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生活習俗(二)(2 / 3)

碾椽為長約四尺五寸、徑約一寸的硬圓木椽,一頭橫穿過外側夾前端的椽孔,套逼於內側夾前端的椽坑,另一頭有鐵掛環。

碾腿為高約一尺、寬約七十五分、長約一尺的三堵磚砌的弧彎壁。也可砌成多半個圓周圈的弧形壁。碾腿必須內空,以便人能爬進去修理安裝實穩碾樁孔,著地入土稍深埋夯實穩固定,樁與盤孔之間的空隙用木楔打緊打平、填滿裝實固定,碾滾置於碾盤上,大頭向裏貼近碾樁,碾夾套於碾滾上,即可使用。

畜力拉動碾滾逆時針方向繞碾盤轉圓圈,但必須攔畜眼,用棍挺直韁繩,以免牲畜偷閑停走與偷食盤上穀物。短時間滾碾少量穀物,也可人力推動碾子。

開始使用碾子時,須在碾盤上預先鋪墊少量碾物,以免其空磨受損。碾子滾動後,在碾盤中心沿碾樁內圍陸續添搭碾物,隨著碾滾的轉動,所碾之物漸次擠出,即可在盤沿攬出另行簸、揀、籮等操作。

5.磨子 磨子即麵粉磨,農村稱為□(wèi)子。是用稍細硬的沙石製作的厚約五寸、徑約一尺多、大小相等的兩塊圓盤石,稱為磨扇,上下相合而成。磨子的大小有三種,頭號小,二號稍大,三號再大點。除上下磨扇外,還有鏈環、磨椽、磨盤、磨腿等配件。

□子磨腿為磚石砌築的高約一尺多、徑約一尺多的圓柱實體;腿上平置厚約不到二寸、徑約三尺的圓石磨盤,使用麵稍平光。

下扇磨稱為底扇,平置於磨盤中部,上圓麵稍凸,沿內圈有寬約三分、厚約三分的磨唇;緊接唇內約占三分之一的圓麵有磨齒,齒為底寬約三分、高約半公分餘、長短不一的直條三角體,一坡稍長一坡稍短,數根齒條依行排列成無邊線的三角形為一組,每組齒相互頂對靠攏轉扇圓麵圓圈排列;磨扇中心固定安裝一徑不到一寸,高約一寸的直立圓鐵軸;剩餘磨麵為稍向上凸的斜坡麵。

上扇磨稱為浮扇。浮扇磨的上圓麵稍凹,稱為磨頂,頂圓麵的直徑線上兩端各距沿約半尺多有徑約一寸的兩個直立圓透孔,稱為磨眼;磨頂沿邊略呈等腰三角形的尖部各有一徑約八分的斜透孔,頂角的斜透孔套掛鐵環用以拴係拉磨的牲畜,兩底角的斜透孔分別套掛兩個鐵鏈環,橫穿套長約四尺五寸、徑約二寸多的木椽,稱為磨椽,是推拉磨的著力杠杆。浮扇磨的下圓麵向上稍凹,有同於底扇磨的唇與齒;兩個磨眼的下口各有一前後相反方向的小射槽,射槽寬約一寸多,內邊長約一寸,外邊長約一寸多,底為弧形,眼口處深約三分並逐淺至零;圓麵中心固定裝套一徑約八分、深約九分的圓鐵管。

底浮磨扇的鐵軸與鐵管相套,上下唇相合稱為磨口,上下齒稍相接,齒後的上下磨麵稍有空隙稱為磨堂。俗諺:“兩堂空,快如風”。

磨子的啟用、拉磨牲畜的掛套、所走的方向,皆同於碾子。所要加工的麥子或豆穀堆於磨頂麵,用籮圈相套防散。麥子經過磨眼下溜,經射槽分攤於磨堂,擠入磨齒咬碎,再經磨口磨粉成糝狀下落磨盤,攬取倒置於麵櫃過籮即成麵粉。

近多年來,隨著麵粉機、粉碎機的增多與使用,故磨子已擱置休閑很少使用。

6.搓杓 搓杓也叫搓瓢,是最簡單的木質工具之一。用長約一尺、徑約七寸的半塊圓木作胚料,在平麵長約半尺多的一端,向下掏挖成有上口、一側口與三檔的木槽,槽壁、後檔與槽底皆厚約1公分,側口沿厚約半公分;緊接槽檔一端的平麵長約半尺,取其平麵削成下弧彎曲、後帶小彎鉤的木柄即成。

籮麵工具搓杓主要是在做碾磨生活中,用以搓攬穀物與麵粉等。使用時右手執柄,左手從瓢側口撥攬所取之物。

現在木搓杓已逐步為鐵簸箕所代替。

7.麵籮 麵籮是用長約四尺二寸、寬約五寸、厚約半公分的柳木板經煨烤加工彎曲成環形圈,兩端相參接,在參接處鑽數道小孔,用細藤條等釘裝加固成籮圈;取籮圈平整堅固的一邊作底,在圈底內圈緊套兩頭相接寬約三分、厚約一分的柳木圈;在兩圈之間緊夾用銅絲織成的籮網底,轉周圈鑽數道小孔,用小木釘把兩圈一網打固密封鏟平齊。

麵籮主要用以篩籮麵粉。用密籮網則麵粉白細,用疏籮網則麵粉黑粗。農家磨麥子,一般前三遍磨籮過的白細麵粉以作麵條,後三、四遍磨籮過的稍粗黑的麵粉以作蒸饃。俗諺:“拉磨喔喔圈圈轉,籮麵擦擦刷刷彈,收細麵後過粗麵,麵條蒸饃肚裏換。”

目前,農村已經很少使用麵籮。

8.籮麵架 籮麵架為木質器物,俗稱籮麵桄桄。是用長約一尺、寬約一寸、厚約四五分的兩塊木板作檔,中上部榫鉚套裝長約1米、平行的兩根木桄即成。

把籮麵架架置於笸籮內,上置裝有糝粉的麵籮前後擦行篩籮麵粉。現已不見使用。

9.麵笸(pǒ)籮 麵笸籮也簡稱笸籃,是用剝皮柳條與細繩編織而成徑約四尺、深約一尺二寸、圓口、平底、稍鼓腹的容器,口沿唇是用數根剝皮柳條與緯柳條頭、邊相參夾,再用翻轉的柳條皮或榨扁的蘆草根繞圓圈分段紮綁束緊。其用途是篩籮麵粉等。

10.麵櫃 麵櫃為木質器具,俗稱麵渠。是用厚約四五分的楊樹木板,大榫鉚套裝成倒立梯形長方體的大櫃鬥,上大下小,長約四尺、寬約一尺、深約一尺多、下全底、上半開口的容體;用長約一尺、寬約四十分、厚約九分的四塊木板做腿,前後、左右用四根木條榫鉚套裝連結成腿架,把主體鬥架套於腿架上,四條腿的上部用鐵釘分別釘於櫃鬥兩側的壁板外部;櫃鬥內壁中上部順直平行空架兩根硬方木桄,用以放置麵籮篩籮麵粉。有的麵櫃還在上部的開口內套裝活動拉蓋,則更為衛生。

11.豆腐磨 豆腐磨俗稱豆腐□,有用退槎的麵粉磨改製而成的,也有專門製作的豆腐磨,體形較小,和磨麵基本相同。上扇磨頂麵稍側有一隻磨眼,眼口稍凹;與磨眼相對的一側弧壁麵有一鉚,安裝長約一尺,帶拐的木把;上下磨扇的相合麵,有相同於麵粉磨的唇、齒、堂、射槽與軸鉚。再用十字交叉的木豆腐桄棚架坐於水缸口上,即可使用。

豆腐磑使用操作:由二至三人每人一隻手握拐把,推拉磨上扇逆時針繞圓圈轉動,其中一人用小鐵勺插空向磨頂的眼口逐槎搭泡澇過並約帶水的豆糝,豆糝從磨眼下流經射槽、磨堂、磨齒、磨唇口咬磨成稠糊漿,再流入水缸,也可單人操作,較為費力。

豆腐磨還有一種人、畜推拉的走磨,即為退槎的最小的麵粉磨,磨盤為槽形並有溜嘴,磨下的稠糊豆漿經槽、溜嘴注入水桶,再轉倒入空水缸。

豆腐的做法:除前述磨豆糝外,水缸內的稠糊豆漿加入較多的滾開水,用木擀杖多次攪拌,俗稱殺泡;泡沫逐化解後,用紗布專製的豆腐包過濾入鍋,用中速火力煎熬半小時餘,用適量的土堿水注入點化,漸變成為豆腐腦。俗諺:“緊熬粥,慢熬肉,不緊不慢熬豆腐。”把豆腐腦舀入豆腐包內包緊,重壓擠出稀水,即成豆腐。

農村土法製作的豆腐,質嫩、光滑、堅韌、可口、噴香。高質量的二三市斤豆腐塊,可用秤鉤掛起來。

12.□□床 □□床主要為木質結構,其部件有:床身、床壺、鐵箅子、壓杆、壺柱與支架等。

床身為長約四尺、徑約六寸的硬圓木,一端逐刨細榫鉚套裝於支架的下橫木固定,一端逐刨細作尾,中部位為大肚,肚中心有一徑約一寸多、深約三寸的直立圓透孔,稱為床壺,壺底餄餎床子包釘邊長約不到一尺的方形薄鐵板,鐵板中部與床壺底對應的等圓麵上有眾多、同距、相等的錐眼孔,稱為壺底或床壺□(bì)子。

壓杆是長約四尺、徑約二寸五的硬圓木,一頭有榫活套於支架的上橫木鉚內,一頭逐細作尾,中部鉚榫活穿套一長約四寸、徑約一寸五的硬圓木,稱為壺柱,壺柱下對準床壺,不使用相套擱置。

支架是用兩根條木八字形斜立做腿,兩根條木橫平行榫鉚套裝於兩內側的中部相聯結固定。

使用操作:把□□床稍空開距離騎鍋架於鍋台,床身尾部墊磚或木墩支平,一人站地手捉支架按穩,一人站鍋台提起壓杆,把搓成圓柱形的麵團取其所長放進床壺,壺柱對準壺口,從杆尾用力下壓,壺柱擠壓壺中的麵團逐從□孔下溜漸入開水鍋內,柱盡停壓,用筷子或手指從□底截斷麵筋,煎煮至熟即可食之。

13.火鏊(ào)火鏊是用生鐵澆鑄的器具,俗稱鏊鏊、黃黃鏊,由鏊蓋與鏊身兩個部件組合而成。

鏊身上部為徑約七寸的中凸邊凹的圓形體,圓圈邊沿為略呈槽形體的唇楞,高約四五分、內為漸鼓突起的圖30鼓腹麵,唇的內棱與圓鼓腹麵光滑潔淨,鏊身下部帶三條稍外傾的扁鐵腿,有的腿下還自帶有向外展的小圓平腳。

鏊蓋的圓周圈略大於鏊身唇楞的圓周圈,上下複蓋相合。鏊蓋頂麵稍向上鼓,中部有略呈橋形的圓體環柄,或上大下小的獨立圓柱柄。

農家用火鏊攤烙米黃餅食用。

米黃餅的做法:把硬糜子簸揀淨,上碾子加工成黃米,黃米加溫水泡至用手指能搓成粉麵為止,撈出空去餘水,再上碾子滾壓、篩籮成黃米粉,取其一半用開水打拌成攪團狀的黏糊,再加原留的一半幹米粉與酵頭麵,用手摻揉拌和均勻,入盆置熱炕用棉被封蓋發酵,待發甜後再加溫水攪拌成能流動的稠漿,即成米黃餅的最終原料。

攤烙米黃餅時,在鏊身暴凸的圓鼓腹麵遍擦油脂,以利起餅,約舀一飯勺黃米稠漿倒入鏊麵的頂部,自流攤勻再加蓋,在鏊底用柴火燒烙約五分鍾即熟,取蓋用小鏟從餅邊挑起對折成半個月牙形狀,即可食之。若在半熟時,在餅上勻攤加調料的生蛋漿或鹹菜,至燒烙熟則更可口好吃。

14.麻油燈 麻油燈是用鐵汁澆鑄製造的器物,有燈頭與燈柱兩個部件。

燈頭厚約一分半、徑約二分半、深約一寸略似圓勺頭形,後部自帶稍斜高約七分半、稍弧彎寬約九分的壁柄。

燈柱分為燈窩、柱幹與燈盤三個部位。燈窩有略似三個花瓣式的圓窩,略小於燈頭;柱幹高約不到八寸、徑約四分半,上聯結燈窩,下聯結燈盤;燈盤徑約二寸多、高約六分,上奢下斂有沿唇,底中為凹窩。

燈頭置於燈窩,燈頭內置用棉絮搓成長約數公分、粗如筷頭的軟絮棒,一頭稍擔前沿外,加油即可點燃。

麻油燈所用的油是農家自產的蓖麻油。蓖麻單產稍大,價值較小,其油用之點燈較為節省,但亮度很小。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煤油燈及至電燈的應用,麻油燈早已絕跡。

15.酒壺 錫鋁質結構,喇叭形狀,中間細腰,口徑與底徑同大,約一寸半,通高約五寸,底部可加火溫酒。現已絕跡。

16.火鐮 鋼刃與皮包的組合物。鋼刃為弧形,長約一寸多、厚約一分;刃的後部嵌套一小皮包,內裝火石與火棉。火石為天然不規則易發火星的薄石片;火棉是用舊棉絮與蕎麥灰染成,易於著火。

操作使用:把少許火棉絲絨置火石上,用火鐮弧刃撇打火石楞,爆發出小火星,燃著火棉,用口稍吹風即發旺,用以點煙。若再加麥草等易燃柴火,繼續用口吹風即可起火焰成明火,用以點燈燒飯。火鐮現已絕跡。

17.火鍋 銅或鐵質結構有爐膛、爐刺、鍋膛、環形蓋與圈足,通高約七寸,爐膛口徑約二寸、深約六寸,鍋膛口徑(包括爐膛)約八寸、深約五寸,圈足直高約六分、口徑約五寸。

爐膛內放進燃紅的木炭火塊,鍋膛內放進熗好的調料清湯,隨火繼續煎沸,再放進熟肉、豆腐、粉條、青菜等,邊煮邊吃。木炭火鍋現已絕跡。

18.風箱 風箱是木製的炊具之一,俗稱風匣,由箱體、堵風板、推拉杆、風舌與出風嘴等部件套裝組合而成。

箱體是用厚約三分的六塊木板,前後左右擋板與底板榫鉚相套裝,頂板為活動蓋板,縫隙黏糊密封,長約二尺五寸、寬不足一尺、高約一尺五寸的長立方體;前後兩塊擋板的下部各有一邊長約一寸多的方口,稱為進風口;兩個進風口的上部貼內壁各用一小木條作架,懸掛一邊長約二寸,上邊兩端自帶木轉軸的活動木板,稱為風舌;後擋板的中部上下距沿各約五寸,有徑約不足一寸的圓透孔,稱為推拉杆孔;左側擋板的中下部緊接底板處,另製一寸多見方的方形風道,前後各留進風口,在中間位置裝置活動舌板,活動於外壁的凸嘴中部。以使推拉皆有風出,嘴內有邊長各約一寸的方透孔,前接灶底風道,後通風箱內部,稱為出風嘴口。

堵風板厚約六分,略小於風箱內上下左右的空間,左邊下部有與風道略小的豁口,四邊縛紮膠粘麻紙或雞毛,中部有與風箱後擋板推拉杆孔相對應的兩個圓透孔,是為杆鉚。

推拉杆為長約二尺多、徑約一尺多的兩根硬圓木,一端穿過風箱後擋板的杆孔,榫安於堵風板的鉚孔,另一端外漏於風箱,頭部榫鉚豎直安裝一長約一尺、徑約九分的圓木柱手柄。

使用操作:風箱立置於灶台右側的平地,最好墊磚空開地麵以防潮濕。頂部稍斜平覆蓋稍大的石板或木板,既穩壓風箱,又不使其濕水,出風嘴對準灶台下的進風道。一人蹲坐單手抓握推拉杆把柄,前後推拉動箱內的堵風板,兩個風舌的空氣擠壓成風,經風道吹入爐底,推後前擋風口打開,後擋風板關閉,風道風舌後開前閉,拉則相反。為使火力強勁的助燃器具。

過去農村絕大多數家戶的廚房都有風箱,用以吹火燒水做飯,現時少數家戶已用電力帶動鼓風機助燃;以後風箱將被逐步淘汰。

19.衣櫃 衣櫃是木製的長立方體,大小不等,一般長約四尺、寬約一尺七八寸、高約二尺多,腿高約五寸。腿與襯桄的木料稍大些;用厚約三分的六塊木板套裝於腿襯木側的淺槽裏,作為前後左右擋板;蓋板厚約三分,順直為兩塊,後半蓋釘於腿與襯木固定,前半蓋的內麵兩端各有一根短木楔,一端稍長出蓋板,套逼於後半固定蓋板的內麵,外中部有鐵拴,扣鎖於前襯木上;底板厚約六分,棚釘於左右下部襯木的內沿,加鐵釘固定。較大些的衣櫃,從內中部立套隔板,把櫃體分為左右兩個部分,前半開口蓋仍為兩塊,各有拴鎖。有的衣櫃在固定蓋板下安裝稍淺的暗抽屜,放置小型貴重物件。

衣櫃,顧名思義是放衣服、布料的器具。衣服、布料多用稍大、方形的單布包裹存入。俗稱包袱。

現在,農村已開始流行用高大、雙開門的立櫃存放衣物。櫃式多樣,既少占地麵,又存取方便。

20.木水桶 木水桶即木質水桶,是用厚約三分的數塊木板條和兩個扁鐵圓環箍木製日常用具製而成,直立圓柱形,高約一尺多,徑約一尺,套裝有圓底板,縫隙密封,口沿對稱的兩塊桶板高出約三寸,且內折為耳,兩耳用稍折彎的木條榫鉚套裝聯結,稱為桶梁。

水桶為兩隻,用以挑水。

21.木飯勺 木飯勺即木質的舀飯勺,是生活用具之一。用長約一尺、徑約不到五寸的半塊圓木,在平麵一端取其長約不足半寸向下掏挖成口徑約半寸、中深約一寸、沿幫底各厚約三分、內外底麵稍平弧的小圓窩,在平麵的另一端長約五寸多修削成寬厚各約一寸多、弧楞、後頭自帶小彎鉤的把柄即成。

22.木馬勺 木馬勺也是生活用具之一,所謂“馬勺”意即較大點的勺。用長約一尺、徑約一尺多的半塊圓木,在平麵一端取其長約不足一尺向下掏挖成口徑約一尺二三寸,中深約不足三寸的橢圓形圓窩,保留沿幫底各厚約三分削去長餘木質;在平麵的另一端長約半寸修成寬厚各約一寸、弧楞、下稍弧彎,後頭自帶小彎鉤的把柄即成。

馬勺主要用以從水缸中舀水使用。也有用成熟的大葫蘆從中豎直鋸開分為兩半,去瓤,留約半公分的外皮,曬幹,作為舀水工具,俗稱“葫蘆瓢”,較木馬勺輕便。

23.鐵臉盆 鐵臉盆是用鐵汁澆鑄而成的器具,厚約半公分、口徑約七八寸、底徑約五寸,直深約三寸、侈口、鼓腹、斂底、自帶矮圈足。主要用以盛水洗臉。

新中國成立以後,木水桶、木飯勺、木馬勺、鐵臉盆等,已逐步為鐵、銅、鋁、搪瓷及至現時的塑料質體的桶、勺、盆所代替。

24.木腳踏 木板與繩的組合物。用厚約四五寸多的木板鋸成鞋底式樣,下麵前後分別榫鉚安裝高約一寸、寬約一寸多、厚約四分半的兩個木腿,前後木腿的上兩角順鞋長各有一圓透孔,後腿兩孔固定拴係長約五寸的半環形細繩,前腿兩孔穿套長約一米的細繩。

使用時,把穿布鞋的腳踩於腳踏的板麵,後繩攀於布鞋的後跟外,前繩中部套於腳鞋麵的前部,兩端頭分別於腳鞋兩側穿過後攀繩拉緊,再分別穿繞過鞋幫前主繩拉緊,再分別穿繞過前腿後方底繩,拉緊合係於腳鞋麵的前部。

木腳踏主要用於連陰雨天的踏泥走路,以保護布鞋不濕水。另外,黃陵盛產馬連草,割取曬幹,用來打編草鞋下雨時穿。平時也可穿著,節省布鞋。

木腳踏類似古代的木屐,現已絕跡。

25.馱水桶 馱水桶是用驢、騾、馬從深溝或遠距離水源中馱水的木質水桶。用厚約四分半的十數塊木板和三個扁鐵圓環箍製而成的直立圓柱形,高約一尺五寸、徑約一尺,底部套裝有圓底板,縫隙密封,口沿對稱的兩塊桶板高出桶身約七寸為耳,耳的中部各有徑約二寸的圓透孔,桶口沿內麵下約一寸處,套裝有圓形固定蓋板,蓋板兩側(與兩耳成十字交叉)有邊長各約一寸的方形出入流水口,用上大下小的木楔堵塞。

馱桶及馱鞍馱水桶為兩隻,四耳孔用長約四尺、徑約一寸的硬圓木杠連套,兩內耳的杠下空開約一尺用環形繩相攀連。

操作使用:兩空桶分開架於驢身鞍上左右兩側,拔開蓋麵木楔,用小桶從泉中打水提倒口沿下蓋麵,經方口流入桶內,裝滿後加木楔堵口,馱回到達目的地,兩人抬下轉倒水缸暫儲存備使用。

26.馱水鞍 馱水鞍是畜力馱水的專用鞍具,部件有鞍架、墊絮、□胸帶與尾揪帶組合而成。

鞍架是用長約一尺、邊各約一寸的四根方木條,兩兩上端十字交叉榫鉚相套裝並作鞍腿;用長約七寸、邊各約一寸的四根硬方木條為馱梁,榫鉚套裝於鞍腿的中、下部,使左右兩側的前後鞍腿相聯結;用長寬各約一尺、厚約四分半的兩塊木板為鞍板,分別左右兩側釘於鞍腿的內麵。

□胸帶與尾揪帶,分別為環形的皮或繩;墊絮為裝入布袋的破棉絮或多層麻袋片。

27.水窖 水窖是旱塬農家收取天然雨水的地下儲水庫。

水窖是從地表向下深挖成略似長頸瓶式的形狀,從上至下分為口、桶、黯、腿與底五個部位,另有落水石槽、口沿石與蓋口石等。窖口相當於瓶口,直徑約二尺多;窖桶相當於瓶頸,長(深)約九尺,徑約一尺半;窖黯相當於瓶肩,斜長約三尺;窖腿相當於瓶身,長(深)約九尺;窖底相當於瓶底,為徑約四尺半的圓平麵。整個窖直深約二十一尺。

窖底的圓平麵與窖腿高約九尺的壁麵,挖成徑約一寸七八、深約六寸、間距約九分的梅花形圓直洞,用多次調和、捶打,搓成長約七寸、徑約不足二寸的膠泥棒,緊塞於梅花洞內,打平凸出的膠泥棒頭,並使之互相黏合成整體麵,再多次捶打堅實為止。這樣可以盡量防止儲水滲漏。農村把這種做法稱為“□窖”。

窖口土沿下約一尺多的一側,稍斜安裝一流水石槽,俗稱蹬槽,一端無槽檔,安於外流水道,一端有槽檔,檔內槽底有一徑約三寸的圓透孔,蹬槽伸出窖桶壁約一尺二三寸,流水從槽檔內底孔直下,以免衝破窖壁。

窖口沿土麵覆蓋稍大較厚的護沿石板,中有徑約一尺二三寸的圓口,以便上下水桶,或用稍長大的條石砌築並留有邊長約一尺二三寸的方口,再用石板蓋口,使水保持潔淨與人畜安全。

水窖收儲的天然雨水,經沉澱後再用桶打上人畜飲用。若再用麵籮過濾,則更稍潔淨。為使儲水中盡量少混雜物,在雨水衝淨外流道後再收存。窖址選在打麥場邊的流水道附近,收存場中雨水則更佳。但總比井、泉水質差,飲茶最能品出水味。

現在旱塬農家,雖有機井抽水上塬飲用,但仍有半數家戶在自己的家院打窖,收儲從窯背與房簷上流下的天然雨水,以備洗涮與牲畜飲用,必要時人也飲用,既方便又經濟。

旱塬農村,過去各村都有收集雨水的澇池。是在村裏地勢稍低凹的地方下挖出龐大的鍋形大坑,底部用膠泥棒捶打實光,防止滲漏。收集村道間雨水,飲用牲畜洗滌衣物等,也是旱塬群眾解決缺水的好方法。

28.窖水轆轤 窖水轆轤是從水窖底部向上打水的用具,由轆輪、搖把、絞繩、軸杠與支架等部件組合而成。

轆輪是用長約一尺、徑約七八寸的圓木,兩頭截成圓平麵,圓木中心順直有徑約一寸多的圓直透孔,稱為軸孔,孔的兩頭用環形扁鐵包釘加固;轆輪弧圓麵的一側順直有一直長的方形凹槽,稱為搖把槽;轆輪弧圓麵的兩端用扁鐵繞圓圈包釘加固。

纏索轆轤搖把為徑約一寸多的硬圓木,中間部位有拐彎,彎的一端直長約一尺多修成方形,套裝於轆輪弧圓麵的凹槽,彎的另一端長約一尺逐稍修細,作為手抓搖柄。鐵質搖把則更好。

軸杠為長約四尺五寸、徑約一寸半的硬圓木椽,一端固定於支架上,一端對準窖口穿套轆輪。鐵軸杠則更好。

絞繩長約二丈七尺,一頭固定牢係於搖把的拐彎處,再繞纏於轆輪的弧圓麵,另一頭牢係於水桶的提梁。

支架為兩個十字交叉的木杠,固定栽埋於窖旁地上,直高約1米,兩個支架上固定係架軸杠,支架中間的軸杠上垂壓重條石則更穩。也有用兩個片石樁套裝軸杠的支架。

使用操作:手握搖把柄,逆時針方向轉動轆輪,使絞繩與所係空桶下垂入窖,至窖底部打滿水,再順時針方向用力搖轉轆輪,絞繩再纏繞於轆輪的弧圓麵,至裝水桶出窖口。

有的窖口上不安裝絞水轆轤,而是用雙手提吊桶向上打水,俗稱吊水。

29.水井 水井也是拿不動的器物,是從井中直接打取地下水為人飲用。

水井是從地表向下挖成長約三尺、寬約二尺多、兩端弧彎、深約三尺左右的橢圓形直筒,待地下水大量湧出為止。井的底壁若為軟泥土,還得用磚石轉圓圈砌築適當高度,或用膠泥棒梅花式洞捶打適當高度,以加固底部並防止湧出的水再滲漏。井的底麵空開湧水孔眼,用適量的塊石與大鵝卵石鋪墊,使湧出的地下水清澈不混泥沙,用前述窖的形式方法處理好井口沿。

川道地區,因地表距地下水位較近,所以水井較淺,一般井深約六丈。但川道土層多沙質,或為流沙淤積而成,不能直接打成直筒井。必須先挖成侈口的大深坑,待地下水大量湧出,再用磚石轉圓圈砌築成徑約四尺半的直筒至井口沿,用上述方法處理好底麵與口沿。

30.井水轆轤 井水轆轤是從水井底部向上打水的工具,由轆輪、搖把、絞索、軸杠與支架等部件組合而成。

轆輪是徑約二寸半、厚約七八寸的硬圓木盤,盤的側弧麵中部有寬約一寸、深約一寸多下索轆轤的凹槽,稱為索槽;轆輪側的兩道凸楞分別用扁鐵繞圓圈包釘加固;轆輪圓平麵距沿約一寸多處有一邊長各約一寸的方直透孔,稱為搖把孔;圓平麵中心有一徑約二寸多的圓直透孔,稱為軸孔,軸孔的兩端用扁鐵環形包釘加固。

搖把為徑約二寸多、長約四尺半、中部有拐彎的硬圓木椽,彎的一端直長約一尺,修成各邊長約二寸的方形,裝套於轆輪的搖把孔內,拐彎的另一端長約四尺,為大弧彎形,逐修細為手抓搖柄。

支架為兩塊扁石樁,每塊一端多有一徑約二寸多的圓透孔,空開適當距離,平行、兩孔相對固定栽置於井口一側。

軸杠為長約四尺五寸、徑約二寸多的硬直圓木椽,一端穿套於兩石樁支架的透孔,一端對準井口穿套轆輪。鐵軸杠則更佳。

絞索為多股細繩合成的徑約一寸的粗麻繩,或用較堅韌的草根合製而成的粗草繩,其長度要大於井的深度約丈餘。

打水操作:打井水比較麻煩費事,最少需兩人搭檔配合協作,多隻桶盛水。絞索的兩端各牢係一隻空水桶,一人執搖把逆時針方向搖轉轆輪,一人手執索繩逐搭於輪上索槽,先放下一隻空水桶至井底,另一隻空水桶已隨之放入井口內,索架輪槽。此過程稱之為下索。

井底的空桶裝滿水後,執搖把者順時針方向用力搖轉轆輪,執索者蹲坐於井口右側用力向下拉索,待空桶下井過半,兩桶與索繩兩端基本平衡,執索者停止下拉,搖轆者稍用力即可搖轉轆輪,及至最後主要是掌握好搖把,輪即自行轉動,待空桶入井底水內,搖轆者執把暫停,抓索者用腳踩緊索繩不致下溜,雙手用力拉索上行,執把者繼續搖轆,裝水桶出井口。提倒另一隻空桶。然後把索繩調換方向置於索槽,兩人照前方法繼續操作。

打水結束時,空桶與索繩不再下井,執把者搖轉轆輪,執索者用力拉索上行,最好再有一人繞圈盤索,至裝水桶出井口。此過程稱之為出索。

川道地域的水井較淺,所用的打水轆轤相同於前述窖水轆轤。

31.炕錘 炕錘是農家最簡單的木質工具。用長約二尺多、徑約五寸多、約一百三十度折曲的質量硬圓木製作而成,分為錘身與錘把兩個部位。錘身長約一尺、寬約七寸、厚約二寸多,底麵平光,兩側與上部麵弧方均可;錘把向上折曲,長約一尺,根部粗,尾部細,中後部能以雙手前後緊握即可。

炕錘的唯一用途是製作捶打新火炕的炕泥皮,再無他用。炕錘雖簡單,但打泥新火炕卻較麻煩。過去農家人的住宿均為火炕,多在窯洞前部靠窗部位或廈房靠邊牆的一角打泥火炕,俗稱盤炕。火炕大小不等,分為單炕與接鍋台炕兩種,其裝修方法都相同。用土坯(磚更好)砌成寬約不足一尺、高約二尺的炕牆,四堵炕牆圍成方或長方形的坑,在一側炕牆的中下部留有高約一尺、寬約七寸的直立長方形炕洞口;在炕坑中間順直分別立置高約二尺、徑約不足一尺的兩個圓柱形土炕樁;暫封炕洞口,在炕坑內裝滿細碎黃土,與四邊炕牆、兩個炕樁齊平;在坑牆、炕樁與黃土的平麵勻攤厚約五寸的麥草泥;待麥草泥稍幹硬化後,即用炕錘反複多次用力普遍捶打,開始捶打時因麥草泥較濕軟,間隔的時間要稍長些,每天一兩次即可,邊幹邊多捶打,一日兩三次亦可;經數十次反複捶打後,麥草泥則緊縮結實幹涸硬化平光,穩固地坐落在炕牆與炕樁上;待麥草泥全幹後,啟開暫封的炕洞口,從洞口挖出原填裝的全部黃土;在炕坑內多次燃燒柴火,炕皮遍灑麥魚拔出餘水,新炕告成,即可使用。

在新盤新炕的屋外靠牆的一角或一側,用土坯砌築高約六尺、內邊各長約八九寸的正方形空間的煙洞,或在土窯麵牆開鑿同大的煙洞,或在修建房廈、磚石窯的牆壁內預留煙洞均可。煙洞越高越易於出煙。煙洞的內底麵要寬大些,並低於炕內的底平麵,要能盤臥一隻大狗,俗稱狗窩。若遇風打煙洞頂口,則洞內的煙返回進入狗窩,再旋轉複上外出頂口。

農家新盤的火炕穩固平整、經濟實惠。冬天從炕口填進麥草等細碎柴火,再用稍大的柴火點燃,可慢速續燃,炕皮則通夜甚至整天溫熱不冷,人坐臥熱炕休息睡眠舒適香甜。俗諺:“炕錘簡易沒小量,捶打炕皮平又光,柴火逐燃熱堂堂,坐臥睡眠舒囊囊。”

現時,隨著人們生活的富裕,科學取暖方法設備的增多,農村已有極少數家戶睡床過夜休息。但火炕仍不失它的使用功能與價值,炕錘仍在繼續發揮作用。

32.紡線車 紡線車主要為木質結構的器具,由輪(包括軸、刺、絞繩與拐把)紡線車、架、頭、錠和弦等構件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