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夏季節氣與“候應”(1)(1 / 3)

1.“立夏”節氣與“候應”

——螻蛄鳴·蚯蚓出·王瓜生

時間正值

·農曆四月·

立夏從我國曆史上來看,早在奴隸製的社會時期,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已經將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時間,準確的分為有“四時”的認識,例如古籍名著《禮記·孔子閑居》裏載:“天有四時,春、秋、冬、夏。”隨著社會生產和生活不斷向前發展的需要,密切結合農業“二十四節氣”上的需要,人們逐漸將一年中的“春、秋、冬、夏”四時的首日,恰到好處地定名為“立春”、“立秋”、“立夏”、“立冬”,作為一年四季——春季、秋季、夏季、冬季的開始。按照古時人們的認識和解釋來說,叫做:每年一到“正月節(立春),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不僅如此,而且《呂氏春秋·十二紀》裏,對每年的“立夏”日,究竟在哪一天?東漢時期的學者高誘在注釋“是月也,以立夏”,作了規律性的認識和解釋,叫做每年在“春分後四十六日立夏,立夏多在是月”(指農曆四月)。

螻蛄鳴俗名為“土狗子”。昆蟲綱,直翅目,螻蛄科。重要的農業地下害蟲。穴居土中。前足變形為挖掘足,適於掘土,並能切斷植物的根部、嫩莖、幼苗等。食性複雜,主要危害禾苗、甘蔗、亞麻和番薯等。

從農業生產上來看,其一般規律性,可以說,每年基本上從夏季開始,農作物普遍開始進入生長旺盛的時期,在農業生產田間管理上來說,最切忌出現農業害蟲,損壞,或影響農作物正常生長。而農業害蟲,有各種各樣,其中“螻蛄”,俗名為“土狗子”,比較突出,即它對節氣規律性變化的反映,亦比較明顯,每年一到“立夏”節氣,就會出現“螻蛄鳴”的現象。所以,自古始,“螻蛄”亦被列入了“七十二候”,作為“立夏”節氣一候的“候應”,定名為“螻蛄鳴”,以此提醒人們在夏季農業牛產田間管理上,一定要注意防止出現農業害蟲,特別是要注意消滅農業害蟲,則才有利於農作物正常生長,才有利於秋季“五穀豐登”。

蚯蚓出蚯蚓,又通稱“地龍”,或俗名為“曲蟮”。它主要是以帶有機物的土壤為食,對改良土壤,有一定的重要作用。蚯蚓,亦可作家禽或魚類的食餌。中醫學上,將蚯蚓全蟲入藥,性寒、味鹹,功能清熱,定驚、利尿。不僅如此,而且蚯蚓對節氣規律性變化的反映。亦比較突出,古時候,人們就發現每年一到“立夏”節氣,因自然氣候,或曰天氣,則開始漸漸炎熱,地溫亦就隨之漸漸升高,生長泥土中的蚯蚓,就會開始從土壤中鑽到地麵上來。所以,蚯蚓亦被列入了“七十二候”,作為“立夏”節氣二候的“候應”,歸納叫做“蚯蚓出”。

王瓜生王瓜,亦名為“土瓜”,屬葫蘆科。這種多年生的攀援草本,野生於山坡上,分布於我國浙江、江蘇、湖北、台灣等地。塊根入藥,主治青蚊咬傷。在長期社會生產和生活實踐活動中,人們發現植物中野生的“王瓜”,對節氣規律性變化的反映,亦比較突出,其規律性,就是每年一到“立夏”節氣,它就始開花,生塊根。所以這種“王瓜”被列入了“七十二候”,作為“立夏”節氣三候的“候應”,歸納叫做“王瓜生”。

對“立夏”節氣“王瓜生”的這一“候應”,盡管是《禮記·月令》及《淮南·時則訓》裏,皆記載的是“王瓜生”,但在《呂氏春秋·十二紀》裏,卻記載的是“王菩生”,例如其原文為:“螻蛄鳴,蚯蚓出,王菩生,苦菜秀。”學者夏緯瑛在《夏小正經文校釋》裏,明確表示讚成《呂氏春秋·十二紀》裏的記載,其原文如下:

《小戴禮記·月令》及《淮南·時則訓》作“王瓜生”,《呂氏春秋·十二紀》作“王菩生”。今按菩、萯同音之字,“王菩”即“王萯”無疑。作“王瓜”者誤。然則王萯當是何種植物?這當於其音近之名及其夏曆四月間而秀者求之。

我經過考察以為:王萯或王菩,即今之香附草,也即中藥“香附子”之植株。香附是莎草科植物,於夏曆四月間始生出,出而即抽莖著生花序,其花甚小而不顯著,故謂秀。《夏小正》曰“王萯秀”,《呂氏春秋·十二紀》曰“王菩生”,都與今之香附草相合。

對夏季每年一到農曆四月“立夏”節氣與“候應”,宋元時期的學者吳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裏,作了透徹的解釋,他說每年一到“穀雨後十五日鬥柄指巽,為立夏,四月節(氣)。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一候,螻蟈鳴。螻蟈小蟲,生穴土中,好夜出。今人謂之土狗是也。一名螻蛄,一名碩鼠,一名彀(音斛)。淮南子曰:螻蛄鳴,邱蟥出,陰氣始而二物應之。夏小正,三月彀則鳴是也,且有五能:不能成一枝;飛不能過屋;喙不能窮木;泅不能渡穀;穴不能掩身;走不能先人。故說又稱鼫為五技之鼠。今詿又以螻名鼯鼠,可知埤雅、本草俱以為臭蟲。陸德明、鄭康成以為蛙,皆非也。二候,蚯蚓出即地龍也。一名曲蟺,曆解曰:陰而屈者,乘陽而伸見也。三候,王瓜生。圖經雲:王瓜處處有之。生平野宅及牆垣,葉似栝樓烏藥,圓無了缺,有毛如刺,蔓生,五月開黃花,花下結子如彈丸,生青熟赤,根似葛,細而多裂,又名土瓜,一名落亞瓜。今藥中所用也。禮記鄭玄注曰:即萆挈。本草作菝葜,陶隱居辯其謬。謂葜自有本條,殊不知王瓜亦有本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