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會有學位或職務的官宦人家,腰房與前房的屋麵還有五脊六獸,小青瓦的對縫上還有筒瓦相覆蓋,俗稱“陽合瓦”。大門外還立有兩根石旗杆與照壁牆,大門樓與照壁牆上部也有脊獸與筒瓦。門前有拴馬樁、下馬石,顯示氣派與富有。
現在城內普遍住樓房,農村都是磚箍的窯洞,較寬暢高大,房廈漸少,代之以磚混結構的平房,仍修成四合院的形式。這裏值得一提的是,黃陵人把大門不叫大門,而叫做“龍門”,且龍門的修建也很講究,大約和黃陵龍鄉的地位相適應,作為“龍祖”的守陵人,對於“龍”的記緬和自豪而獨有的叫法。
第四節 民間工具
人類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在於運用工具的勞動。人類由猿向人的進化,都取決於對工具的掌握、使用和改進提高。利用工具來為自身的生活服務,從原始社會最初的打製石器到磨製石器,再到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手工工具,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經曆了數萬年的漫長發展過程。十八世紀九十年代蒸汽機的發明,十九世紀七十年代電力的發明,使生活、生產工具發生著量和質的突變。快速走向了現代化時代。
我國延續了幾千年的封建統治禁錮和製約著曆史發展的進程。新中國成立前,黃陵地區農家的生產,基本上是使用手工工具,生產力非常低下。新中國成立後,隨著文化知識的提高,科學技術的發展,先進技術的引進,農業機械化逐步代替手工工具。生活用具也在不斷地改進提高。原來的手工工具不斷地被淘汰,有的已成為人們印象中的東西,或者成為曆史的見證進入了博物館;有的雖然還在繼續使用,但使用量已大大減少,在不久的將來終會被淘汰;有的在將來甚至更長的時間是還會繼續保留使用,當然肯定是會改進提高的。
農家的生活用具實在太多了,五花八門,樣樣皆有。正如一首歌謠唱道:
犁杖耙耱钁鋤鐮,叉刮钁錘斧夯鏟。
繩索套項驢安眼,馱籠馱架馬騎鞍。
桶籠箱筐加水擔,升鬥口袋和褡褳。
刃鐮麥耙芟麥稈,杈杖掃帚推刮板。
揚場曬籽用木鍁,石槽鍘刀□(wèi)子碾。
鍋碗瓢盆甕壇罐,壺杯缽匙筷碟盤。
刀擦杖刷與風函,尺鏡針錐鉗鑷剪。
桌椅板凳床櫃案,簸箕麵渠籮笸籃。
麥耬秋耩播希望,板鋤露鋤掄得歡。
手頭家具樣樣全,人勤春早倉囤滿。
這些生產、生活用具過去有、現在使、將來還會繼續用。
為了承前啟後,繼往開來,或作為工具發展進化的研究資料,或作為曆史發展的記錄,現將黃陵縣農家生產、生活常用的舊式主要工具圖錄並略述於後。
一、農耕生產用具
1.犁(犁分為裙犁與耩犁兩種)裙犁是用木、鐵質製作配套而成,其部件有:犁身(包括頭、翅、身與拐把)、犁柱、犁轅、犁沿子、生鐵鏵與逼土器(俗稱逼鬥)等。
犁身為木質,略呈斜S形,直長約四尺;頭部為前小後大,光麵的木疙瘩,用以套戴生鐵鏵;頭後右側有一長約四寸、寬約一寸、厚約八分的木條,一端垂直榫鉚套裝於犁脛,稱為翅膀,用以絞係逼鬥;拐把為長約三寸的木條,垂直榫鉚套裝於犁尾部。
犁柱為長約六寸的圓木條,一端套戴鐵嘴,前頂於犁轅拐彎處的凹窩,柱尾後頂於犁身中部的凹槽,柱後槽內可以增減木楔,以決定耕地的深淺。
犁與牛犋犁轅為熟鐵質,分為直、彎、弧三段,直部長約八寸、寬約二寸、厚約五分的扁鐵。下端垂直穿套於犁身中下部;弧部為長約一尺七八寸、邊長各約一寸的方形條鐵,後粗前細,前尖部有徑約三分的垂直圓透孔,穿套一長約寸七八的鐵軸。
全副子為長約一尺七八寸、寬約二寸、厚約八分的硬木條,兩端穿套扁鐵環,用以掛係牛犋;中部有圓透孔,穿套於犁轅尖部的鐵軸,可以前後轉動。
犁鏵為生鐵澆鑄,前有長約二寸的鏵尖,尖後為空腔鏵腹,套戴於犁頭,尖後腹的兩側各有一寬約八分、長約三寸、內厚外薄的邊簷,簷後連接有長約寸七八、稍外傾斜的耳,用以分開翻動的虛土。整個鏵的外形略似斜倒的塔式。
逼土器,俗稱逼鬥,熟鐵質,厚約半公分,略似邊長各約六七寸的方形,前有短方柄,麵光稍下凹,底部有三個透孔鈕,用細繩細棍絞綁於犁頭後的木翅上。
裙犁用於平原耕地,一般多為雙牛拉犁,右牛蹄踩犁溝,用力稍多,左牛蹄踩平地,用力稍少。騾、馬、驢均可拉犁。兩頭好牲畜拉一犋犁,一天兩晌可耕地五至六畝。
操作時,耕地者在犁後左側用右手緊握犁拐把,眼盯犁沿子稍離地表,左手執鞭趕牛前行,犁鏵入地破土,深約五六寸左右。俗語:“要挖草根,耕地要深。”但必須根據牲畜的體力決定翻地的深淺,隻要畜力強壯,翻地越深越好。俗稱:“地翻深,能蓄水,根紮深,長得穩,肥上大,草鋤盡,莊稼才能長得美。”
逼土器可以使耕動的大部分土層朝天翻轉,把原禾茬與雜草壓埋入土內漚成肥,把底土朝太陽暴曬提溫,利於禾苗生長。種麥的前一次耕地不用逼土器,隻是為了鬆土。
秋田一般翻地兩次,第二次隨耕隨下種再磨平。麥田一般翻地三次,第一、二次耕後暫不磨平,得暴曬一段時間後遇雨土塊疏鬆再磨平,第三次隨翻、隨耙磨、隨下種。俗語:“地虛土綿,禾長好田。”
耩犁的形體與裙犁基本相同,隻是犁身較粗壯笨重,犁轅為木質,鏵略似三角形體,拐把的抓手兩邊皆有,可以往返左右手分別握把掌犁。耩犁用於□、坡、□地的耕翻,從地盤下沿開犁,順沿從下到上一邊倒翻地。也用拴玉米等秋莊稼下種可以坐墒。
2.牛犋 牛犋是耕牛拉犁的用具,用鐵、木、繩組合而成。其部件有:革頭、拋杆、掛鉤與拉繩等。
革頭為長約尺七八、徑約二寸多、中部約一百四十度弧形彎曲的光麵硬圓木,兩端距沿各約一二寸處順彎曲方向各有一徑約五分的圓透孔,兩孔相距約三寸,稱為繩眼;彎曲弧的兩邊距弧頂約二寸多處各有一與繩眼方向相垂直徑約五分的圓透孔,稱為挺棍眼。
革頭棍長約一尺左右、上頭稍大於挺棍眼的扁圓體或多角楞體的疙瘩的木棍或鐵棍,下頭有小孔眼並係有細繩,從上至下直穿插於革頭棍眼內。
拋杆長約尺七八、邊寬各約二寸的方木條,兩端距沿約六分處各有一徑約五分的圓透孔,稱為繩眼,中間的後部有一鐵掛鉤。
拉繩兩條,係用寬約半公分的三根牛皮條合成的牛皮繩,各長約丈餘,前係於木革頭的繩眼,後係於木拋杆的繩眼,長餘部分繞纏於木革頭的兩端,以作備用和調節。
使用駕套:兩根鐵革頭棍從上至下向前稍傾斜,夾套於牛頸兩側,木革頭的內弧架於牛頸上的頸根,兩根棍下端的細繩拴係於牛脖子下部;兩根拉繩向後夾套於牛腹左右兩側,拋杆向下掛鉤於犁沿子一端的扁鐵環;兩牛頭部空開約三尺餘用單韁繩相互拴係;回牛繩(俗稱撇繩)長約兩丈多,中部斜搭掛於犁尾的拐把上,兩端穿過木革頭一端的環形繩或鐵環,分係於兩牛頭部的韁繩處,如。
牛犋與牛除拉犁、耙、耱、耬、碾場碌碡外,還用於拉碾子與□子,隻不過速度稍慢。
現時,隨著機械器具的增多,犁、牛與牛犋已較少使用。
3.耙 耙是木、鐵質結構的農具,其部件有長約六尺、寬約三寸、厚約寸五六的兩根木耙挺;長約二尺、寬約三寸、厚約寸五六的兩根木耙檔;長約六七寸、扁圓形、下尖向後稍弧彎約二十多根鐵耙刺,兩副木踏架,兩個鐵掛環,榫鉚套裝而成。
耱與耙使用時用兩頭牲畜拉行,逆刺尖方向前進,耙麵雖有踏架,但均不上人踏耙,隻是放置些物件有適當壓力,耙刺即可入土。
耙的主要用途是在耬播下種前,用耙刺拉出翻耕過虛地中的雜草與禾槎,拉碎或拉出土塊,磨碎磨平,便於更好耬播下種。俗諺:“耙刺短,耙刺彎,耙過土地綿又綿,無雜草,無禾槎,適時下種最好田。”
現時,隨著機耕深翻和懸耕,土質鬆軟,雜草、禾槎深埋,耙已很少使用。
4.耱 耱即地□□(cāo):農具名,用荊條等編成,用來平整工地。是用長約五六尺、寬約寸二三,厚約寸二三的三根木條作挺棍,用長約尺二三、寬約寸五六、厚約寸二三的兩根木條作檔,用長約二尺左右、寬約寸五六、厚約寸五六的一根木條作中柱,榫鉚相套裝,再用數十根棗條在灰火中煨熱,從中部扭曲彎回絞套於三根挺棍上,稍砍幹棗條的首尾頭即成。
使用時用兩頭牛拉耱,人的兩腿分開,雙腳以八字形踩踏磨麵,趕牛行走。主要用以磨碎、磨平翻耕過土地的土塊與地表,以便再翻耕或下籽播種。俗諺:“棗條編磨一片片,磨碎土塊軟綿綿,磨過耕地平展展,禾苗長得綠豔豔。”
5.耬 即簡單的畜力條播器械,西漢時趙過作耬,已有兩千多年曆史。分為麥耬與秋耬兩種,麥耬用於平原地播種麥,秋耬用於平塬地播種糜穀,其形式結構完全相同,隻是秋耬腿距稍寬些。其部件有把、腿、鏵、杆、籽鬥與籽筒等。
耬把為長約二尺左右方木條,兩端稍細圓光,把下榫鉚套裝三條耬腿。
耬腿為長約三尺的三根方木條,下部向前稍弧彎,弧彎至耬腳後為空心,用以漏籽,腿底有前小後大、光麵、稍前傾,略似三角形體的木疙瘩,稱為耬腳,用以穿套耬鏵。
耬鏵為鐵液澆鑄,前尖後空腹、腹後兩側有耳、光麵,略呈三角形體,套穿於耬腳,用細鐵絲或繩攀絞,固定於耬腳上。
耬杆也稱耬轅,為長約四五尺的兩根方木條,前距寬後距窄,後部用兩根橫木條相聯結,榫鉚套裝於兩條邊耬腿的中部;耬轅後部用兩根木桄樺鉚相套裝聯結。
籽鬥為厚約三分的木板製作,分為前後兩個,前籽鬥稍大,侈口,前沿長約一尺,後沿長約八寸,兩側沿各長約八寸,中直深約五寸,鬥底長約八寸,寬約五寸,呈側梯形長方容體。鬥的後壁下部緊接鬥底的中間,有一長約四五分、高約三分的長方形透孔,稱為籽眼。
後籽鬥稍小較低,與前籽鬥緊相連且略相似,鬥前壁內側繩係空懸一約杏大的木耬葫,低於前籽鬥的漏籽眼;鬥底用兩塊上薄下厚的小木板隔開為三格,每格下有漏籽孔眼。前後籽鬥緊靠耬腿架套於耬轅後端的上部。
籽筒為長約八寸的三個空心圓木或竹筒,傾斜前按小籽鬥底的孔眼,後接耬腿的漏孔上口,用細繩攀絞。
耬與驢套項使用操作:用一頭牲畜在耬的兩轅中間駕拉耬體前行,由一專人牽引,掌握畜、耬的前進方向路線,耬鏵隨即入土。搖耬者在耬後雙手緊握耬把掌耬,並左右搖擺耬身,眼睛始終看準耬鬥中的下籽眼,掌握好下籽的多少,大鬥中的種子因擺動經籽眼逐漸下漏至小鬥,由空懸的木耬葫打散,分別進入小鬥底部的三個孔眼,再分別經三個耬筒、三條耬腿洞下溜至耬腳,經出口外溜入耬鏵翻起的虛土內,深約一寸多。
播種前必須篩選好種子,特別要棟去種子中的雜草、土石塊與帶殼的籽粒,以免在耬內卡殼不下溜。
搖耬的人,思想要集中,反應要靈敏,動作要靈活,配合要協調,關鍵是要掌握準下籽的多少,還要指揮牽畜的人,使畜、耬所走路線位置適合恰當,否則就會出現套溝重播或遺漏空地的現象。俗話讚揚搖耬的人:“眼瞅籽眼手搖耬,腳踏土塊口吆牛;指揮牽畜準確走,不套不遺勻耬溝。”
搖耬是三項農技活路中較高技術的把式活路之一,俗語褒稱:“提(搖)耬下籽入麥秸,揚場使的左右鍁。”這三項技術活路,不認真細心下工夫,一般是不易掌握的。
坡地種麥,多為順犁溝用手溜播再磨平,玉米、豆子多為順犁溝用手點播再磨平,糜子、蕎麥多為拌糞順犁溝溜播再磨平。坡、□、□地也有灑播、犁耕,再磨平。
農作物的播種,無論麥田或秋田,都要掌握準確時間節氣,土質要疏鬆肥沃,墒情要濕潤合宜。俗諺:“清明前後種瓜點豆”“四月八,種棉花,不用問鄰家”“立了夏,不種棉”“麥黃(四月)種糜,糜黃(八月)種麥”“要吃白饃饃,把麥種到泥窩窩”“要吃米油糕,地肥土綿長苗苗”“麥收八十三場雨”“八月好雨種泥窩,十月好雨根紮深,三月好雨穗粒肥,天年助豐農家樂”“莊稼不上糞,等於瞎胡混”“人荒土地皮,地荒人肚皮”“糞堆大,糧堆多;糞堆小,糧食少”。
現時,不少農家已用機械播種代替擺耬播種,耬的使用量已大為減少。
6.驢套項 驢套項為木、繩、鐵與襯墊等的組合物,是驢、騾、馬皆用的拉力工具。其部件有夾板、擁脖、拉繩、拋杆和掛鉤等。
夾板為長約尺二三、寬約二寸不到(兩頭稍窄)、厚約一寸左右的兩根木板條,兩上端大麵距沿約六七分處、間距約六七分平行各有徑約三分的兩個圓透孔,兩個木板條相距約三寸,通過四個圓透孔用牛皮條拴係。一木板條下端大麵距沿約六七分處、間距約六七分、平行有徑約三分的兩個圓透孔,拴係長約八寸的環形牛皮條;一木板條下端大麵外側距沿約六七分處為凸楞;兩個木板條的小麵上下兩端距沿約三四寸處各有徑約三分兩個圓透孔,每一板條的兩個上圓透孔用雙牛皮條環形穿套拴係,拉直呈三角形。
拋杆同於牛犋拋杆。
拉繩同於牛犋拉繩,長約六七尺,前端係於夾板中部的三角形牛皮條,後端係於拋杆的繩眼。
擁脖多用長約二尺左右、寬約八寸、多層壘疊的棉麻袋片,四邊用線或麻繩大針距穿縫成整體。俗稱“擁脖”。
使用駕套:襯墊經驢頸稍後左右橫搭於驢的雙肩,兩夾板置於襯墊上,夾板下部用所係環形牛皮條相攀套固定,拉繩順驢腹兩側向後拉套,拋杆的掛鉤掛於著力點。
驢、騾、馬一般宜於拉麵粉磨、碾子、播種耬和碾場碌碡,亦可用以拉犁、耙與地耱。
現時,隨著機械器具的增多,驢、騾、馬的拉力與驢套項已很少使用。
7.驢鞍子 驢鞍子是驢、騾、馬皆用的馱運工具。主要是木、皮、棉的組合物,部件有鞍鞽、皮墊板、棉絮墊、□胸帶、尾揪帶、蓋尾和紂棍等。
鞍鞽為木質,是用兩根鞍鞽、兩根馱梁、四條鞍腿、兩塊馱板,榫鉚套裝訂製而成。鞽梁為長約一尺多、寬約一寸多、高約二寸的兩根木梁,上下稍弧彎,兩頭向下弧圓;馱梁為長約一尺多、寬約一寸多、高約一寸多的兩根木條,相距約五寸,平行,兩頭垂直榫鉚套裝於鞽梁的中部;鞍腿為長約一尺多、寬約一寸多、厚約一寸多,稍弧彎的四根木條,上頭榫鉚套裝於鞽梁兩端的下部,下頭用兩根木條分別前後橫行聯結;鞍板為長、寬各約一尺多、厚約一寸,稍弧彎的兩塊木板,鉚釘於馱梁與鞍腿的內麵。兩塊馱板的下端相平行,直距約一尺多,稱為鞍口。整個鞍鞽略呈半個圓形,鞍口著地略似橋形,故稱鞍鞽。
皮墊板為長約三四尺、寬約一尺多、雙層或多層畜皮縫製而成的長方形片狀整體,鋪墊於鞍鞽與馱板的內麵,中部兩邊繩係於前後鞍鞽的中下部。
驢鞍子棉墊絮為兩塊,每塊長寬各約一尺三、下部厚約三寸、中部厚約二寸多、上部漸薄,左右分置於皮墊板的內麵,下端與皮墊板齊,兩邊用細繩以多個“之”字形拉係於皮墊板兩側邊,使其成為整體。再用長約四尺、寬約尺七八的粗白布鋪護於棉絮內麵,俗稱“水屜子”。白護布、棉墊絮、皮墊板和馱板的下部兩端,分別用繩係固定。
□胸帶為長約四尺五寸、寬約三寸(對折成雙層,口朝下)的牛皮帶,一端穿套於前鞍鞽梁的右端,環形折回錐釘於自身,一端順皮帶有三個錐孔眼;另有一短牛皮帶,一頭有鐵參環扣,穿套於前鞍鞽梁的左端,環形折回錐釘於自身,以便與長牛皮帶相參扣。
蓋尾為邊長各約八九寸的三角形牛皮板,下部裝訂同大的厚約三分的綿氈片,同繩錐釘成整體。前角用長約八九寸的雙牛皮條穿係於後鞍鞽梁的中下部,另兩角用長約八九寸的雙牛皮條環套於尾揪帶。
尾揪帶為長約四尺、寬約三寸(對折成雙層,口朝下)的牛皮帶,兩頭用雙牛皮條分係於後鞍腿的下部。
披鞍操作:左手抓住鞍口的左前角,右手抓住前鞍鞽梁的右端,提起掄圓帶動所有部件,覆蓋於驢背,蓋尾覆蓋於驢後身的兩胯上部,尾揪帶置於驢尾內側與兩大腿外側,攀胸帶經驢胸與短帶的鐵參環相參扣合。
另外還有長約一尺多、徑約六分、光麵的硬直圓木棍,一頭有淺環槽,一頭有透孔,用長約一尺多的雙牛皮條拴係於右側後鞍腿的中上部,平常橫搭於驢背的後部,作為備用件,名曰紂棍。左鞍腿的中上部穿套拴係長約一尺多的環形牛皮條,為紂棍的攀繩。若毛驢載重下坡,則把紂棍橫置於驢尾根內側,用攀繩相掛攀,以增加整個鞍鞽的後攀力。
8.驢馱籠 馱籠是驢、騾、馬鞍鞽上馱運時皆用的運輸工具,其構件有馱籠頭兩個,圈梁兩根。
籠頭是用荊條編織而成,口徑約一尺多、深約一尺多,稍鼓腹,籠底與籠壁內側中上部各預留兩個孔眼。圈梁為長約四尺五寸、徑約一寸多,彎曲呈半圓形的兩根硬圓木椽,兩端距頭約三寸各有一徑約三四分的圓透孔。兩根圈梁平行穿套於籠頭的孔眼,籠底的圈梁稱為腿腳,透孔各橫穿一小木棍,用以茬擋托扶籠頭。
馱籠主要用以馱運糞土。空馱籠橫架於驢身的鞍鞽上,人工用鐵鍁鏟糞土上揚傾倒於籠內,裝滿拍平。卸糞土較為費力,人站於驢脛一倒,一肘窩橫架於驢脛上,兩手分別抓住前兩圈的腿腳,用閃動猛力扶斜籠頭,再分別換手抓住後圈的兩腿腳,扶起倒轉籠頭,拋下糞上,空馱籠複轉還原。若兩人扶倒,則較輕便省力。
馱籠還有一種形式,平梁、直桶籠頭、繩係圓平(稍大於籠身)活動底,稱為漏底馱籠。這種馱籠容體稍大,傾倒省力,解開係繩,籠底下垂,即可溜出裝物。但傾倒操作較麻煩,農村很少製作使用。
農家有對馱籠編的謎語:“兩隻鼓籠對麵坐,兩條木腿穿肚過,能裝糞土和水果,磚石煤炭也能擱。”
9.驢架子 架子是驢、騾、馬鞍鞽上的馱運工具,其構件有架腦、過梁、架腿、踏桄、圈夾、係繩與架繩等,榫鉚裝套組合而成。
架腦為長約一尺、寬厚各約一寸多的兩根硬方木條;過梁為長約七八寸、寬厚各約一寸多的一根硬方木條,兩頭榫鉚套袋於兩根架腦的中部;架腿為長約一尺、寬厚各約一寸多(上粗下細)、稍弧彎的四根硬方木條,上頭榫鉚套裝於架腦兩端的下部,兩腿平行相距約七八寸;踏桄為長約一尺、寬約一寸多、厚約一寸多的兩根硬木條,兩端出頭榫鉚套裝於架腿的下部。
圈夾為長約三尺、徑約一寸多、半圓彎曲的兩根硬圓木,兩頭拴係長約四尺五寸的半環形牛皮繩,分別穿套於踏桄上部的兩條架腿。
架繩為長約兩丈多的牛皮繩,中部拴係於架腦中間的過梁,不使用架子時,把架繩從過梁處合並收攏,左右分別穿套圈夾,夾逼於架腦兩端的下部,長餘架繩繞纏於架腦。
馱籠與馱架農用架子,主要是從田間架綁馱運回帶穗的禾稈。架綁禾稈馱子的方法為:將空架子置於平地,解開架繩與圈夾,把圈夾與套繩直展於地,在套繩上磊壓禾稈至適量後,用架繩穿套圈夾,人站於磊壓的禾稈上,用力踩踏並拉緊架繩,順手拉一大把磊壓的禾稈,橫置於底架繩上,扶架繩置於禾稈上,蹲蹴用單腳踩緊,架繩頭緊係於底架繩根部。但必須是活套頭,運入打穀場後,便於拉開活套頭,解馱卸禾稈。
向驢身鞍鞽上架搭重禾馱子較為困難費力,最少需三人上手出力。
現在隨著架子車的普及和拖拉機、汽車的應用,驢鞍子、驢馱籠、驢架子與驢、騾、馬的使用與馱運,已很少能夠看見。
糞鬥 糞鬥是播種秋田時,用以裝載拌籽糞的倒梯形體容器,順犁溝溜播,全為用三分餘的木板製作,鬥壁中長約二尺左右、中寬約八九寸,鬥底長約一尺五寸、寬約六七寸、直深約六七寸,鬥壁的三邊、鬥底的四邊,用鋸勒成小榫鉚,相互套裝而成。
使用操作:將糞鬥口朝上,左高右低,置於人的胸前,用環形皮帶或繩(貼人肩、背的部分最好用皮帶),從鬥底、前壁經人的右肩、背部、左腋至鬥底相攀連,左手抱鬥底,蹲蹴從平地抱攬適足的拌籽糞,隨耕地的犁後,用右手從鬥中鏟攬籽糞,順犁溝從後向前,邊走邊拋灑均勻,農村俗稱為拿糞。也有不拌籽拿糞的,以便更集中地發揮糞的肥力。
還有一種用剝皮柳條與細麻繩編織的圓口、直桶、弧底的糞鬥,當地農村過去雖有卻很少。
農村也有對糞鬥編的謎語:“半截馬,遍地屙,屙不下,拿手挖。”
現時,農村隨著機播的采用,畜肥的減少,化肥的增多,糞鬥已失去了使用的價值。
11.□(gǔ)都 □都也叫木榔頭,是最簡易的工具之一。用長約不足一尺、徑約三寸的硬圓木,橫向中部榫鉚安裝長約四尺的圓木把即成,其大小可適當隨意。主要用以打碎天旱時地裏所形成的硬土塊。
12.钁 钁分為條钁、蠻钁和鋤钁三種,其形狀大同小異,都是鐵钁頭安裝木把柄。
钁的鐵頭分為腦畔、腰與刃三個部位。腦畔弧彎成半圓,弧彎下有上弧下方的鉚孔,用以安裝木把;鉚孔下為钁腰,腰稍長;最下端為钁刃,刃部稍寬點。
钁頭钁把長約三尺餘,安於钁鉚內,再加木楔打緊。
條钁也叫線钁,钁頭身長約七八寸、寬約二寸、厚約二三分,把長約三尺餘。條钁使用較輕便,多用以小型翻地、挖柴、刨根和掘土等。
蠻钁,其形狀與用途同於條钁,隻是體形稍大些,較粗笨,故稱蠻钁。蠻钁的使用量較大,強勞力使用得力順手。
鋤钁,俗稱耪钁,較條、蠻钁腰稍短,腰與刃較寬,钁的鉚孔下兩邊有弧肩,略像鋤,故稱鋤钁。主要用以除掉耕地邊沿的雜草與耪砍柴火。
此外還有小钁,體形同於且小於條钁,安短木把。其使用量很少,多為大人單手握把挖野小蒜和小孩使用。
13.鋤 鋤分為秋鋤與麥鋤兩種。
秋鋤的部件有鋤板、鋤項與木把。鋤板略為邊長約五寸的方形鐵板,上部厚稍窄,下部薄稍寬;上邊的中部有凸出的小鋤褲,用以套裝鋤項,鉚褲下兩側為弧肩,板麵的中上部向內稍鼓凸,便於溜去鋤動的虛土,刃部稍寬。鋤項為略似側倒式的彎曲鐵條,前為下彎並鋤頭稍內傾的小直榫,套裝於鋤板上部的小鋤褲內,加小鐵片打緊固定;項後有筒形鐵褲,安裝長約四尺的圓木把。
麥鋤略小於秋鋤,鋤板的中上部有上弧下方的漏孔,因此也稱漏鋤,因麥子的行距較窄,漏孔可以漏去鋤動的虛土,不致覆蓋壓壞麥苗;麥鋤的板與項相連結,項後有筒形褲,安裝長約四尺的圓木把。麥鋤用以麥田鋤草。
對於農作物的間苗與鋤草,屬於田間管理的主要任務。間苗要掌握好株距,行、株禾苗要花插錯開位置,密度適中,便於通風。俗諺:“麥子個子低,株距要適密(耬播時決定)”“玉米個子長,株距用尺量”“糜子稠,糜間能臥牛(因糜子多蘖枝生稈)”“豆子稀,豆間能臥雞(因豆子枝稈少)”。
鋤去田間雜草,以便充分利用肥力與水分,促苗茁壯成長,還能適當鬆土與保持水分。俗話說:“鋤下有三分水”;禾根圍土,有利於發根壯苗。俗諺:“麥田無雜草,穗大顆粒飽”“穀鋤三,穗尺三;糜鋤三,穗如磚”“棉花鋤過三遍,花繭像個雞蛋”。
鐮 鐮刀有砍柴鐮、割草鐮與割麥鐮三種。
砍柴鐮俗稱斫柴鐮,由鐵鐮頭(俗稱鐮腦)與木把組成。鐮頭長約五寸、寬約一寸多,背部稍短厚,刃部稍長薄,左有斜尖,右有凸起的透褲,套安長約一尺多的圓木把。主要用以砍柴、收割玉米和糜穀等秋田作物。
割草鐮形似且小於砍柴鐮,較之單薄輕便。主要用以收割豆類、糜穀等秋田作物和割草喂畜,故稱割草鐮。
割麥鐮也俗稱為刃鐮,由丁字形木架、薄刀片與釘巴裝套組合而成。木架的頭為長約五寸、寬約一寸多、厚約六分的木條,背部釘裝一頭有釘的菱形小鐵巴兩道,頭與把的聯結處斜釘兩頭有釘的小馬簧一道,用以套裝刀片;頭的右端榫鉚套裝長約一尺多、略呈倒S形的木把,手握處稍粗些;刀片長約五寸、寬約一寸多,右端直齊,左端有斜尖。割麥鐮主要用以收割麥子、蕎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