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禮儀習俗(3 / 3)

在陰陽先生做著這些布置的同時,吊唁的客人和前來奔喪的親戚陸陸續續地趕來進行持續不斷地吊唁和祭奠了。請了禮賓先生和禮樂隊伍的喪事,則每有賓客來吊唁,樂隊就演奏哀樂。樂隊一般是被安排在大門口附近的,哀子們一聽哀樂就知道來客了,急忙迎至當院。無論來人輩分如何,年齡大小,都是要行“稽顙(sǎng)禮”的,稽顙就是跪叩至額著地的禮節,是大禮。俗語有“老了當家塌了天。”哀子們是為當家行孝,沒有大小可言,凡是能來祭奠自己長輩的,都要尊敬和感謝,然後陪至靈堂。客人們根據各人的身份,上香、化紙、奠酒、跪叩,有的還痛哭一陣,哀子們則一直陪跪陪哭。若真有痛哭得不可開交的,要起身勸扶,而客人一般在起哀子身後,都要瞻仰死者遺容,詢問葬禮的準備,並關心地詢問是否需要幫忙,哀子皆唯唯諾諾,千恩萬謝地將客人送出靈堂,襄□們則將其領入一邊看茶款待。

禮賓 喪事若要動禮賓先生,就要請樂隊,所謂禮樂。要喝禮,就要奏樂,這些禮賓是執禮的,也就是草擬禮儀的程序和所用及的文牘。和陰陽先生是有區別的,當然也有二者全兼的,但陰陽原則上隻負責擇日、看地、殃煞、書寫牌位等,而禮賓是在行大奠時喝禮及主持葬儀進程的,早年的禮賓先生是由朝廷的官員代辦的,著朝服,蹬朝靴,衣帽端莊,舉止大雅,喝禮時聲音洪亮,吐字清晰。因為過去的“禮”的形製是朝廷頒布的,官員參與主事是在替朝廷宣禮化民的,應該是職責所在。《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一曰六德:知、仁、聖、義、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藝:禮、樂、射、禦、書、數。”鄭玄注:“興,舉也。民三事教成,鄉大夫舉其賢者能者,以飲酒之禮賓客之,既則獻其書於王矣。”所以禮賓都是鄉坊中賢能者承擔的。過去也叫“禮生”,全禮是四位賓先生,禮讚唱酬、宣禮引拜,分工合作地把紛亂的喪禮現場,調停得有條不紊。其一叫統,是站著不動唱禮,也就是主持人。一個叫酬是接應唱酬的,也代表著舅家監禮。其餘兩個人是引,是負責將唱禮分步施行,就要分批次整理隊伍、準備供獻器物、引取、引拜。這些禮賓現時的裝束是身穿灰色長袍,頭戴禮帽,腰係腰孝(白事為一節八尺長的孝布,紅事為紅綢)。言行舉止,端莊大方。在他們的安排和指揮下,樂隊行樂止奏,張弛有序。使所操辦的禮事在或悲哀或熱烈的氣氛中完成規定的禮數。

樂人 要動禮賓,必須配樂。通常的樂師隊伍參與過事的配器是以嗩呐的多少來訂的,一個人叫一口,四口是最少的,有六口的、八口的,再多就是十二口、十六口、二十四口,這些都是依據主家的意願和經濟能力而定,有的就同時提供戲劇、木偶等演出服務。在動樂的時候,主家要給提供一些現金、煙、酒、紅,這些是議定價格之外的額外的費用,卻也是不可或缺的,謂之“開鼓禮”。同時也奉上一節八尺長孝,樂隊則把該孝撕成長條,係在嗩呐上,頭上也相應地戴一節短孝。以示對亡者的尊重。樂隊演奏的曲目,一般是當地的民眾小曲。也有演奏哀樂和現代樂曲,但內容須與現場氣氛相吻合。

一應人員齊聚,物用俱備後,就要協商其後事的辦理規模了。用禮賓先生的就要依禮行獻,也有祭豬、祭羊的,就必須以囿食禮對待,也要奏樂行獻,宣文致祭的,有的還把祭文書寫後製成卷軸展掛於靈堂內,向來悼者展示,寄托哀思。

墓誌 墓誌是放在墓中刻有死者傳記的石刻,一般寫作墓誌銘,其中誌是以散文形式記錄死者的姓名、籍貫和生平事略,銘則是用韻文的形式概括全篇,是對死者的讚揚、緬懷和追悼之詞。黃陵多用泥土燒製成底蓋合扣的專製的陶質墓誌,由陰陽先生以白芨、朱砂、猩紅等專門配製的顏料書寫。並用五色線捆縛,黃紙包裹,放置於供桌側,在起靈時要進行“拜誌禮”。在下葬時放置於棺木的小頭或墓口石外窯腿處。以便查找方便。

墓誌銘的格式和內容如下:

附錄1:

焦府君墓誌銘

焦公諱振卿,公元一九二二年六月十二日生於河南省新安縣五頭鄉焦溝村,故裏鄉僻,荒歲災逼,兄弟五人,執藝徙走,普天同桑梓,何處不芳花。家擇黃陵倉村南河寨福地,公業從班門,藝精雕鑿,未諳文牘,熟識故典,廣結契友,睦善行操,勤勉執事,節儉傳家,急公好義,坦誠待人,鄉居僻遠,獵遊逸閑,安貧樂道,頤養天年。婚擇原籍城內陳門淑女秋香為妻,孺人急疾命舛,未及白頭,育四男四女,皆家成業就,秉承家傳,精誠業事,唯緬嚴父之隆德也。公於丙戌歲次,時在公元二〇〇六年七月二十五日卯時,正寢歸安,壽享八旬又四,擇卜於二〇〇六年七月二十八日卯時,戚友扶葬於壬山丙向吉穴安息。

此銘

孤哀子:盈洲、盈德、盈寶、盈軍 泣叩

附錄2:

祭奠家慈仙逝文

維公元二〇〇六年二月七日,歲在丙戌,時值新正。白雪布素,寒風襲人,劉門合府淒哀,親友動悲。追緬家慈仙逝之痛,號啕泣血,難挽高堂顯容,銘恩懷憾,唯念慈母遺惠。哀樂嗚咽,如泣如訴,道不盡追憶盈胸;賓相禮讚,似唱似歌,表不完慈訓縈耳,念茲在茲,切切敘叨,拳拳祭奠曰:

嗚呼家慈,八七歸辭。春風含悲,小草吮滋。

母誕庚申,民國九年。閨守梁門,韓莊名媛。

炊織女紅,且勤且儉。勞作持家,任勞任怨。

迎娶如禮,行操成範。敬老尊長,侍養唯賢。

相夫教子,禮數周全。待人處世,睦和謹勉。

生身亂世,備受熬煎。含辛茹苦,曆盡艱難。

撫育傳衍,一女六男。四子早夭,痛娘心肝。

傾心家業,披肝瀝膽。攜長撫幼,吃穿冷暖。

織布紡棉,穿針引線。晝耕夜織,通宵達旦。

子女飽暖,慈母鬢斑。懿德昭彰,恩重如山。

文難盡述,淚濕孝衫。慈母晚歲,子孝孫賢。

四世同堂,頤養天年。痛哭吾母,更憶家嚴。

積勞罹患,已過廿年。跪乳反哺,無力回天。

化悲勵誌,家聲振遠。禮儀尊理,意在承傳。

劉門後昆,永續懿範。此祝此禱,同心同願。

聊慰二老,舒意天安。謹此祭奠,來饗來餐。

孝男:祿印、忠印、懷印、紅印、執印。

孝女:印蘭,同叩再拜。

紙棍 也叫“紙糊棍”“哭喪棒”,原應是三尺,或齊心長。黃陵一般是一尺五至二尺的柳木棍,以白紙剪成須狀,纏繞糊粘,柳木插土生根有極強的生命力,寓意“再生”“重生”之意。其數量以服喪人數而定,人手一根,用以服孝之人拄身之用,孫輩的可以紅紙糊之。陵地葬儀畢,塋□封土後,將此棍全插於封土堆前坡至供桌祭台後一段距離中。

引魂幡 仍由陰陽先生書寫,製作成一個竹竿高挑的三角形紙牌,下垂吊有中寬兩側較窄的間開的三條寫有引語咒符的旗幟,可用紙製,也可用白色孝布製作。三角牌上書寫“勅令”二字,原意是皇帝的詔令,用在這裏大約是地藏王接受亡魂的詔令。下垂的三條窄而長的幡中間的稍寬一些的自上而下寫“南無天尊,太乙救苦菩薩接引亡魂×府××隨幡入墓。”兩側一般是一副對聯為“左邊金童引上天堂路,右邊玉女接入地府門”,還有其他的寫法,大約也都是這方麵的意思。總之能起到引魂入墓,語言尚通即可,至於由哪位尊神職其事更不必追究了。製成的引魂蟠,在靈堂內放置於靈身的頭部方位,待下葬起靈時由一名老者擔挑著走在送葬隊伍的最前端,並不斷地灑用白紙和黃紙或火紙剪成古幣形的紙幣,俗稱“買路錢”。在這個挑擔中還盛放著“酵頭罐”“亮盅子”菜油、香帛等等葬用之物。其中的“酵頭罐”是用酒曲、麩子等發酵的飯食,大約取“發”的意思。而“亮盅子”是特別的,放置棉花撚子和滿盅的菜油,在封穴口前點燃,即所謂“長明燈”。擔中還有足夠多的油、酒、火紙、香帛之類,除留足封土後祭奠,謝神用外,其餘皆在封口前在鐵鍁上點些香紙柏朵加清油,燃著後放入墓內,稱為“薰堂子”,用以清除餘氧,殺滅微生物。擔中還有獻飯和死者日常度用之物,如口杯、牙刷、茶壺、煙袋、香皂、毛巾等等。“紙糊盆”是承載著傳宗繼衍重擔職能,是由長男頭頂,長男已故,則由長孫頭頂,即謂“承重孫”。長子手持“紙糊盆”頂於頭側至墳塋後,放置於墓前壘的供台前,紙灰盆一般辦完葬事後就打爛,怕人拿去做他用。這個擔子就是亡者的百寶箱,裏邊還放置了封土後灑的五穀糧食。也還是為了“生發”和“廣有”的意思。

靈轎 是在承載靈柩的車或抬杆上用木杆或竹竿綁紮、裱糊、裝飾物遮護靈柩的花轎。若是車載,是在車廂外沿紮起的樓閣。過去大都是以條桌做底,長抬杆夾縛在桌上紮起樓閣類飾物。一般終老正寢的都是“三起樓”,就是三層的塔形外觀,描繪圖案於周身,紙綸遍布,出挑邊角,飾以長穗,層疊華麗、彩帶飄逸,造型如金頂,若葫蘆,雕龍畫鳳,門窗綺美逼真。一般有專事紙紮的匠人,他們都是師徒相傳的手工藝人,一花一葉,一縷一絲都是心出手動,形神兼備。近年來,轎的圍幔已經由紙繪的逐漸為綢布繡品所替代,彩轎是超度亡靈到另一個世界的依托,在使用之前是要大禮參拜的。人們把一個亡魂升入天國,囑托給了一個擔此重任的神靈,這尊神□即是“大□之神”,其實也就是“轎”神。這個“拜轎”的儀式還是很隆重的,一般是在下葬的前一天的後晌舉行,這時,花轎已經製作完工。在轎首插放“大輿之神位”的牌位,轎前設供桌,兩側設備禮備獻的桌子和大賓監禮的坐席,禮賓先生招呼樂手以行樂引請監禮賓客入席監禮,然後引領各服哀男哀女,跪伏轎前,由長子施行大禮,長婿奉盤協拜,行□洗禮、燃燭、上香、化帛奉玉箸(筷子)奉爵、奉盤、奉食、果等,讀祝、讀文、拜誌等項,一一行來。拜完轎還須拜墓誌,甚是費時,卻也正因為如此,使一直在靈堂進行的祭奠,展示於光天化日,公之於坊裏鄉鄰,屆時空巷圍觀、說長道短,把一切準備宣示出來,接受人們或明或暗的評說。拜完以後,在樂手的引導下,全部哀子哀孫繞轎一周,總算把亡親的升華安頓到了實處,也指望神靈能引導遊魂忝列仙界。

窺欠 一般是在臨下葬的前一天晚上,襄□們要帶領樂隊和哀子們,前往老外家、舅家上賓們的安居之所,請到已經備好的席上坐定。然後所有哀子哀孫齊刷刷跪倒一片,接受他們的監督和訓誡。老外家、舅家則在幾天的觀禮中,留心觀察著每一個細節,窺視主家的欠缺和失禮之處。這時便借題發揮,百般挑剔,總是要尋找出些不足來。即使是做得再好,也不可能沒有瑕疵可尋。這個過程,俗稱“窺欠”或為“虧欠”,就是哀子們主動接受監督,若平時和舅家相處得融洽,這一關還可輕鬆度過。當然舅家仍然會挑些小毛病,再加襄□們的勸說圓場,並答應盡快彌缺補憾,也就不需要跪得太久,輕鬆了事,皆大歡喜,早些燒紙後,各自休息。但舅家也不能太好說話,提不出什麼來,別人會笑舅家的無能和軟弱。要求太苛刻,別人又會同情哀屬們的□惶。若是平時就與舅家疏遠或不睦,則就成了借題發揮的出氣筒了。有些苛求是你無法辦到的事,卻不敢不承諾要遵從,總是要讓你知道他們的威嚴,哀子們隻有唯唯諾諾和長跪不起地哀求,是絕不敢有半句怨言和絲毫惱意的,惹惱了他們,是很不好收場的。這種“窺欠”是有必要的,一方麵給老親們一些溝通的機會,也便於發現和彌補禮數的不足。但往往是以襄□們的機敏調解而不至於鬧出事端來。如果襄□們駕馭不了事情的進展,是會搞得不歡而散的。老外家和舅家都會從人生常禮中給一些忠告和警示,當然也是為了大家好,哀子哀孫們大可不必計較,謀求窺欠之事圓滿結束。

一經得到老外家以及外家的認可和默許,即意味著喪葬事宜可順利進行。雙方的默契和尊禮都為死者爭到了應有的物質的滿足和聲名的揚播,也給哀子哀孫求得精神上的解脫和心理上的安慰。外家們則盡可能地顯示著上賓的威儀和積怨的發泄,襄□們充分表現出交際的技巧和辦事的幹練。平和與理解,謙讓大度與恭順遵從的碰撞,是死者瞑目遠行的和諧插曲。當然也可能釀成反目成仇的爭訟的鬧劇。

雞鳴紙 也稱“記銘紙”,亡人在靈堂內停放的這段時間,靈堂內香燭不斷,哀子哀孫輪流值守,每天傍晚,所有服內人等皆有一次集體的哭奠。俗稱“燒紙”。在臨下葬的前一天晚上約兩點左右,其實應該是下葬當天的淩晨雞鳴前,由死者的子女再燒一次紙,其他人就不參與了。這次的做法是,端放一盆水,再拿一把新筷子,用筷子在水盆上搭建一座橋,橋上放置一把菜刀,兒女們在燒了香紙後,跪於靈前邊敲菜刀邊說:“大呀,媽呀,你走金橋,過銀橋,不要走那亂馬橋(獨木橋),亂馬橋上有殺人刀。”反複叨念幾次,就算是把老人送上了“奈何橋”。踏上了一去不返的遠行。在做著這些事情的同時,襄□們就開始招呼所有參與葬事的人起床。準備送亡者入土了。

入殮 入殮就是把亡人裝入棺木內。亦叫“盛殮”。是在由先生擇定的下葬時日的當天淩晨的歸葬時分前進行。襄□們叫樂隊引領哀子哀孫先請老、小外家,人員聚齊後,立即燒紙。這次燒紙是給老人的啟程紙,也就是死別的最後一次,所以哭得異常的淒慘。這時襄□們七手八腳,遮天提褥,很快就將屍身放入棺材。棺木內早已放置好了兒女們按亡親年齡剪製串聯的買路錢,錢可用火紙剪,也有用金銀紙泊剪的,要用生絲辮串起來,放置在棺內底上褥下。人放好理順,蓋上被子,枕好腳枕、頭枕,手裏握著米麵包,以及亡人喜好之物等。並用柏朵和舊衣物填充空間,還要放些“酵頭坨”以利“發”,對於其上還有老人健在的亡者,還要放一節孝布,以示未給老人盡孝。一切放好理順後,揭起蓋臉的苫臉布,解開絆足繩,迅速蓋上棺蓋,抬起疾走,放入靈轎之內。這一過程,哀服們則哭聲震天,撲扯挽留,襄□們則強行阻擋,幾經爭鬥,其情可憐,觀者動容。入殮後的棺木就是“靈柩”。棺木無論是早年製作,還是外邊購置的,一經啟用,都是由外麵抬回家裏進行整理備用的,在進大門時須在棺材入門的一瞬間在入門一頭摔一個碗,名曰“五雷碗”,鎮住跟隨而來的鬼祟,並注銷一口人的吃飯家什。進院後,放在院子裏較寬敞的地方用條凳支起來,進行打掃、拭抹、油漆,並且把裏邊裱糊一遍。過去是用細麻紙,現在有的人用紅平絨、紅絲絨把箱內壁全部裱糊一遍,還有的大戶人家和經濟條件允許的,要用黃香刷,就是用黃香、蜂蠟等熬製成糊狀涮布於內壁四周,使之成為一層發紅發亮的半透明的膠質硬殼。黃陵人講究“柏木料子黃香涮”,認為黃香涮過的棺材可千年不朽又可避蟲蛀,現在仍在流行。過去的涮是相當困難的,因為黃香冷凝太快,一離火就凝結,故此必須將已做成的棺木用大繩吊於房梁上,在下邊生上火,邊烤邊不停地翻動棺木,使其流淌均勻,凝結後平整光滑。這一過程費神費力,且要小心翼翼,因為在涮的時候,棺體雕刻的花紋圖案俱已完工,這樣的折騰是不安全的,何況下邊還生著火,使棺木保持相應的溫度,才能使黃香流淌均勻和充盈平整。柏木是高含脂木料,特別易燃,整個操作過程要不停地翻轉。現在這種涮刷棺材已經簡單得多了。工匠們將配製好的黃香入鍋熬成一定比例的膠質液,均勻地灑布於棺木的內側四周,在邊緣釘上阻隔外流的木條,然後使每個麵放平灑勻,再用噴燈和特製的大烙鐵將其推抹平整,稍凝固即可操作另一麵,使整個棺木黃香層渾然一體。這樣的壽木,就不用裱糊內壁了。

已經入殮蓋好的棺木即被抬起,在運往靈車的時候,還要講究亡人從靈堂抬出入殮時是頭先出還是腳先出。若死者是上了年紀,且上無高堂在世,下有子孫滿堂的人,則要腳先出門。入殮後,靈柩出大門也要腳先出,在靈轎上也要小頭朝前。此謂之“一腳蹬”,說是老人了無牽掛,可以放心撒手人寰了。但無論是多大歲數,若上邊尚有老人健在,包括堂叔嬸也一樣,則要“頭頂到底”,即出門時都須頭先出了。但對於男的存世,其妻亡故,則須“頭頂一下,腳蹬一下”。即出靈堂門時,頭朝前,入殮後,靈柩出院門,則要腳朝前了。這樣是為高堂盡孝和對後輩有了交代。若是上有高堂健在,下無子嗣繼衍的,則必須“一sà(頭)頂”了。這種禮數還是很要緊的,若是沒有轉對,外家和監禮的其他人是會鬧出事端來的。

送葬 靈柩放入靈轎或靈車後,在車前綁一條足夠長的大繩,謂之“執引”,也叫“纖繩”,讓哀子哀孫們肩搭手拉,稱之為“扯纖”。有男扯纖女頂靈之禮,即哀男一行全要扯拉纖繩,而哀女哀媳之輩則要用頭或肩頸部頂住棺材的下沿送出村,然後跪在大路口哭送靈車,待靈車遠去後,開始“拆靈角”,即把孝帽上的角子的縫線拆開。送葬的隊伍則由樂手們前導吹奏,賓朋們隨隊護送,送葬的賓朋主家會給每個人懷裏揣上一個較小的饃,並給每人一節紅布綹。送葬到陵地的車輛都要掛上紅布綹,現時為每車一個紅綢被麵,綁拴在車的倒車鏡上。並把送來的花圈一一列隊擎執相送。一路吹吹打打,哀樂震響,哭聲撼天。黃陵鄉俗,女眷不去陵地,哀女、哀媳等送出家門,跪在村路口哭送。送葬隊伍急速行駛離去,不能停歇,怕亡者牽掛兒女家事而不肯離去。出殯時,大眾往往在自己家小孩的胸前掛牲畜的籠頭、籠嘴與嚼口等物,用以避邪,因為亡者的鬼魂見這些東西就不近身勾魂。出殯的隊伍所經過的家戶,則在自己家的大門外燃一堆柴火,是為亡者送行,更是為避免遊魂串繞來家做祟。整個入殮、送葬的過程估計與看好的安葬時分不符,有可能按時分葬不了。襄□們則要提早打發人把墓誌先行放入墓穴,就若報到了一般,下葬就可從容行事。若是送葬隊伍到得早了,則可以有一段些微的歇息。停轎下棺,哀子先行下墓穴以柏葉之類為掃帚,從裏而外,倒退著清掃墓穴後,眾人用大繩綁縛棺木,吊垂入穴,再用滾木將棺送入穴內準確位置。在穴外停棺時,就由襄□們去掉棺材的座子,一則沿滾木送放便利,二則也為棺木能坐到土上,有利生發,不致讓屍體懸於空中。棺木大頭朝裏,居中放置,兩側均等,朝向端正。然後再打開棺木蓋子少許,檢查一路奔波,隨葬物品是否零亂,整理就緒,再蓋嚴棺蓋,又倒退著掃出來,不要留下腳印。然後,在空餘地方,放置“酵頭罐”、亮盅子、供桌、獻飯和陪葬所有物品。隨後點燃準備好了的“熏堂子”的物料於鐵鍁上,伸入墓窯內,倒在地上,安放好墓口石,擋嚴,立即封土掩埋。留在哀主家裏值守的人這段時間撤除靈堂,撕掉白紙的貼物,打掃院落,把停屍用的幹草等物及所有垃圾,堆於大門外焚化。準備著接應卷墓回來的人們。

全陵 在封土的過程中,樂隊不斷吹奏,襄□們相機散煙、斟酒,犒勞協助封土的諸友親鄰並高聲吆喝著“孝子們給卷墓的磕頭啦”,孝子們邊哭邊不停地給協助的人們磕頭。封土至窯頂時,將引魂幡插於窯口頂正中,即為全陵起堆的標誌物,標誌著封土堆的中心和高度,盡可能在窯背上多壓一些封土,使窯穴堅固。在封土即將起塚完成之前,參與葬儀的禮賓先生將會把事先準備好的五穀糧食的種子,不斷地撒向封土堆,並隨即以其睿智的頭腦和伶俐的口才編唱一些即興的順口溜,其內容有祝福、有希望、有恭維、有評說,有鄉俗民風的宣揚,也有即興杜撰的戲謔。比如:“一撒金,二撒銀,三撒一個聚寶盆。四撒福氣五撒祥,六祿高升到廟堂。七撒財運八撒發,九撒一群胖娃娃。五穀糧食都撒遍,風調雨順倉儲滿……”這一連串的順口溜,可以通過不停地變換韻腳,把亡者及其家庭狀況,還有親友中的熟人也都順口說入其說唱詞中,大家也都樂於接受,活躍了過於沉悶的喪葬氣氛,為壓抑已久的悲哀注入一絲生氣。封土塚在大家的齊心協力下,很快完工。協助卷墓全陵的鄰裏親友便可陸續撤離了。襄□頭抓住這一時機,大聲招呼大家在什麼地方主家設有便宴,感謝親友鄰裏的幫忙,並熱情地邀請大家赴宴。而哀子哀孫們則完成最後的布插“紙糊棒”“哭喪棒”,壘砌祭獻平台,再燒一回火紙和冥幣之類,同時還要為這次的動土而謝土神,也會將部分冥幣給周邊的舊墓塚焚化一些,無論生前認識與否,從今以後,就是冥界鄰裏了,也好謀求一些諒解和共處的默契。諸事忙完,便可回府了。在回來時,由長者把子女孫眾的名字叫上,前有一人叫曰“××回來”,後跟一人答曰“回來了,回來了”,俗稱“叫魂”。

葬禮歸來的人們,若在農村便一般都是回到哀主家裏,哀主家以一頓□□謝承大家,謂之“卷墓□□”,或設酒席款待酬謝。若在城裏一般都指定某一個大一點的食堂酒店。在家裏或酒店負責招呼大家的襄□們會準備一個水盆,在水盆上橫架一把菜刀,或長刀,刀刃朝外放置。卷墓回來的諸友親朋都需要在水盆裏蘸一下,在刀麵上點一下,意為淨身避邪,然後才洗手淨臉入席就餐。哀子哀孫則攜酒執壺,給每個客人敬酒以示感謝。然而,哀主家裏要召集家人在灶神前叩拜,名曰“謝灶神”。

七齋 所謂七齋,是以七天為一個齋期,完成七個齋期,也就是四十九天的齋戒和哀悼,據說人有三魂七魄,服三期消其三魂,七齋期化其七魄。人生存世幾十年,一朝西去,何其突兀,無論形式上還是感情上,都不是一朝一夕即可以忘掉的。是在懷念中遺忘,在消泯中記緬。這一比較長的過程,首先是送火和服三紙,七齋計時從亡人死亡之日算起。而送火和服三紙是從下葬之日起計。老人入土為安,進入一個黑暗的世界,遠離了光明和溫暖,在感情上哀主家人們是無法接受的,於是就在下葬的當天傍晚給老人送些火光去。第一天隻能送到村口,第二天送到半路,第三天送到墳前,連同服三紙一次在墳前焚燒,這一次女眷們也是可以參加的。牽腸掛肚的思念,這三天裏的無盡煎熬,在這一刻都會驟然化做如雨的泣淚和撕心的號啕而得以釋放。這裏,亡者停止心髒跳動的最後一刻,無論是什麼時候,隻要沒有超過晚上十一點,都作為數七的第一天,從這天數起的第一個七天,便是頭七或叫作首七,在頭七內重服的孝子是不得到別人家去的,以免給人家帶來不利。頭七不請靈,直接到陵地墓前燒紙就行了。再是這七個七天也不是逢七必過事,一般隻過一、三、五,百期也就是亡故後的第一百天,在老人過世百天之內孝子也是不能理發剃頭的,若實在天熱難耐,可理發,但須在耳後留一小撮頭發,以示重服在身。這幾個過事的日子,則由哀子哀孫端上盤子、供獻、牌位到塋前將老人靈魂請回家裏,設供祭奠。舊時,三七、五七、百期仍是要給外家下書的,這些親戚也是要來祭奠亡人的。在七齋的時日中,若逢七逢八,還有一個規程:就是逢七插旗,逢八插傘。遇著逢七的日子,哀子哀孫們要製作若幹小白旗,順著葬埋時靈柩的行走路線,依原路間隔布插。布插的距離是出門就插第一個,然後,每插一個,要兩旗相互能看見,當然拐彎處就要多插幾個,要前後互為呼應,一直插到陵地。如果逢八,除依例插旗外,還要製作一把紙糊的小傘,插放於墳前。俗言“逢七逢八,閻王爺拷打”,故此製作些旗和傘是為了叫老人遮擋拷打的。除了這些之外,還有一個殃煞。過去認為人死隻是肉體的沉寂,而作為靈魂的殃是出了竅的,他遊蕩在空中,是不肯輕易離去的。這個殃才是人生命的主宰和依附。有的人未死殃已離開軀體走了。該人就必死無疑,即便是活蹦亂跳的人,也不會活過多久。而有的人,軀體已埋入地下,殃卻並沒有隨之而去,還停留或遊蕩在某個地方,但也一定不會太久,否則,就要用禳治的方法,為其出殃了。而什麼時候出殃,怎樣出殃是要陰陽先生掐算的了。古人有殃煞歌:“子午卯酉是回殃,辰戌醜未殃帶光,寅申巳亥壓廳堂,子時應數一十一,十一去五是屬馬的,卯時應該是九位,雞到子時才更衣。”人死前殃已經出了的,就不要再禳治處理了。還有一種囚殃,在人入殮時,在原停遺體的地方壓上一塊石頭,壓過百日殃可自消。第三種出殃是根據死的時日推算,推到什麼日子就是當日的地支的時辰,可用三根桑樹條子和雞帶走,不再另外出殃。過去的人們對殃是有些過度畏懼的,出殃要全舍騰空,家裏是不能留人的,都要回避,謂之“躲殃”。免得叫殃碰著,俗稱“叫殃打了”。

人死和人生一樣也要過百天,區分過兩個百天是必要的,小孩出生的百天叫“百天”“百□”。而老人過世的百天叫作“百日”“百期”,都是要簡單過事的。

周年 人死後的第二年的對應日,俗稱“過頭年”,無論是頭年、二年、三年,哀主家都是在人死時日的前一天去陵園將已故老人的靈魂請回家來,無非是奉回一紙牌位,謂之“請靈”。回家後安置於供桌上供奉起來,第二天,也就是正事日,燒紙祭奠,頭年還是要下書請客的,所請的客人一般就是所謂的“底親”“嫡親”,必須是埋葬時來過的客人,也是要設席款待的。宴賓燒紙後,將牌位奉送回陵地焚化了事。第二年一般就不那麼講究了,隻是自己人和宗親族人請靈燒紙即可。三周年的祭祀則必須鄭重對待了。

□(dàn)服之禮 老人過世後的第三年,就是俗稱的過三年,是喪葬事務的最後一次祭奠,也是哀子、未出嫁的女兒及承重孫這些服斬衰的重服孝子們的服滿之日,就是說無論五服中的人在葬禮時穿著哪一種孝服、服期多長,都可以在這一天脫去孝衫,換著常服,古禮稱做“□服之祭”。“□服”就是除去喪服,所以也有“換服”之俗。以後就不需著服守孝了。

三年之祭一般都是大祭,在臨近祭期時,主家就要邀約自家人門內有威望的長者來家商量祭事的規劃了。屆時要下書動親、請禮賓、請襄□、請樂隊,準備祭獻的豬、羊等,下書請人都是要拿禮的,豐儉自便,但規程是要有的,這些人必須在過事的前一天到來。亡人的兒子供獻豕,即豬,是正祭、主祭;女婿外甥進獻羊,為傍祭;老外家、小外家則為陪祭,仍然是以客頭的身份監禮的。先生來後,主家即利用給先生接風之禮邀約聘請的襄□頭以及早到的客人坐席議事,孝子們是要給先生和襄禮叩頭敬酒的。意思是仰仗他們的齊心協力,把祭事過得好些。席後給先生安排專供其使用的地方,謂之“賓館”,賓館是供主家和襄□頭議事的地方,一般人也就不便打擾了。如果女婿、外甥中有人早到,且辦事周到、幹練,則作為招待和協助先生的人員被固定下來支應先生。先生的蒞臨,為主家的祭祀活動的正常開展敲定了起始。

祭事要過得好,必須有一個合乎情理的、比較完備的祭禮場所和必要的布置陳設,先生們一到,立即指派襄禮頭率領襄□們及女婿外甥們開始了典禮活動的準備工作,宰殺牲獻、搭建彩門禮棚、製備供獻、陳設靈堂、布置書畫等等,一應器物、文牘都緊張而有序地落到實處。

在事主家的大門,俗稱“龍門”口,以鋼管或木椽綁紮成門形,以繩索網結,再用柏朵鬆枝插裝成彩門,並配以特此撰擬的大型對聯、橫額、吊掛彩燈或大紅燈籠。院內較寬敞的廳房,或近窯的地方,搭建禮棚,禮棚的底幕和窯門前留出一米左右的巷道,底幕兩側留出或另開可供進出的門形通道。底幕正中懸掛“三星高照”的圖畫卷軸,或配有對聯的中堂畫,棚圍周邊多掛字畫,如八仙圖、二十四孝圖等,中堂下方,放置帶有桌裙子的大方桌,靠後邊挨幕的地方為迎神處,供奉神主牌位,然後,香爐、燭台、樽、觚、籩、豆等祭器供獻,香表等化焚之物,獻飯十碗或十二碗,桌前鋪設拜氈或蘆席。棚頂橫設四道鐵絲,均等地布掛吊簾若幹,吊簾以五色紙書寫,中間位置每道掛一橫幅吊簾,從外至內,分別寫上“奏其樂”“行其禮”“思吾親”“奠其位”,其他吊簾,皆可用相應思孝報酬和緬親繼誌的話語而分別寫布。棚口要有相關的對聯,與棚口的高低,寬窄相呼應,也可掛懸燈籠,彩燈等,棚內可在兩側設放條桌凳若幹,以為監禮和觀禮的坐席。這個禮棚即為“前奠”或“前殿”,它穿過兩側預留的門形過道,可通往窯裏或廳堂,這個窯或廳堂即為“後奠”。就是靈堂和備禮、備獻的場所。同樣也要放置大方桌,帶黃色桌裙、香燭之類也要如儀陳獻,冥幣、燒紙一應俱到,這才是敬祖用的,表帛是敬神用的,冥票、燒紙是敬祖用的。豬、羊的陳獻也是放置在這裏的。豕上羊下放於兩側,頭朝供桌而離開供桌向外扯出,不能和供桌齊,地上仍要鋪設拜氈或蘆席。豕、羊的頭上蒙蓋花油,叫做“蒙頭油”以遮擋其麵目。一切布置停當,就靜候各路親戚客人的齊聚了。

過三年邀請的客人,依然是以男外家、女娘家的姻親為客頭,亡者是男的,其舅家即老外家,而亡者是女的娘家即是外家,兩家都是要來的,坐席便是外家陪老外家。另外,有禮賓先生執禮的祭事,都是要有祭文的,自家人會寫的,那當然是自己寫出來更好,情真意切。不會寫的,或自己沒有自信,怕寫出來招人笑話,則必須請先生代寫。就得攜禮到賓館看望先生,請先生代寫祭文是要給先生磕頭的,至於禮物,也無定數。

過三年的紙紮是很講究的,有七件、九件、十一件或更多,主要是紙紮的靈堂是一個大件,其他都是成雙成對的。靈堂有紮糊成殿形的,樓形的,飛簷鬥拱軟門軟窗,工藝考究,是用來供奉神主牌位的,其他有童男童女、金鬥銀鬥、聚寶盆、搖錢樹、花盆、花籃、花瓶、鶴、鹿,現今還有紙做的電視、冰箱、洗衣機,甚至還有汽車、小轎車等,也都惟妙惟肖。紙紮,除金銀鬥、花籃是女子們給娘家敬的,其他都是主家的,其實都是主家請人做好,給女婿、外甥攤分子錢就是了。

三年的入事,就是在當年人死亡的前一天的對應日。也有的人嫌人歿的時節不好,想挪動是可以的,但隻能提前,不能推後。挪月份不挪日子的。這天早晨,先生把牌位、香紙、酒具、備盤放置於禮棚內左邊的桌子上,這個桌子叫陳饌(zhuàn)桌,在《儀禮·聘禮》上就有“饌於東方”。饌就是指安排食物。是用來行“奠禮”時陳放預備供獻的物品。其中的香盤是木質的長方形盤子,現在也有瓷盤和不鏽鋼盤,當然更好了。這些東西準備好了,就可以請靈了。請靈一般放在當天的中午十一時至一時,這之中,外家應該到場。請靈隻去孝子也行。孝子人少,女婿、外甥同去也可以。請靈就是要把死者的靈魂從陰間請回到家裏,因為三年服期已滿,亡人可以正式進家廟、入族譜、上影軸了,也就躋身於宗族神族的係列了,牌位也由“靈位”而晉升為“神位”了。屆時,禮賓先生禮帽長袍,腰係紅綾、方步挺身,站立於方桌兩旁,招呼樂人開始吹奏,一聲樂起,主家客人俱皆蜂至。請靈隊伍迅即組成,先生吆禮高唱曰:“××村×府×××為其家嚴(慈)仙逝三周年□服子侄婿甥尊禮生引拜奉主請靈”。一應□服之人隨引領禮生至陳饌桌前鞠躬抱主,即為先生寫好的“神位”牌,由長子端香盤,將牌位字朝盤麵俯放於盤內,然後,樂隊前導,安排一人為樂隊帶路,先生跟樂隊端盤人跟先生,其他請靈人員依次後隨,請靈隊伍,低頭緩步,禁絕言笑。行到墳前,樂人齊站於墳右側下首位,先生立站於墳左側上首位,全部請靈人員麵對墳塋而立。先生唱“□服子就位”,奉盤長子前站二步,將香盤放於墳前供桌上。其他一應子侄站前一步。吆“甥婿就位”,應吆甥婿站於子侄之後。吆喝“鞠躬”,所有人等長揖到位。隨後先生吆“跪”,□服之人皆跪於墳前。依吆唱行禮,“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吆唱:“興”,跪著的人皆起身站好。吆“鞠躬”,再作揖。然後吆“跪”,再跪下。吆“燃香”,前跪兒子們則點燃香燭。吆“鞠躬上香”,□服子執香在手作揖後插在供桌香爐內。然後又是“鞠躬”“跪”。主唱禮賓吆“讀祭文”,樂止。吆“讀祭生就位”,兩先生同步前跨,反身而對墳墓。吆“鞠躬”,同時對墓行作揖禮。吆“開章恭讀”,兩先生回原位麵向眾人,一人讀文曰:“舉步至墳園,雙目淚不幹,嚴父(慈母)葬此間,至今已三年,鳥啼聲淒淒,荒草長墓前。思父心切切,依門望眼穿。大祥期已至,敬請父回還,戚友皆齊聚,期盼佑家園,家中備薄宴,敢乞回府餐。謹此恭敬請,尊駕隨我還。”念畢叩首,吆“焚文化財”,樂起,□服子隨唱,燒焚請靈文,點化冥票。

靈魂回家的時間內,每頓飯都有禮,“朝祭禮”是燒紙這一天的早飯前舉行,是女婿、外甥們的禮,□服子等其他人也都要相陪。其陳設仍是由長子施行,由女婿外甥上飯進獻供,最後還是由陪祭賓總結燒紙,其施禮過程如前,這天的早飯,就是吃甥婿們所獻的羊,敬酒當然也由甥婿施敬,席第座次依舊。

過三年,同樣是要行門戶的,叫做“奠”“禮奠”或“上禮”,仍是按老外家、小外家、幹親、姑姨、甥婿、孫輩的次序在禮棚內唱讚登記的。門戶的高低同樣是以外家的為最高標準,其次遞減,也要根據主家事過的規模和檔次而定,有沒有請先生,請樂隊,有沒有獻豬、獻羊,都對禮錢的多寡有影響,不是一味地收錢了事,主家是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也有隻求盡孝,不收禮的,盡管這樣,老親們依然是要有所表示的,同時也獲取了廣泛的好評和讚譽。

最後即為“燒紙”,燒紙禮就是把請回的靈魂,再送回到墳塋,使其在地府辦理脫離苦海、進入家廟宗祠的程序,這就不是人間所能管的事。所以燒紙禮就是這場祭祀禮儀的總結,同樣是鼓樂前導,請先生,請外家。

一場延續傳襲、聯係親情、溝通陰陽、振播家聲的祭祀活動,在悲壯肅穆的氣氛中落下了帷幕。也正是這種鄉間坊裏的俗風,千秋承傳而生生不息,得以延續。

附錄1:

祭奠家母仙逝三周年文

維公元二〇〇二年十二月五日,歲序壬午,時屆仲冬。適值家母仙逝三周年忌日,寒風襲人,悲情慟戚,謹以珍果芳花,供陳禮樂之儀,敬祀於先妣靈前曰:

冬雲初霽,寒風淒淒。家母仙逝,三秋悲泣。

慈容常憶,笑貌依稀。德範惠我,恩與天齊。

家母閨守,富平城裏。朱女竇媳,淑賢有譽。

久曆公幹,守誌如玉。經理財務,精明至細。

廉潔如水,淡泊無漪。節儉度用,剛阿寡欲。

相夫齊眉,教子有儀。六女一男,循規蹈矩。

家睦室和,皆有出息。子環孫繞,晚歲養頤。

難拗天意,突發急疾。花甲過五,撒手西去。

遺愛無疆,承誌有繼。祀典尊禮,拳拳如儀。

服滿孝存,切切此意。祝禱逝者,暢心安息。

尚願椿庭,常茂常依。病體康健,福壽兩及。

謹此致祭,誠心誠意。伏維尚饗,如願如乞。

附錄2:

母親仙逝三周年家祭二老文

維公元二〇〇三年十月廿七日,歲在癸未,時屆初冬,家慈仙逝三周年祭,禮樂時果,芳花香帛,追緬椿萱似海深恩,樹石鐫銘,以誌永遠,慰藉儕輩依門濕襟之念,聊表承恩繼誌之情,切切思緒,拳拳孝心,謹告祭曰:

祖居橋山,邑城居安,耕讀為繼,廣有田產。

嚴父幼年,塾學習研,初通文墨,二老逸仙。

家道殷實,作務勤勉,敦厚立世,曆盡辛艱。

精於園藝,兼諳市販,麵坊濟民,誠信厚憨。

頗好傳統,熟悉古典,尤喜對弈,棋藝精湛。

德望卓群,好施樂善,家風有繼,循規遵範。

慈母閨守,丁村名媛,女紅箕帚,操持節儉。

教子唯德,相夫以賢,含辛茹苦,任勞任怨。

內勤家務,外事重擔,務工度用,開荒種田。

睦和鄰裏,敬友尊賢,母儀昭彰,遺惠無邊。

二老廝守,齊眉舉案,相扶相攜,隨遇而安。

時逢盛世,家道漸寬,晚歲清享,子孝孫賢。

白頭偕老,八旬逸仙,承恩繼衍,四女一男。

三秋隆祀,百代記緬,勒石鐫銘,旌表椿萱。

立碑 碑石本來是作為標誌或紀念用的石質物體,最早是宮或廟的門前用以識日影看時分及拴取毛血祭祀牲畜用的豎石。而在上麵刻上文字,在秦代稱為刻石,漢以後才稱碑,作為紀念或標記的,也用以刻文告之類。立石樹碑大行其道是從秦始皇到處刻石紀功始。碑的形製也逐漸有了規範,豎長方形的刻石叫碑,圓首形或在方圓之間的稱為碣,後世將其混用。立於墓前刻有死者生平,表揚其功德的石碑,應該叫墓表,而這種刻在墓表上的文字列為一種文體。宋代歐陽修有《瀧岡阡表》就是這種文體,往往和墓誌同用。放在墓中的叫墓誌,為方形的下底上蓋的石質或磚製的器物,底刻誌銘,蓋刻題記,漢時的墓葬裏就出土有方板和小型墓碑。墓誌的銘文包括兩部分,誌是用散文記載死者的姓氏、籍貫、生平等,銘是用韻文來概括全篇,是對死者的讚揚、悼念和安慰之詞。而鐫刻誌銘立樹於墓前的就是墓表或墓碑了。

黃陵是人文初祖軒轅黃帝的陵寢所在地,立碑樹石之風自古甚濃,雖然過去由於等級區別和官民的禁忌,以及物質的匱乏,老百姓在墓前立碑者就鮮而有之,現時已大行其道了。碑石的用材、雕飾也就逐漸講究起來。碑首、碑額、碑身、碑座、供桌等也都講究一定的形製和圖案裝飾了,也有石雕磚砌的碑樓、墓圍之類。至於碑文的撰擬和書寫,就更要重視,大都是請地方上能文之士代筆,結構精巧,詞藻華麗,用典精當,敘事簡潔。都依主人意願,盡展文采。碑石一般為單麵的,即是正麵磨光漆黑,書詞鐫銘,背麵依石質原樣,平整即可。也有雙麵的,正背皆磨光漆染,正麵僅書刻題額。背麵為碑表全文。立碑樹石以緬念先祖,紀表墓塋位置與歸屬是一個家庭宗族的大事,在民間是很受重視的,當然也就有一些相應的禮儀形式了。

首先是議定立碑事宜。黃陵土地寬廣,人居分散,一般老戶都有自家宗係的祖墳塋園,俗稱“老陵”,分級埋葬著各輩分近的宗祖,講究後輩人給前輩人“扶陵角子”,就是葬在前輩人墳塋的陵前腳下兩側,由後向前排出。這樣一來,有的人想給自己的已故老人立碑,又覺得祖父、曾祖父沒有碑會不會怪罪自己,怪罪父母,於是,為了安撫宗族祖宗,有的就會同時給祖輩也補立碑石。有的連自己的爺爺的生平都不盡了了,或是根本就知之甚少,幹脆就立個列祖列宗碑表。當然也有不避諱這些,隻管各自製立的。

碑文作為一種特定的文體,有其獨特的行文要求,因為碑版規格的限製,要求言簡意賅,又要把事說清楚,還要合律合韻,一般也就是百十來個字。如果是單麵碑,除去中間的正題大字之外,所剩空間也就是碑麵的三分之一的位置,字一般也就是二三公分,再小了不好鐫刻,也不長久。雙麵碑整麵敘事,相應可長一些。碑額的雕龍鐫鳳之外,留出一方平麵,開如小碑,就是篆額或題額了,大都是國號或時序年代的題刻,如“大明”“皇清”“禦製祝文”等等。如今,有寫作“中華”“共和”“紀念”“留芳”的,也是各依所好吧,下邊列幾個見諸於原野的墓表碑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