地區的民間百姓,每年過“寒食節”的生活習俗,已經鬧到了嚴重危害百姓身體健康的程度。為了廢除並州地區出現的過頭的“寒食節”習俗,曹操不顧許多人的反對,堅決頒布了保護和有利於百姓身體健康的《明罰令》:“聞太原、上黨、西河、雁門,冬至後百五日皆絕火寒食,雲為介之推。子胥沉江,吳人未有絕水之事,至於之推獨為寒食,豈不偏乎?且北方冱寒之地,老少贏弱,將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長半歲刑,主吏百日刑,令長奪一月俸。”(《藝文類聚》卷四、《大平禦覽》卷二十八、卷八百六十九)。曹操這個人物,曆史自有評說,但此一舉敢於衝破和改革民間存在著的不良習俗,重視和關心民間百姓的身體健康,實為可嘉。

五月“端午”

1.端午節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亦稱陰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屬於自古流傳下來的人們比較喜歡的傳統性佳節。然而,“端午”本名為“端五”,為什麼呢?因從前每年從五月初一開始,直到初五,五天皆為“端午節”。對此,在古籍名著《大平禦覽》卷三十一引《風上記》中載:“仲夏端五,初也。”(指五月初一日至初五日)此外,人們還稱端午節為“端陽節”,如《月令廣義》卷一裏載:“五月初五日端陽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