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生活習俗(二)(3 / 3)

輪軸為長約一尺、徑約二寸的硬圓或方木,除中部長約不足一尺外,兩端皆為徑約一寸的細軸,各穿套一組三個木板條的輪刺,前端細軸長約二寸,穿套於前立柱的軸孔,後端細軸長約半尺多,穿套於後立柱的軸孔,軸的後端頭外露於立柱外約三寸,並榫安長約半尺,根粗梢細的錐形圓木拐把。輪刺為長約一尺多、厚約三分、中寬約二寸、兩頭寬各約六分的六根木板條,板條中心各有一徑約一寸的圓透孔,分兩組穿套於輪軸粗部的兩端外的細軸上。兩組輪刺花插開,各相斜對麵的刺頭用細繩攀絞。

車架為丁字形的兩根木條作底座,丁字身木長約一尺五寸、寬約一寸多、厚約一寸多,一頭榫安於車頭右側的中部,一頭榫安於丁字頭木的中部;丁字頭木長約七八寸、寬約二寸、厚約一寸多,中部左側鉚安於丁字身木頭;丁字頭木的兩端,各豎立榫鉚安裝一高約一尺、寬約二寸、厚約一寸的木柱,兩柱的上端大麵各有一徑約一寸的圓透孔,用以穿套輪軸兩端的細部。

車頭為長約五寸、寬約二寸多、厚約二寸多的木墩,上部麵前端向下成斜坡,木墩上部平麵的中間榫鉚安裝兩塊直立的小木板,小木板右側各係一小環形皮條,用以穿掛鐵紡錠。

紡錠為長約六寸、徑約半公分的細鐵棍,兩頭細尖,前尖長約一寸多有細微稍密的螺紋,便於攀掛紡線;紡錠的中後部(空開後尖約一寸)長約五寸,用細絞線適當纏繞,纏線的兩頭各穿套固定一銅錢,用以逼擋紡弦;在前銅錢的前部活穿套一徑約一寸多的圓木片或軟葫蘆片,用以隔擋紡成的線穗。

紡弦為細絲繩,長約七尺半,環形攀繞於刺上的絞繩和紡錠身中部纏繞的絞線上。

使用操作:紡婦盤坐於紡車的懷前,右手握拐把向右搖轉車輪刺,刺上的絞繩帶動弦繩,弦繩帶動紡錠飛速轉動;左手握長約七寸、粗如手指、中部順長有細孔的軟棉花棒,俗稱棉花眼子,在飛速轉動的紡錠前尖纏掛,稍慢勻速向後拉動,即可紡出細線。一次拉紡的細線長約三尺,繞纏於紡錠的中前部,稱為上線,稍留餘線經錠尖再拉紡。如此反複動作,經錠尖多次上線,逐成長約五寸、前尖、中後部粗(徑約二寸)略似短粗蘿卜形的線穗。

手工紡成的棉線,再經漿洗等多項工序後作為經線與緯線,在土布機上織成白土布,再染色即可縫製衣服。俗諺:“嗡嗡嗡嗡紡線線,蘿卜線穗一大攤,能做經線和緯線,織布縫衣身體暖。”

33.織布機 織布機即農家使用的土織布機,全為木質結構,也是結構操作最複雜的農家器具。其部件有機架、經線架、老鴰架、踏架、吊弓、吊繩、絞線棒、竹食、攀帶與織梭等。

織布機的誤差:①吊弓梢部交叉合並;②卷經架的兩端各有十字交叉木板;③浮、底經線在卷架的後部合攏;④竹食前有絞線排,兩上角用細繩向上分係於兩鴉尾;⑤踏架為橫向稍斜平置的長方形木框,向上的兩角用細繩向上分係於兩鴉頭。

機架由兩條立柱、兩條平肩、兩條斜杆、兩條平杆、兩條後腿、一塊座板、三條襯木等,榫鉚套裝固定而成。另有兩根能活動的圓形壓經杆,分別穿套於兩斜杆和兩立柱的中部。

經線架即卷經線的架,用四條小木板做架刺,兩兩分別在一長方形木條稱為軸的兩端各空開約三寸,榫鉚套裝成兩具十字交叉,架軸的兩端的三寸稍弧圓,架於平肩、立柱、與斜杆三者相交叉上部的空間,用稍長的一條小木板橫擔於機肩的後部,棚住架刺不使架軸轉動。

老鴰架呈豎長橫置的工字形,兩端的橫木兩頭向上弧彎,前稍短輕,後稍長重,略似烏鴉,前為頭後為尾,故稱老鴰架。架中間的平木兩端距頭沿各約三寸的兩個一寸多下部為弧形,兩個弧彎處置於兩立柱頂端呈W形的凹槽上,可以適當轉動。兩鴰頭各用細繩向下分係於踏架長杆的兩端,兩鴰尾各用細繩向下分係於絞線排的兩端,通過鴰頭尾的上下,拉動絞線排向上,絞線排拉動底經線上浮。

踏架即腳踏架,是橫向稍斜平置的長方形木框,後長木條稍長,兩頭為圓形,分別穿套於兩斜杆下部的圓透孔內,可以轉動;前長木條稍短,兩端頭用細繩向上分係於老鴰架的兩個鴉頭部,用以拉動鴉頭與鴉尾下上浮動。

吊弓為長約丈餘的兩根棗杆,分別下係於兩立柱的下部,中係於平肩與斜杆的交叉處,上弧彎有一定彈性,梢部交叉繩係固定並用兩條細繩向下分係於竹食的兩端,用以拉動竹食前行。

竹食,農家簡稱為食,寓意吃線。用粗若手指的四根竹竿,兩長兩短,榫鉚套裝成長約一尺七八、寬約五寸的長方形框,在兩長竿的內側修成窄細的空槽,上下槽口相對套裝約四百餘根薄細、光滑、堅硬的小竹簽,簽與簽稍留有小空間,簽的兩頭與上下橫長竹竿分別用細絞線連續環繞螺紋式的圓圈,以夾套固定竹簽,用以穿越經線並打實織梭過往時拉出的緯線。竹食為專製商品,用者自購。

絞線排是用長約五寸,一粗若手指,一粗若筷子的兩根竹竿,竿上纏繞(經布時套底經線再纏繞,這裏先敘及其形象)固定排列另色稍粗堅的四百餘條等長約三四寸的環形線,用以套鉤底經線可以使之上浮。

卷布杆為長約一尺多、邊寬各約寸七八的方木條,兩端頭稍細,用以卷置織成的布料。

攀帶為長約二尺、寬約寸七八的皮或布帶,兩頭各係一木或鐵質的方形環,用以環套卷布杆的兩端頭。

織梭,農家俗稱梭子。是用長約八寸、寬約二寸多、厚約二寸多的硬木頭,在厚側的一麵的中部鑿空成長約八寸、中寬約一寸多、兩頭各寬約三分、中深約二寸多、兩頭各深約一寸、內壁光滑弧彎至底,底寬約半公分、底長弧彎、底中心有一線透孔,兩頭稍凸尖的空槽,從側壁看內槽略似鼓腹的少半個月亮形。織梭空槽的外殼形狀相似於內槽的形狀,兩頭稍凸尖、鼓腹、背弧彎、麵光滑。除梭尖外,槽的口沿、內壁與底皆厚約半公分。質地堅硬,周體光滑,是布陳緯線的工具。織梭是專賣商品,用者自購。

織布時,織梭的槽內順置一緯線穗,即把紡成短粗蘿卜形線穗上的線,用高粱稈的箭稈兩頭齊光,中間穿套一長約寸七八、菱形中有小孔、弧圓光滑的骨質穗牙,以固定緯線穗和穗的內線頭,繞纏成長約六七寸、鼓圓略似大肚的小擀杖的緯線穗,抽掉箭杆,從穗側中部抽出穗牙帶出穗的內線頭,並稍拉長內線暫繞纏於穗的中部待用。把緯線穗泡濕捏幹,在與穗內線頭孔對稱的一側,順置一長約八寸的細竹簽或鐵絲,穗與稈的兩端用另線稍纏縛固定,把穗的內線通過梭槽從底部的線孔拉出,穗的內線出孔對準梭槽底孔,把緯線穗順長放入梭槽,穗表竹簽的兩頭套逼於梭槽兩端的內壁,用以挺直緯線穗。

農家紡線、織布都是婦女的生活。織布更是繁瑣複雜、多項工序、項項相連、環環相套的較長時間的操作過程。因此,必須數人自始至終精心細致、緊密配合、搭檔操作,最後才能織出較為合宜的布料。

織布前,先要預製好上機的全部經線。①拐、漿、蒸、曬、繃經線。②經線束打成筒穗。③組合經線。④經線穿竹食。⑤刷整組合經線。⑥絞線環套底經線。經線的組合、穿食、刷整、卷架與拾繒絞線的幾個過程,農家總稱為“經布”。

織布操作:用土機手工織布,是一項連續操作、連鎖活動、往返循環的運作過程。織婦用手腳推拉、拋接、踩踏織機的有關部件,身、手、腳與織機各部件的活動,要緊密配合、協調動作,同時還要眼觀各個方位,隨時調整處理所出現的絆結,才能順利進行。

農家紡織的多為白色土布,一般寬約一尺二寸,比較粗糙。好織婦一天可織成三米以上的白土布。如果用適量的彩色線作部分經線與緯線,則可織成不同格式的花格布料。

隨著紡織事業的飛速發展,用機器紡織的各種布料以及縫製的服飾,既美觀大方,又結實耐穿,還舒服合身,更適合時尚,所以農民都已不穿土布衣服。也就不再用土法紡線織布了。紡線車與織布機完成了它的曆史使命,退出了社會舞台,成為人們展覽、觀賞、研究的工具。但現在土織布連大城市漸成一種時尚產品,受到許多人的青睞。

34.褡褳 褡褳是用較粗的白棉線手工織成的袋子,長約四尺,寬約一尺二三寸,雙層,四邊密縫堅固,浮層正中留有一道長約一尺二三寸的開口(織時預留)。褡褳四角各縫係一長約五寸的纓穗,浮層預織時順長有兩至四道藍色線繩作經,稍作裝飾以示美觀。

農村人趕集上會或外出走親戚,用以裝置衣物,亦可內裝約一鬥糧食。可搭於人肩部背負,也可搭於驢鞍馱負,故稱“褡褳”。現時已很少見到與使用。

35.串玲 黃銅鑄造,略似葫蘆形,故稱“葫蘆鈴”。其造型為上下各半的空殼,中間轉圓圈有半公分寬的窄縫,相對稱的兩側有短片相聯結,內有杏核大的銅鈴胡一珠,鈴的一頭有環形小鈕,用以穿係。數顆銅鈴穿係於環形皮帶,皮帶下端係掛鮮紅瓔珞穗,裝飾美觀,環套掛於畜頸,畜走鈴響。串鈴多為結婚娶媳婦時的畜用品,春節演唱秧歌時,化妝的跑竹馬、騎毛驢等,亦多係帶,都顯得熱鬧紅火。

此外,還有牛頸係帶的草鈴,有大有小,形體不同,聲色各異。有銅質、鐵質的,有圓形、扁形、直筒形、喇叭形、倒缽形的等。主要是為了夏秋季在野外放牛吃草時,驚動蛇遠離,不致咬傷牛體;牛若吃草走遠,人們聞聽鈴聲便於尋找。冬春季牛上槽喂養時,卸鈴擱置。

36.竹掃帚 黃陵地區不產竹子,竹掃帚全是從外地販運購買。購回的新竹掃帚都紮綁得不很平整結實,需要重新加工整理才能適宜耐用。

新竹掃帚用於打麥穀掃場,半舊竹掃帚多用於掃院,過舊的禿梢竹掃帚宜於掃雪與厚土。

37.竹篩子 竹篩子也是購置外地的產品,其結構為底、幫、沿三個部分的連續編織圓形物,口與底同大,徑約一尺五寸,幫高約四五寸。用稍細的竹篾編織成有豆粒大孔眼的浮底;用稍寬厚點的竹篾編織成有拳大孔眼的扶底,兩底相合,用四根細竹條參套兩底的經篾,辮式編織一圓圈,造成直徑約一尺五寸的圓形底;把兩底經篾稍彎曲扶立作幫經,用細竹篾作緯連續轉圓圈,較密實地織成高約四五寸的立幫;用四根細竹條兩兩分別參並幫的經竹篾,辮形編織一圓圈收口作沿即成。

竹篩子用於打穀場篩穀物,穀物顆粒從篩底孔眼下漏,篩內積存穀穗肋筋與空穀朵,俗稱“穀黃穰”,轉倒積存,或作燃料,或再適當鍘剁碎作為牛的飼草。平時用篩子給牲畜攬倒飼草,還可篩去飼草中的沙粒與灰塵。

38.碗架板 木質結構,可大可小。其結構為:用長約六尺、寬約三寸、厚約一寸多的四根木板條作四條腿,頭部稍作裝飾;用六根短木條作碗架板襯桄,在前後兩腿中上部的三點縱向分別榫鉚套裝相聯結;用六根各長約六尺的木板條在前後兩腿的中上部的三點橫向分別榫鉚套裝相聯結;在四條短襯桄上橫向分別棚擱兩米餘的木板即成。一般為木本色或黑色油漆。架板下部空間放置水甕、醃菜甕與米麵甕等;中上層放置中型灶具器物。過去農家住土窯洞時,為省工料資金,往往沒有後腿,縱向的四根木襯桄則安裝在崖牆的土洞裏。過春節時,主家婦女在縱橫的木板上粘貼垂空的紙質煙熏板畫。

39.水甕 瓷質器物,有大有小。一般為口徑約一尺二三寸,高約四尺、平沿,稍圓唇,微鼓腹,斂平底,棕、黑色釉麵,俗稱為“老甕”。也用來裝食糧,其大小也按盛糧多少而論,俗稱“幾鬥甕”。一甕可裝約六擔水,大家戶也用以醃鹽菜、窩酸菜、盛水。

還有稍小的瓷甕,多用以裝米麵,或醃菜與裝水。再小些的俗稱“棒槌甕”。還有斂口、直短領、稍弧寬肩、微鼓腹的瓷甕等。

40.瓷盆 瓷質器物,有大有小。一般中型瓷盆口徑約一尺、高約七八寸、弧圓沿唇、微鼓腹、稍斂平底,棕或黑色釉麵。多用以和麵與發酵蒸饃麵。

還有灰色陶盆,大小不一,多為中小型,形似瓷盆,稍淺些,弧圓空心沿唇。盛裝少量糧食或雜物用。

41.瓦甕 灰色瓦質器物,有大有小。微斂口徑約七八寸,直短領,稍弧寬肩、鼓腹、斂平底,高約一尺二三寸,用以裝少量米麵等。現已很少見到。

還有斂圓口、直短領、微弧寬肩、直筒體、圓平底略似瓦甕的瓷壇子,多用以醃小菜。

42.陶罐 灰色陶質器物,有大有小,俗稱“瓦罐”。口徑約五寸、高約一尺,斂圓口、直短領、兩耳(穿係可提)、弧肩、鼓腹、斂平底。還有四耳的大陶罐。還有瓷質罐,帶蓋瓷罐等。多用以送飯提湯。現時已很少見到。

43.油酒瓶 瓷質器物,有大有小,形狀略異。一般高約八寸,圓奢小口(用玉米芯堵塞口正好)、弧彎束領、單耳(穿係可提)、弧肩、稍鼓腹、斂平底,黑或棕色釉麵,主要用於盛裝流質物,如清油、煤油和打酒用。所以俗稱“油圪搭”。現已很少見到。

44.剁麵刀 鐵木結構。刀長約七八寸、寬約二寸多,背直且兩頭各有小鐵褲,內安長約二寸多、徑約一寸的木把,刃微弧且稍鈍。農家用以單手切麵條與雙手剁麵片。

45.獅子盒 瓷質器物,有大有小,略似小南瓜形,比拳大些,棕、黑色釉麵,分上蓋與下體兩件,蓋麵中部有獅形小鈕,故稱“獅子盒”。還有南瓜形、蘋果形的。多用作裝放麵、鹽與油潑辣子的調味盒。

46.麵案 木質器物,有大有小,農家多用大麵案。

47.鐵鍋 生鐵鑄造,其造型有兩種,一種為圓口、平沿、直幫微斜傾、圓弧底,鍋幫外下有稍廚用器具窄薄、稍下斜的第二道圈沿,搭坐鍋台時平穩嚴密不漏煙火;鍋直高約一尺二寸,口徑為一尺八寸,俗稱為“老鍋”,多為大家庭所用,做飯時用以蒸饃、活饃、燒開水、熬稀飯。還有形狀相同略小些,但無第二道圈沿的口徑一尺六寸、一尺四寸的鐵鍋,多為中等家庭與小家庭使用。俗稱“直桶鍋”。規格以口徑而論,即尺八鍋、尺六鍋等。

另一種鐵鍋俗稱“偏撐鍋”,胚薄些,圓奢口、尖唇、雙耳、圓弧底,口徑八至一尺二寸不等。偏撐鍋多安在老鍋後邊,俗稱“後鍋”,多用以燒溫水與炒菜。也有尺八的偏撐鍋,小戶用以做飯、燒水,叫就八撐。

此外,還有銅炒鍋,黃銅鑄造。主要用以在火爐或火盆上炒菜,輕便快速。

48.蒸箅 木條、箭稈、荊棘條的組合物,有大有小。以一尺八寸的老鍋為準,徑約一尺七寸。櫥櫃一般用兩層□蒸饃,底層□略小些。木檔與襯桄以楊、柳木為宜,沒有氣味。

49.櫥櫃 農家的櫥櫃為木質結構,比較粗笨。櫃麵板長約三尺多,寬約一尺三四寸,厚約一寸;四個木柱各高約四尺,上頭與麵板的四個角(四邊各空開約一寸的內沿)榫鉚套裝相聯結,下頭各相鄰的兩個立柱(各空開三四寸的櫃腿),用四根平梁橫向分別榫鉚套裝相聯結;櫃體的左、右與後的三麵各用薄板相套裝,櫃體前麵的抽屜下,櫃門兩側仍用薄板相套裝;麵板下向前左右有兩個抽屜,抽屜麵的中部有小鐵環拉手;下部的平梁上內部棚擱厚約七八分的底板;抽屜與底板之間的內中部棚擱同大的薄板,把櫃體內分為上下兩層;櫃體前麵的中下部有上下自帶兩個木軸的雙扇小門,兩門對口線中部的兩側有鐵環扣;門扇木軸的貼櫃處的木條上附有四個木軸卷孔條,用以穿套門扇。櫃體表麵多為黑色油漆。

50.衣箱 木質容量器物,大小不一。用上下蓋底板相等、前後箱板相等、左右擋板相等的六塊分板,各邊沿鋸勒成密齒牙式的榫鉚,互相套裝連結成長約三尺、寬約二尺、高約一尺多的長立方體。在箱蓋麵下約三寸處縱向順直長鋸開成兩件,上為箱蓋下為箱體,鋸口稍打磨平光,封口嚴密;箱口後部上下用牛皮或活頁相聯結;箱口前部與兩檔內麵下部貼釘小長木板為箱牙;外表多為棗紅色油漆。有的箱上下八個角用金屬三角形薄鐵皮包釘,兩側檔外的中部垂吊有手提鐵環。有的木箱蓋部在中後部左右順長鋸開,為半開口。衣箱棒槌主要用以放置衣物,現時已很少見到。

51.棒槌(chui)農家婦女過去捶打洗漿的衣物和布匹的木棒。它是用硬木加工成光滑的渾圓體。

52.供桌 木質結構。供桌的桌麵長約四尺半,寬約一尺,厚約一寸;全木板腿高約三尺,寬約一尺;桌麵兩頭的擋板向外稍傾斜弧彎,直高約七寸,厚約一寸,至最高處為尖唇楞;桌麵兩長邊與桌腿兩長邊的側麵雕刻圖案花紋;黑色油漆。主要用於祭祀時的供獻,上置香爐、燭台、香筒、仙鶴與香、表、酒、饌、蠟燭等。

53.八仙桌 木質結構,俗稱“方桌”。桌麵長寬各約三尺,厚約一寸;四條方木腿略似虎腿形狀,高約三尺,上頭榫鉚套裝於桌麵的四角;四條木腿著地的四個腳,有的向內略似驢蹄形狀,有的向外略似獅虎蹄形狀,裝飾美觀。有的方桌為四方木直腿腳。有的方桌麵四邊稍有閃沿,有的桌麵四邊有包板。木本色或棕黑色油漆。

圖45黃陵人用方桌待客吃飯時八人圍坐,故美稱“八仙桌”。平時在桌麵放置茶具、煙具、鏡框與花瓶等,實用美觀。桌旁置放兩把太師椅或普通椅凳,供自己與客人坐用。

另有小方炕桌,桌麵長寬各約一尺五寸,直腿高約五寸,黑色油漆,置炕寫字與吃飯使用。

54.太師椅 木質結構,由靠背、坐麵、扶手與四條腿等組成。靠背為厚約三分的木板,寬約一尺,高約一尺多(有的直高,有的略呈“S”形,且有少量透雕圖案);坐麵板長寬各約一尺,厚約六分;兩個扶手各略呈“S”形狀,前端稍寬,後頭榫鉚套裝於靠背兩側立柱的中下部,中前部的下邊各有兩個短木桄與坐麵板榫鉚相套裝;四條方木直腿各高約一尺三寸多;相鄰的兩腿的下部用木桄橫向榫鉚套裝聯結;坐板四邊的下部各有一小木板,兩頭榫鉚套裝於椅腿的上頭,上緊貼坐板,下為雲形圖案,黑色油漆。今已很少見到。

55.圈椅 木質結構,由靠背、扶手、坐麵與四條腿等組成。用一根長條柳木棍中間彎曲成多半個圓形(或大彎弓形),兩端頭直長約一尺,作為椅靠頂與扶手;用兩根柳木椽中部各與椅坐麵等寬鋸成半片圓木,再分別夾住椅坐麵左右的兩側邊,彎曲垂直向下作為前後椅腿;用兩根短木條把扶手與椅坐麵(透過半片圓木)分別左右榫鉚套裝相聯結;用四根木條在四腿的中下部,稍錯開榫距位置,轉圓圈榫鉚套裝相聯結;坐麵板長寬各約一尺多、厚約六分;用長約一尺多、寬約五寸的分板,或直長或“S”形稍向外傾斜作為靠背,上接柳木棍弓背,下接椅坐麵板,榫鉚互相聯結,多為木本色。俗稱“柳木圈椅”。製作較省工料資金,但比較笨重。現已很少見到。

圖4656.條桌 農家的條桌多不帶抽屜,木質結構。桌麵板長約三尺多,寬約一尺多,厚約一寸;四條方木直腿各高約三尺,相鄰兩腿的中上部用四根木條錯開榫距位置,轉圓圈榫鉚套裝相聯結,上頭榫鉚套裝於桌麵板的角部;麵板的四邊各有閃沿,前後閃沿各約一寸多,左右閃沿各約三寸多;多為木本色。

帶抽屜的條桌麵板稍窄些,四邊的閃沿稍小些;一般為兩個抽屜,且稍深些,抽屜麵中部有鐵環拉手。還有帶一抽屜的小低條桌,置炕使用。

57.板凳 木質結構。凳麵板長約三尺,寬約一尺五寸,厚約一寸;四條木腿直高約一尺七八寸,兩兩的中上部分別用兩根短木桄榫鉚套裝相聯結,呈梯子形,上頭榫鉚套裝於凳麵板兩端的稍中部,多為木本色。俗稱“長板凳”。

還有凳麵板長度約半的小板凳,俗稱“床凳”“床床”。

農村製作椅凳與桌子高度比例的順口溜為:“尺(市尺)七二尺七,坐下吃東西;尺八二尺八,坐下吃西瓜;尺九二尺九,坐下喝燒酒。”這正符合一般成年人與生活需要的規律。

58.木床 木質結構,其寬窄不一。農家的木床板麵長約六尺,寬約二三尺不等,兩頭有木檔條相包釘,底麵有兩道橫向淺槽與兩條木□緊密套裝;四條較粗的方木直腿的中上部錯開榫距位置,用四條木桄轉圓圈榫鉚套裝相聯結,上頭榫鉚套裝於床麵板;床麵板的四邊各有閃沿,長邊閃沿約一寸五,短邊閃沿約一寸六七;多為木本色。有的富戶家的木床一長邊還帶有兩個抽屜,床麵板下部的兩腿之間有廂板,並雕刻圖案花紋,黑色油漆。

新中國成立以後,床的種類式樣漸次增多,且質量逐步提高。有支凳硬板床、帶檔頭支架硬板床、鋼管硬板床、沙發床、帶櫃床、彈簧床等,現時逐步在農村流行。

59.牛槽 石質結構,大小不一,其形式大體相同。在一塊大條石上鑿成為:長口、長幫、短檔與稍厚底的大石槽,一側幫有二至三個繩眼,用以穿套牲畜韁繩。石槽架置磚砌的槽腿牆上,前後左右適當用栽地木樁夾逼穩固。用以喂養騾、馬、驢、牛,一般統稱為“牛槽”。牛槽有六尺、八尺、丈槽,還有丈二槽。

60.豬食槽 形似牛槽,體量小得多,置平地使用。

61.秤 秤是人們交易中計量重量的工具,遠古時人們以物易物,自然無須計量。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準確計量的交易,但沒一定的規定單位是不行的,故產生秤。秤就是以市製為單位的計量工具。遠古我國是以神權統治,神的地位高於一切,從心理角度想不管什麼事都要求神明為鑒,才符合人心,所以秤也用神為公正。我國最初用十六兩為一斤,就是用北鬥七星和南鬥六星再加上福祿壽三星,共十六星神為稱量,也叫秤花,或秤星,讓這十六位星君為人們評公道。在戰國時我國還是諸多的小國,度量衡單位混亂,差異紛呈。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再度統一文字、度量衡,進一步確定了一斤的重量,又把一斤的重量分成十六等分,每份為一兩,由兩再小到錢,由錢再小到分,一直到一九五八年因為十六兩用起來十分不便利,難以和國際接軌,所以國家便改十六兩為十兩,一斤總重不變,但奇怪的是我國的一斤與世界的公斤相比,剛好為半公斤,那就是說我們的二斤為一公斤,所以出現了一公斤和一市斤的叫法和用法。

第五節 民間遊樂

人們追求物質生活的富足,同時也注重精神生活的愜意與愉悅。在日常生活中,利用隨手可得的材料,隨時隨地放鬆心態,增添樂趣,開展競技,活躍身心,融洽情感,迪智啟慧,是舊時農村人們,尤其是小孩子的主要活動。形式雖較為原始,但同樣可以為單調的生活增添無窮的樂趣而流傳久遠。可以起到活躍生活,增強樂趣,寓教於樂的作用。隻是內容、形式不同罷了。過去的娛樂活動,有的已經絕跡,有的瀕臨消失,有的雖然還在繼續應用,但活動量已大大減少,在不久的將來,也許會退出生活舞台,成為曆史記錄的對象。現簡要介紹黃陵農村的幾種民間遊樂活動。

一、“打瓦”遊戲

打瓦遊戲是農村十五歲左右的男性青少年的集體娛樂競技與健身啟智的遊樂活動。它體現著進攻防守、瞄準打靶、團結互助、爭優取勝、勝樂敗罰的樂趣與精神。

打瓦遊戲的“瓦”也叫“瓦母”,實際為厚約六市分、長寬各約三寸、稍平整、不太規則、或方或圓的硬石片,隻要有一邊稍平齊可立置(或稍圍土)於平地即可,參加者每人一塊,它既是進攻的武器,也是防守的堡壘。

打瓦的場地要稍平整寬大,一般在較寬暢的門前或打麥場上進行。在相距約三丈的兩端平行劃兩條直線,一直線作為防守隊的堡壘線,一直線作為進攻隊的拋瓦線。

參加遊戲的打瓦者分為兩隊,每隊約一至五人,稍多亦可,則更熱鬧樂趣。兩隊的人數必須相等,技術力量相對平衡。兩隊各派一人,用出展手指大壓小的方式,決定攻守次序。在“打瓦”的過程中,進攻隊如果不能連續取勝,則退居防守,防守隊轉換為進攻。

打瓦遊戲分為三種類型:一曰“拉樣瓦”;二曰“趿趿瓦”;三曰“幹打硬著”。

一、拉樣瓦:拉樣瓦的一場為十排,每排的名稱為:①排門,②斜門,③端門,④閣子,⑤鱉子,⑥前腿,⑦後腿,⑧墩腳,⑨尿尿,⑩拉屎。前五排是以防守隊栽瓦的方式而命名,後五排是以進攻隊拋瓦的方式而命名。各排的打法:

①排門:防守隊員的瓦母沿堡壘線各空開三寸的距離,一字形立置排列到成壘。進攻隊員在拋瓦線外向前緊跨步一腳踩線,隨即拋出瓦母,落在防守隊堡壘瓦的較近處(若直接打倒守隊瓦壘或超過守壘線,則違例無效,本人本排即無權打瓦),然後用一腳尖踩踏自己瓦母的後半部,另一腳跨前一步,踩踏瓦母的腳趿瓦母向前拋出打倒守隊的一瓦壘。若防守隊立置的瓦壘的間距稍大或進攻隊員自用的瓦母稍小,進攻者在向前趿瓦的同時聲明“溜哩”,攻瓦若從守瓦之間溜過,也算打倒一守瓦。若防守隊立置瓦壘的間距稍小或進攻隊員自用的瓦母稍大,進攻者在向前趿瓦的同時聲明“燒哩”,攻瓦若同時打倒兩塊守瓦,亦算打倒一瓦有效,另一瓦再重新立置原位。若進攻者在趿瓦母時沒有聲明,則“燒”“溜”無效。進攻隊員可稍錯開時間差拋瓦、趿瓦,各打倒守隊瓦壘一瓦,即為此排取勝,若守隊的瓦壘有半數及其以下未被打倒,可由攻隊本排成功者作“補救”,即再拋瓦、趿瓦、打瓦。本排成功者隻有一次補救的權利。

補救全部成功,亦算此排取勝,進攻隊再繼續攻打下排。若補救不成功,則沒有完成本排攻打的任務,兩隊交換,攻隊變守隊,守隊變攻隊。

②斜門:斜門是防守隊員的每一塊瓦母,順一個方向與防守線成斜度栽置,間距同前,平行立置排列成壘。進攻隊員的打法同前①排門。

③端門:端門又稱“端戧”,即防守隊員的每一塊瓦母與防守線成正十字交叉,間距同前,平行立置排列成壘。進攻隊員的打法同前①排門。

④擱子:擱子是防守隊員的每一塊瓦母一字形平置於防守線上,間距同前排列成壘,每一塊瓦母上麵的中部擱一塊小石子,故稱擱子。進攻隊員的打法同前①排門。攻打時必須使壘瓦上所擱的小石子被打落在地。

⑤鱉子:鱉子是防守隊員的每一塊瓦母一字形平置於防守線上,間距同前排列成壘。在每一塊壘瓦下部前沿墊置一小石子,略似藏匿的鱉頭,故稱“鱉子”。進攻隊員的打法同前①排門。但必須使壘瓦離開所墊石子。

⑥前腿:防守隊員的瓦壘同前①排門。進攻隊員的身軀斜站在拋瓦線上,瓦母從自己抬起的一腿下由內向外向前拋出,稱為“前腿”,其餘打法同前①排門。

⑦後腿:防守隊員的瓦壘同前①排門。進攻隊員的身軀斜站在拋瓦線上,瓦母從自己抬起的一腿下後麵向前拋出,稱為“後腿”,其餘打法同前①排門。

⑧墩腳:防守隊員的瓦壘同前①排門。進攻隊員立正站在拋瓦線上,用雙腳前部夾住瓦母,縱身向前跳躍一大步,同時拋出瓦母,稱為“墩腳”,其餘打法同前①排門。

⑨尿尿:防守隊員的瓦壘同前①排門。進攻隊員立正站在拋瓦線上,腹下部夾住瓦母,雙腳並齊向前猛跳一大步,同時身軀中部猛力向前一攻拋出瓦母,稱為“尿尿”,其餘打法同前①排門。

⑩拉屎:防守隊員的瓦壘同前①排門。進攻隊員雙腿腳分開,半蹲式站在拋瓦線上,把自用的瓦母從胯下雙腿的空間由後向前拋出,稱為“拉屎”,其餘打法同前①排門。

兩隊分別打完上述十排為一場,誰先打完,誰即為取勝。勝者還要體罰敗者,一名對一名。體罰的名稱叫“拾母”,即勝者在地上劃一直徑約一米的圓圈,把自己的瓦母置於圓中心,用右腳踩住,腳麵前部平置敗者的瓦母,左腳向前猛跨一大步,右腳用力遠拋敗者的瓦母,敗者從圓邊開始,單腿腳跳動,拾起自己的瓦母,再單腿腳跳回,單腿腳站於圓邊外,用自己的瓦母從圓心撥出勝者的瓦母,才算全部結束。敗者為了報複,往往把勝者的瓦母撥拋得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