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堂是很有些講究的。鼓樂鳴響,禮讚唱酬,花堂雅陳,賓朋雲聚。司儀一聲高唱,喜曲悠長,家尊隨引讚者入站主桌兩側,再引新婚夫婦男前女後以紅帳相牽,緩步並排站立於紅氈或蘆席之上,賓朋看客合圍喧鬧。司儀高唱“拜花堂”開儀,鞭炮震響,鼓樂齊奏,一曲終了,炮靜煙消。司儀唱曰“一拜天地”,讚畢樂起,新郎上香、焚表、奠酒,四揖三叩首,新娘隻跪在原地,隨司儀唱禮而作。這些過程都在司儀的禮讚引導下完成。在桌上靠裏正中另設一台,上奉“天地至尊神位”,其下再置“×門列祖列宗神位”。儀程依序而行“二拜列宗”。“三拜高堂”,此時健在的男方家長可坐於桌側椅上受禮。“四拜親鄰”夫婦轉身叩謝眾賓。“夫妻對拜”,這五拜各不相同,但禮數要做到極致,比如作揖,男的右手半握,左手搭包於右手之外,上舉至額,雙臂盡展自上向下劃弧,腰隨臂動,彎腰至於拳齊腳腕,動作徐緩舒展而行。女的則手執絲帕,握手齊腰側,躬身即可。然後,屈膝至地,後坐直身,而後前傾,雙手拄地,低額至地,反複三次,起身再揖,謂之“四揖三叩首”。這些程序過完,則“天地尊親”及友鄰鄉裏都見證了這個結合,在過去有了這場婚禮,婚姻示為合法遵禮。就是所謂的“三媒六證”鐵定了的合法家庭。然後,新郎就以中間綰著一個“同心結”的長紅綢子牽著新娘子,這一條長綢子或紅綾,被稱做“通心錦”或“合歡梁”,意思是新婚夫婦從此心心相通,架起了合歡共度的橋梁。前後緊隨,步入洞房。
隨著新婚夫婦的進入洞房,能玩得著的客人們,尤其是小孩、同學、同事則爭先恐後,蜂擁而入。新郎方才揭開新娘的蓋頭布巾來,得見廬山真麵目。大家在一片歡呼聲中,開始了漫長熱鬧的戲耍,俗稱“鬧洞房”,或“騷房”。在耍房的人都走了之後,新娘要給新郎穿上她自己親手做的新鞋,這雙鞋叫作“靸靸(sà):即拖鞋,也讀tà,即穿鞋時將後跟壓倒,拖著走。帳鞋”。另有一條腰帶,現今一般也就是現買的皮帶了,男的則要給女的見麵錢。在新郎新娘入洞房前,公公要給燒柴煨炕,其中必有一塊棗木根柴墩,謂之早懷得子。婆婆要給兒子媳婦各做一碗拌湯,令弟、妹送來,一定要喝完,謂之“子女湯”。新郎新娘開始就寢,退出洞房的一幹人等,則三三兩兩、偷偷摸摸潛到窗下、門前偷聽、偷衣物甚至用辣椒煙熏房,生出許多惡作劇來。
在這一冗長而繁複的婚禮中,還有些行進中的小禮節,在整個活動中雖不算什麼大事,卻是不能或缺的。比如男方娶親時要準備若幹小紅包,以備給在裝運嫁妝時抬搬東西的小孩子,有些小物件,也得幾個人搭手,便有幾個小孩索要紅包、香煙、糖果等,還不能拂了他們的意思,一旦哭鬧起來,掌握紅包的人臉麵上是很有些掛不住的。同樣的道理,送女的也得準備一些紅包、手帕,屆時,以新娘的名義贈給布置洞房的、拉棗杆的、迎親的、搬東西的,以示謝意。
第二天清晨,送女客的嬸或嫂給新娘、新郎梳頭,並把兩個人的頭發攏在一起梳一梳。新郎若不蓄發,則把新娘的頭發搭在其頭上梳,此即為“結發夫妻”的由來。新郎家要專設一席飯相謝,謂之“梳頭飯”。此宴皆由新郎的姑夫、姐夫向上端送。他們便以各種手段索要紅包和手帕之類。
十八、追節
新媳婦過門後的第一個節日前,比如三月結的婚,就是端午,六七月結的婚,就是中秋。娘家的父母親要攜帶一件或一身衣服去已出嫁的女兒家為已過門的女兒追節。追節不外有三種意思,一是取王維“每逢佳節倍思親”之意,女兒出門後的第一個節日,父母親倍加思念,故趕來看望女兒。二是取節製、節約、節用的意思。父母在節日的時候,趕來看望並囑托女兒居家節儉、節用有度之意,或許還有敦誡女兒要講求禮節,以及待人接物之禮儀。三是在節日之時強調要重節操、重氣節,尤其在過去,崇婦節、佳節婦的時代,娘家最擔心的是在貞節和氣節上出問題,於是鄭重告誡。也許諸意全有隻取其“節”而用之,也可謂難為父母了,可憐天下父母心。婚禮早已成往,居家持節日久,女兒雖已成他人之婦,仍無時無刻牽動著父母的情懷。
十九、交往
一個新的家庭隨著婚俗諸禮的結束而獨立麵對社會,榮辱成敗係於一身。承擔起忠國、奉孝、悌兄、育子、敬業、交友、謀事、聚財、光宗、耀祖的一切責任和義務。以一個新立門獨戶的家,與宗族、親族相聯係而活動於社會之中。苦苦勞作幹事,惶惶待人接物,善德惡行,勤懶富貧,興衰毀譽皆在自身調理。以理行之,以禮處之,往來進退,也要講求一個度,自己的行操規範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謀求物質生活富裕發達的同時更要講求誠信明禮,人生的大部分時段是自己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出來的,我們循著這條軌跡來審視人生交往中的禮。
黃陵人崇尚勤儉持家,不以貧富論成敗。巧取豪奪為世俗所不齒,勤勞厚憨得鄉裏所傳頌。溫、良、恭、儉、讓的傳統美德在這裏得以發揚光大。
日常相處,盡可能以自身的能力而為之,粗茶淡飯,禮讓必恭;助困救難,好義必勇;敬老攜幼,扶弱必至;交朋處友,來往必誠;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品、家聲、村風、鄉情,一個禮讓和睦的氛圍,也同樣在精神上限製和約束著人們的行為舉止。而審視和檢驗個人行為的優劣,平常不怎麼明顯,而一旦“遇事”,這種“事”,並不一定就是壞事,而是每個家庭與日常生活之外的一切事,俗說的“大行小事”,就成為一種無形的標尺。
自身的事莫過於創業,各人的能力有限,總免不了尋求外界的“扶幫”,謀劃籌措,往往非一人力所能及,扶幫的多寡好壞,非在他人,全賴自身的日常行為在親友中獲得的威信高低而寫。有思謀良久,借錢無門的;也有稍有動議,送捐資助的;“寸有所長,尺有所短”,遇事而能檢點自身行操的不是癡人,一意孤行、我行我素的,豈算智者。所以,一般人很重視一件事情的起始慶典,一方麵圖個吉利,紅火一番;另一方麵也是對大家相扶相幫的酬謝。對於開業大典,街坊鄰裏、三朋四友也都要聚餐,行“分子”。當然多寡就更是各取其便了。
修建作為人生的大事,是每個家庭傾囊追求的,這樣的事從動議、擇址、策劃、備料、請工、施建以至竣工都不是自己所能辦到的,都要“央及”他人,當然也要以禮敬人。對待工匠黃陵人還是尊敬有加的,一方麵是出於對百年大計的修建工程質量的保障,另一方麵在黃陵民間流傳著諸多關於工匠搗鬼受到懲戒的故事。所以,在立木、上梁、合龍口結工時,都相應有一些工錢之外的豐厚待遇。比如,合龍口時要給工匠們辦一席酒菜,為每個工人辦一份諸如背心、毛巾、手套、香皂或其他禮品。鄉坊鄰裏也都是一瓶酒或一條煙的禮品,稍重一點的也有提隻雞的。在動土、上梁及竣工時都要以香表敬祀神靈,祈求其佑護。搬家時,一般也是要請客的。俗稱“暖房”或“暖窯”。主家要事先請先生看好日子。然後“下書”通知應到的客人以及鄰裏朋友。屆時主家按照先生交代的時分開始生火,俗稱“動火”。貼上喜慶喬遷的對聯,燃放鞭炮。在過去是應先安放灶君神龕和祖宗牌位。現在一般開門迎客即可。過去一般在家裏待客,現在一般都在食堂飯館包席待客。來賀的客人,提一隻雞、一斤酒為禮,當然也有送現金的,意在為主家的修建費用幫襯幫襯。席後都要到新房巡視一番,評說道賀,以示關心。
黃陵人固守本土,富不涉遠,貧不離鄉,深知離鄉背井的艱辛,所以,厚待外鄉來客,食宿禮周,言語柔和。一般無論生熟客至,必執掃除塵拍掃灰塵,打水洗漱後,請到炕上就座,隨後沏一壺釅茶,提一把暖壺,隨喝隨沏,遞煙敬茶即是常禮。過去,鄉人喜喝陝青磚茶,用鐵壺熬著喝。煙是自產的旱煙或是水煙,現在一般都是香茶和香煙了。黃陵人喜食麵食,飯時,席炕而坐,客人上首,家常時鮮小菜放置方形盤中,中間空出炒換熱菜的空間,隨炒隨上。待客主食,便是雞蛋臊子麵,一般先盛一碗湯的,再盛一碗幹撈麵,隨後自便,在上飯的同時,必有一盤饃端上,供客自選。在菜碟之上通常都要放一碟切碎的青辣子或是調和的辣子麵,是為吃饃用的。菜肴都是滿碟子滿碗,且要把菜堆放成寶塔形,頂部尖尖。客人們夾菜一般不動頂尖,而從周邊取食。招待客人的飯菜,講究不上“四碟”和“七碟八碗”,認為是對客人的不敬,因為鄉俗給行業歧視的“宄子”吃這樣的標準。平常一般是三五個菜,吃饃總是要掰開,吃其一塊,另一塊放於盤中,吃完再取,不可抓起一個饃就吃,以為不雅。出門坐席,要自帶手帕,聽從襄□安排後,要禮讓他人入席,席間要等上席的人拿筷子方才能拿,且筷子隨吃隨放,不可一直拿在手中,夾菜端茶端酒,都要環顧左右而禮讓,不得隻顧自己享用。有長者或小孩在側,還要給夾菜送到臨近的碟中或口碟之中,夾菜夾饃給別人時須將自用的筷子倒轉。入席離席都要等上席人坐定或起身後再動。若自己坐上席,要等全席客人都食用完畢,再答知眾人離席。出門、進門也都要禮讓他人先行,且要搶先撩起門簾,待客人通過。見麵的稱謂一般視年齡親疏,“叔家”“老哥”“老弟”“嫂子”“妹子”等,不可白搭話,別人以為不敬。
到別人家裏,一般不貿然直入,龍門若是關著的,可輕撞門環,靜待回音。若是開著的也不要徑直進去,而要“搭聲”,先問清情況,決定進退。靜待回音了。若是鄰裏之間互相借用東西,必是“好借好還,再借不難”。用具之類,須擦拭幹淨,保持完好,若是糧米吃食必須欠借豐還。鄰裏之間的相互幫忙,要主動殷勤,若確因故不便出勤,須講明原委,承諾後補。田頭小憩,村裏紮堆,一般不家長裏短地涉及別人的隱私。所謂“靜坐沉思自己過,閑談莫論他人非”,一些微小的生活細節不是耿直所能遮蔽的。黃陵人的淳樸民風在日常交往中得以弘揚和承襲。
第三節 敬老尊賢
二十、祝壽禮
祝壽禮一般是在六十歲以後才開始過的,也就是滿一個花甲,算是人生基本圓滿了。過去有“人活七十古來稀”之說,能活到七十歲已經很不容易了。六十歲以後,就又是一個甲子,算重生了。當然值得慶賀。也有五十歲就過壽的,對於過去,“五十而知天命”,也已年過半百,加之生活、醫療條件的限製,過個壽也無可厚非,七十八十過壽就更見稀罕和重要了。所以祝壽作為人生的大禮是備受重視的。
祝壽禮的日期一般都在壽誕之日,也有在當年大年初一過的,大約是為圖方便。壽期一般有“作九”,也就是在壽星五十九歲時過六十大壽,在六十九歲時過七十大壽,大約是取“九”“久”諧音,希望長者活得更長久一些,也有“過一”的就是逢六十一歲、七十一歲時過。本地一般都是“作十”,也就是滿十之年在誕生日慶賀。另外,對於有高堂父母健在的,自己再大,也不能過壽,可給父母過壽,自己則在父母都不在了,才能過壽。其禮儀也是相當隆重的。
過壽作為一種禮儀,一般是兒女為自己的父母親盡侍孝道,揚名聲,顯父母的,當然要視自己的社會地位和經濟能力而定。祝壽禮的規模、型製、請客的多寡等也懸殊較大。有的不願張揚,邀約三親六朋,在家小聚而已;有的則動樂請賓,廣邀親朋、設棚起灶、鄰裏遍請、唱堂會、演大戲,不惜耗資勞神,其實,也無不可。
過賀壽典禮的事同樣首先要請襄□,也就是召集同族長者及村裏的襄□頭等商議壽禮的準備過程、規模等。一應事宜商定後,依據過事的具體情況,製備請柬,寫明於××年×月×日×時在什麼地方辦什麼事,指派專人持帖攜禮去各親戚、朋友處下書,尤其是重要的親戚一定要帶禮物的。請柬可以壽星本人具名謹邀,也可以壽星子、孫具名敬請,隻是稱謂行文簽款不同,以壽星的名義則為:
×××兄台鈞鑒:
×年×月×日,愚弟忝壽七序,敢乞鈞駕光臨寒舍共進桃觴,不勝榮幸之至
×××謹邀
×年×月×日
而其兒子的請柬則為
×××先生台鑒
茲定於×年×月×日(古曆×月×日)星期×,×時,在原籍村舍下,為家尊七十大壽誕誌慶。謹治桃觴,恭候屈尊。敬請
光臨
×××頓首
×年×月×日
請柬一般沿用古製,為豎寫,下書的人應討個回話,能來與否,以備陪壽賓座次和席口安排。一般情況下,嘉賓親戚會在壽誕吉期前一天下午前趕到。
屆時,已經通知到的襄□和請來的禮賓先生,將召集所有已到賓朋到棚下用餐,也是一湯一席,這頓湯就叫“齊客湯”,一般也是□□,或湯麵叫長壽麵之類。飯後在專設的壽棚內祭拜列祖列宗和由壽翁子女們從祖塋請回的“三代祖宗”牌位,壽棚的布置與陳設是比較講究的,棚底布有深紅色、墨綠色底幕,正中高掛壽星圖或三星高照圖,也可單掛一個“壽”字,或五福捧壽圖案等。兩側可粘貼合和二仙或恭喜童子圖案,外側垂吊壽聯,壽聯可依情自擬。稍下方供放壽樓,壽樓內安放列祖列宗神位,上寫“供奉××邑××村×門列祖列宗之神位,×門後裔敬祀”字,也可供奉宗族祖影。壽樓外則可供其家族三代祖宗牌位,即顯高祖諱××府君,顯祖諱×××府君,顯考諱×××府君之神位,因為自己年齡再大,在先人麵前仍是小輩,不敢妄自尊大。所以,先敬先人,才敢給自己過壽。供桌為八仙桌帶黃色桌裙,裙飾五福捧壽圖案。棚側可掛八仙慶壽圖畫或二十四孝圖畫,棚頂可陳掛四五道壽貼吊簾若幹,五色紙書以慶壽吉語即可。棚口上懸壽額布幔,可寫上“龜齡鶴壽”“鬆鶴延年”等吉語,也可寫“××父××翁×十壽誕慶典”兩側紅布對聯至地,也有的在棚口或大門口搭建鬆柏枝彩門的,張燈結彩,喜氣濃鬱。在搭建布置好的壽堂上設有供桌、香爐、燭台等一應祭器,屆時,先生和襄□將招呼眾人準備“祭祖”“暖壽”。
當晚,樂人隨先生的唱禮,奏響大祭祖的旋律。壽翁攜妻率子、親族戚眾齊聚於供案前燃燭焚香、化表,尊爵行三拜九叩大禮,先安了自己宗族的祖神和家族的先祖,向人們展示宗族的綿續和族權的威儀及崇祖尊老的傳統,也使壽翁謙和明禮的家風得以彰顯。在兩側設有幾個連靠的條桌,後設座椅,主家請到的宗內旁係長者、外家、老外家、幹親等底親中長者列上首順序就坐觀禮,老同事、老戰友、老同學、老朋友之類的朋親則在下首一列就坐觀禮。一般安放神位坐北麵南,則東一列為上,西一列為下;若因壽棚搭建方向不明,則麵對主神位,禮拜者右手為上,這個常識在貼對聯敬酒遞茶等尋常生活中也要注意,免得招來笑話。敬獻陳供的獻品,皆在禮賓先生的喝禮及樂曲聲中隨引拜者亦步亦趨地進行。如果是四個禮賓,則有一個主喝禮者,稱為“統生”,站於供桌側上首位。另一個應和的喝禮者,也叫“酬禮”,站於桌側下首位,後邊的叫監禮,由他們展開了整個拜禮的程序。另外兩個為引拜,皆走於施禮者前,把施禮者從備禮的地方取什麼、怎麼實施都教給他們,然後轉圓了場子,站定於拜氈兩側,遞香燭、樽爵,協助施禮者,完成應施諸禮後,領下。先生們是禮儀的維護者、施行者,所以,他們一般是很講究禮儀程序的,像這樣的大祭拜,就更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他們一律禮帽袍子,腰紮紅綢,肩披紅綬,正襟肅麵,舉手投足,一招一式都做得很到位。他們是宣禮的,像這樣的大事,在開始之前,他們四個也要給神主和所敬的長輩們行禮,然後,才可執禮,這顯示了先生們的儒雅風度和謙和品行。這種祭拜供案上所陳獻的應該是俎豆,《史記·孔子世家》雲:“常陳俎豆,設禮容。”俎和豆其實就是盛放祭祀物品的容器,俎是用來盛放牲獻的。黃陵人在祭祀時常要盛裝一盤所宰殺豬、羊的毛血,這大約就是俎的沿襲了。獻飯是一般葷、素皆有,有的還以麵製作十二生肖麵塑麵花供獻,甚至殺豬、宰羊,所宰殺的豬和羊是要整體呈獻的,屆時把豬、羊伏綁於條桌上,用花油蒙住頭麵,頭朝前,陳獻於供案兩側下方。為的是要讓祖宗及賓客見證所獻之牲是自己宰殺的,不是買來應付的肉菜。當然陳獻過後還是入廚上席分享的。這樣的祭拜結束之後,安頓了先祖,就開始為壽星“暖壽”了。
所謂“暖壽”,是第二天正壽的準備與預演,意在檢查籌備工作的進展,調理賓朋、壽翁的心態,融洽賓主感情,清點來賓人數等,盡可能把祝壽活動做到盡善盡美,讓壽翁愉悅。其儀禮仍在“壽棚”內供桌前再設一席,兩側各置一椅,在禮樂引領下,甥男子侄及孫眾至寢室門外跪、請壽翁夫婦入座後,再請陪壽賓也就是男壽星的舅家人、女壽星的娘家人和德高望重的鄉紳名士及壽星的知己相好等,在兩旁席落座。由長子率眾子孫、媳、女、婿、甥等一齊跪叩或一一跪叩,然後其他人長跪不起,由長子在禮賓先生的唱讚引導下行盥洗、淨桌,遞次進獻玉箸銀匙、糕點、時鮮、煙茶等,每次進呈一種後皆作揖叩頭勸食,待敬獻完成“暖壽”禮畢。所獻諸物一般不撤,要安排人照看壽棚續添香燭以求香火不斷。
第二天,也就是壽翁的正誕日,才是祝壽禮的正事。其布陳禮數和“暖壽”大致一樣,隻是拜壽應該從陪壽賓開始,這些陪壽賓中同輩分的人都可參拜,且要一一祝拜後,仍入陪壽賓席監禮。過去祝拜全由男丁參與,現在就沒有諸多的禁忌,都是一家一戶全體參與。有的還組織孫輩給老人們表演節目,像這樣的活動,本就應該是盡可能地給老人們提供最優厚的物質待遇和最和諧的精神愉悅。在二十四孝的傳說中,就有老萊子娛親的典故。其實精神的充實與豁達才是老年人長壽的秘訣。這種祝壽活動的真正意義,不在這一天中豐盛的食物,而恰恰正是這種集鄰聚友、皆大歡喜的氣氛,使老人們慰藉了對多年未曾走動的遠親的思念,填補了因大家都忙碌奔波而不曾會晤的缺憾,彌合了子女們都各務所事的隔膜,平抑了過去歲月裏有所失欠的愧疚。
大拜壽後,就是壽誕正筵了,這一宴席自然是豐盛有加了。席第座次也都按首席壽星及主陪壽賓上坐之外,其他也按常禮尊卑依序遞次排坐。
晚間,有的則在壽棚的對麵另起一台,有幔幕圍擋成一簡易舞台,是用來唱戲慶壽的,一般都是樂人隊伍一並承攬了的事情,屆時另從外處臨時聘請幾個“唱家子”,經常演出的是幾折子祝壽用的折子戲。一般也是文武樂器齊全,角色行頭化妝都有。演出時壽星和陪壽賓就在壽棚內專座上觀看。演什麼戲是主人家圈定的劇目,當然也給陪壽賓等貴賓預留了幾個時段,屆時由這些貴賓們自點,主家掏錢。其他賓客朋友也是可以點戲的,隻是要自己掏錢了,當然也會有一些謙讓。總之,當晚的戲演得很晚了,台下總會有一些“頂倒台”,就是鐵杆戲迷,睡眼矇矓地堅持看到底,隻要有人點,戲就繼續唱下去。當晚,隨著鑼鼓家什的消停,祝壽禮也就圓滿結束了。第二天,客人們走的時候,也會得到主家的一些回禮,無非又是煮好的一方豬肉,炸製的一些油果,讓在家的沒有來的親友們也沾一些壽星的澤惠。在打發了來客以後,主客再一次召集先生和襄□們,專設一宴進行答謝與總結,在支付先生們一定的資費之後,襄□們也會得到些許的酬勞,不過就如回禮一般,外加一塊香皂、一條毛巾、幾盒香煙而已。但是大家都很滿足,因為襄□們都是自己村裏的,熱心此事。於是,一場壽禮就在皆大歡喜中落幕了。
第四節 辭歸遺範
二十一、喪葬禮
人生在世,無論是窮困潦倒,還是榮華富貴,是庸庸碌碌,還是聲名顯赫,總歸是要走向人生終點的。榮辱毀譽,蓋棺定論,但是對於身後之事,盡量都表現出了極大的寬容,像陸遊的示兒詩所描繪的那樣“死去方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就多出了許多牽掛,也就生發出了無限的希冀。所以是很看重死亡的。過去人們尤其認為死亡是走向另一個世界的開始,那麼早早地為此行做著鋪墊和打算。也有的人認為今世活得很失敗,而謀求來世的成功。已經有了很大成就的人們又試圖永遠擁有這份來之不易的成果。然而,無論如何,自然規律是不可抗拒的,像秦始皇、漢武帝那樣,傾全國之力謀求的長生,終究被一堆黃土所終結。也正因為人們對於死神的無奈,才把一切希望都寄托給了隆重的喪葬禮儀,盡可能給死者一些追緬,給生者一些安慰。
黃陵也同其他地方一樣,當一個個兒女成人,安家立業,自己了無牽掛的時候,就著手為自己安排走入另一個世界的歸程,提早關心起身後的行程了。黃陵地區地廣人稀,荒山荒坡比比皆是,土葬依然是喪葬的主要形式,為人們所尊崇,命歿於外地的也有無奈而火葬的,但有的在奉回骨灰盒後,依然要盛棺土葬的。所以,土葬所必需的一些準備,在逝者生前就早早地安排進行了。“棺木”就是這種行裝的頭等大事。
合木 所謂“合木”就是為老人們準備棺材了。在人們潛意識裏,棺材的製備被提上家庭的議事日程是很有些忌諱和難言之隱的。兒女們若提及此事,怕老人們多心,認為是盼自己早死,討厭自己。老人若提及此事,又怕兒女們受累,給他們添了麻煩,怕兒女們有什麼想法。在遲遲的拖延中,尋求便捷的契機。從吉祥、吉利上尋找一些說法,比如,準備過壽了,可以提及製作壽衣、壽材,以備老親故友巡視檢察,說這樣做可以添壽。所以棺材被叫做“壽木”或“壽材”;又比如有逢閏年閏月製備棺木、壽衣等可以添壽;或者父、母稍有不適,製備壽材可以禳鎮、衝喜,即可以消病除災等等。黃陵地處林區,壽木的用料還是很講究的。因為長久以來,有的老戶人家都有自己的祖塋,在那裏每年都栽種一些樹木,這些樹木成材之後大多用來製作棺材了。這裏的風俗,棺木最好的是柏木,楸木、桐木次之,杜梨木則更次,其他木料是不能用來做壽材的。尤其是柳木是絕對不能用來做棺木的。講究木料的材質,還需講究木料的寬幅,即做成一副棺材用了幾塊板材,以四頁瓦為最好,就是每個麵都是一塊整板,當然這樣的材料是很難得的。其次有八仙子、十根頭、十二元、十六綹,也有二十綹的。再就是板材的厚度,好的為三寸厚,其次是真二五和假二五的了,所謂真二五,就是通體足夠二點五寸厚。假二五,有的大頭二五稍欠,小頭就差得遠了。大戶人家,在棺之外,也有做槨的,“槨”就相應的薄一些了。另外也有所謂“重底重蓋”,也就是在棺材的底和上蓋,另外製作了一個夾層底和拱形蓋。無論是什麼樣材底的料子,大小擋頭都必須是柏木的,據說穿山甲之類的地下蟲子是食人的,有了柏木的氣味,就可阻擋蟲子的禍害了。製作壽木是給老人蓋房子,一般都是老人健在的時候做的,所以,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屆時將察訪名師,攜禮上門去請木匠。最高的手藝人,是要帶“刀子活”的,就是要在棺材上雕刻圖案。這就有意境、構圖、刀功和油漆等工藝的差異了。一般的料子,也就是隻刻大、小檔了,大檔為壽星圖、三星圖或二十四孝中的某一個故事意境圖案等。小檔一般是供桌供品、壽桃、蓮生貴子等。有的還刻有亭台樓閣、雕梁畫棟、軟門軟窗(也就是門、窗都可以開啟,閉合)。所以雕工都是很講究的,有浮雕、深浮雕,也有鏤空透雕的,又在背麵裱糊一些顏色的布料及絲織物,加以裝飾。有更精巧的整幅棺木通體安排雕刻,也是八仙人物、二十四孝及其他傳說故事圖案等。還講究合縫的兩頁板材中間使用“穿縫子”,即兩塊板的合邊分別使用燕尾□,而互相整縫勾連,嚴絲合縫且在蓋與人箱的結合中開挖暗槽,以龍頭鎖扣相咬合,四角咬合蓋體合一,再灌以膠汁,使棺木更加嚴實。
對於一些暴病和突發的殞命,則隻有購買現成的棺木或臨時製作了,那就沒有太多的苛求了。要好一點的也有,必須掏大價錢了。
擇地 老人健在的時候還可做的就是選擇墓地了。過去一般人家都有老陵,也就是祖塋,按輩分順勢為穴也就是了,一般是葬在上一輩的腳下,墳塋稍相參,謂之給老人“扶陵腳”。但祖陵總是會滿員的,於是要另辟新址,有的因諸多的原因未在老陵安寢,便在健在的時候請來風水先生選擇墳地,這種墳叫做生墳。風水先生們要了解老人的意願,然後和老人一起到現場勘察,依據元、關、竅之大理隨勢定穴。“元”為龍,即是坐山、靠山。講究靠山深遠、厚重、背靠踏實穩當。“關”是麵山,麵山也很講究,一般以橫梁前阻,梁腰高起,彎向這邊,或前有案山,或麵對塌形,藏風聚氣。“竅”為水,水不能直衝陵盤,以繞前而過者為佳,若其他方麵都好而失竅,則兆多出迂腐之流。大致就是選前低後高有來路水,墳前稱明堂,明堂要寬大容物。總之墳地多選背風向陽、左右合圍後靠堅實、前瞻開闊之地。大的方向位置選好之後,取穴要用羅盤校正山向,栽釘木樁定向定址後,請工匠施工修建。黃陵地處黃土高原,土質黏合,人尚可斬壁掘窯而居,挖葬穴就更便捷了。一般靠山下掘丈餘後,依選擇方向開挖窯洞,寬擇三、六、九數,縱深九尺,高可容人弓身進出。過去的大戶人家和近年來都是用青磚箍墓,形製依然,大小各依情勢而定,並無定數。墓地的施工不是隨意就能開工的。還要由先生合個好日子,然後,由其長子攜香燭紙帛,先祭土神、燒香、吊表,表是敬神用的,要拿在手中焚盡,然後拋向空中,也要奠酒於陵盤四周。若是老陵、祖塋,還需向前輩們燒些紙和錢,這種錢就是冥幣,也叫鬼錢。現時,市場上有印製精美的“冥國銀行”的冥幣,過去人們是用燒紙打印的紙錢敬燒的。紙有“火紙”,也就是以草為原料製作的馬糞紙之類的紙,是用來直接燒給死者的。還有一種以麻棉纖維為原料的,質柔軟、稍白淨,是叫“燒紙”,就是用來製作冥幣的。把這樣的紙張裁成稍小一些的方塊,用銅元、銀元之類的硬幣在上麵用木棒打印在紙麵上,這種冥幣是敬鬼所用,要放在地上燒,然後,告知修塋動土之事,以期得到允許和接納。即使是公墳,也需向左鄰右舍焚化一些供獻,取得諒解、緩和關係,也是謙敬之舉。諸禮行到後,稍事休息,即可動土開挖,謂之“破土”。此後,若工匠未到,等幾天也是可以的。施工將竣時,也是要“合龍口”的,尤其箍的墓,在放置最後一塊磚時,主家要掛紅,用五色線拴三根筷子,掛於窯麵正中頂部磚縫上。同時用盤子盛些瓜子、花生、水果糖之類;讓大家吃著說著,以示慶賀。窯內的楦土不能出,留到將來用時再出土。然後回家小宴,以謝工匠。生墳相應從容些,死墳就沒有這麼多的繁禮了,但“破土”之禮仍須有之,另外就是甥男子侄等不停地給工匠們送吃喝,送去的吃喝是不向回拿的,大約也是催促和尊敬之意了。
老衣 人死穿的衣服俗稱“老衣”。這些衣物的準備是以上衣的件數而論的,最少三件,有七件、九件,最多的穿十一件,有襯衣、衫子、襖、褂子、袍子等,鋪、蓋也要裝些少量的棉花。另外如頭枕、腳枕、冠、履等也都一一備齊。黃陵人講究死者的衣物用布、用綢,不用緞、毛料之類,嫌緞子的諧音與“斷子”同,是很有忌諱的,毛料之類,嫌是動物身上的東西,怕有妨來世蛻變,又有怕招惹“毛鬼神”之說。這些禁忌還是普遍被人們所接受的。另外死者隨身的物品在購置衣物時都一並購得備用。在過壽或有老親來訪時是要拿出來展示的。一方麵當然是虛心地請教和接受監督,看準備得如何,夠不夠,好不好,缺了什麼等等,也不排除有顯擺、炫耀的意思。當然一切遵從老人的意思,盡可能博得老人們的歡心,也希望能給老人帶來好運,以期延年益壽。
但無論怎樣的孝順,老人總歸是要走的,在老人們百年之後。才把喪葬習俗推向極致。
停屍 臨終的老人一般壽終正寢的,都有人在側侍候。眼看著快咽氣時,則全家人緊急準備後事,準備停放屍身的地方,安放床板,鋪上幹草,即是穀秸稈,騰出地方,準備供桌、拜氈或蘆席等。而在側侍候的人則不停地陪老人說著話,並開始給淨麵淨身、理發、洗腳、穿好壽衣,這樣做既衛生,又禮貌,而且在人將亡之際,肢體軟活,待收屍以後,就不好操持了。確定咽氣之後,全家舉喪,哀聲大放,一方麵是失去親人的悲哀,另一方麵也就等於通知了鄰裏鄉坊,這家的老人過世了,快趕來幫忙。本戶家的長者即為主事,安排喪葬事宜。
首先,在老人過世的炕下,開始燒“下炕紙”,舉家痛哀,跪伏於炕下,焚燒火紙。趕來幫忙的人則隨即將歿了的人抬至靈堂,安放在的床上。這叫“停人”或“停屍”,人要停在靠裏的地方,頭枕上首位,仰臥,並將被子蓋上,把準備好的“口含錢”銜入口中,腳上綁上“絆足繩”。這時還要檢查死者口眼狀況,如有口張眼睜者,應立即采取措施,也就是在其臉上揉搓,趁餘熱未盡促其閉合。如果已經收屍,則可用熱毛巾熱敷,揉搓並拌著勸說“你就放心地走吧,兒女們都大了,伢娃也都好,都懂事,你也不要為他們擔心了”等等的話,使其安如熟睡之狀。然後支供桌於床側,桌子要高一些,能擋住屍身。擺放香爐、燭台、準備香紙、酒具、遺像,九碗飯,桌裙圍幔,然後要派人去請陰陽先生擇日,協理喪葬事宜。
在移屍至靈堂時,要用床單、被子之類,在空中遮擋,俗稱死屍不能見天。安頓停當後,戶家長者即請來襄□(也稱鄉奉),分別指派人購置物用、報喪下書,陵地準備動土挖墓廳子、布置靈堂、搭建帳棚、壘鍋起灶,等等。喪葬正式拉開帷幕。
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哀子哀孫直係親屬屆時不能隨便走動。就在靈堂守孝,一應事宜皆由襄□頭指派他人去辦理,報喪也隻能別人去。到別人家也不進大門,隻在外麵說知即可。去人家借東西,若是自己人去了,人家不但不給,還會遭到唾罵的。在靈堂停屍床上拴一隻公雞,謂之“看喪雞”,在供桌前置一瓦盆,謂之“紙金盆”或“紙糊盆”“紙灰盆”用於盛裝燒紙餘燼,孝子們開始身穿白袍或斬衣(孝服),腰係麻繩,頭戴八尺白孝帽,腳靸白鞋,若無白鞋應在其他鞋上用白紙黏糊,鞋要後跟蹋倒,趿拉著,叫“倒靸鞋”,低頭垂目,寡言絕笑,以示重孝在身。值守靈堂時,不得須臾離人,以防貓、狗近靈身而驚屍。
黃陵人不說人死了。因為說死好像對人不夠尊敬,通常說老人是說“老了”,說其他的是說“歿了”。而關於人死的稱謂自古以來,就有著等級的區別和稱謂的尊卑,天子曰“崩”“晏駕”;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人曰“不祿”;庶人曰“死”;童子死曰“殤”;其十六歲至十九歲謂之“長殤”,十二歲至十五歲曰“中殤”,八至十二歲曰“下殤”;七歲以下則叫做“無服之殤”;哭而不服。童子之死也叫做“夭”或“夭折”。老人們若歿在自己家裏,謂之“壽終正寢”,女的也叫“壽終內寢”,這樣的喪葬則為正常。若歿在外邊,一般就不能回到家裏,村裏人也不會讓進村的,就要在村外搭棚停靈,後進行喪葬安排。尤其對於暴亡和少亡的,一般也不許入老陵,需另辟墳地安葬。另外,對於死了父親的兒子,謂之“孤子”,有若群雁失領頭,故謂之“孤”;死了母親的兒子稱“哀子”,因失愛而哀;失去父親的孤子自言“失怙”,失去母親的為失“恃”,父母俱喪其子叫“孤哀子”或“失怙恃”。《詩·小雅·蓼莪》:“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後來就用“怙恃”為父母的代稱。在喪禮中,一般稱死者的直係子孫為“孝子孝孫”,其實《禮記·雜記》有“祭稱孝子孝孫,喪稱哀子哀孫”,所以“孤子”“哀子”的稱謂還是比較準確的。
服喪 哀子哀孫在老人過世後,先要在外家的主持下行“成服禮”。就是將用硬紙製的帽圈在上邊十字交叉為帽頂,然後在頂部及四角各綴一個小棉花球,由外家執冠在靈前給哀子戴上。然後“披麻衣”“蹬白誌”,穿著“斬衣”,即用整幅的白布,對折在中間開口,從哀子的頭部套下,前後搭披,並在前後心綴補寫有“哀哀吾父,哀哀吾母劬勞之恩”。開始守孝,就是從穿著“孝服”,也叫“孝衣”“孝衫”開始。現在的“孝服”沒有太大的區別,隻看“孝帽”的長短與綴紅與否,長至拖地的就是“重服”;半長的是婿、侄;僅戴“孝帽”的則可能更遠了一些;綴紅於帽角的就是孫輩了。我們常說“服”“五服”“五服之內”或“出了五服”,其中的服也就是按照喪禮規定穿戴一定形製的喪服以哀悼死者,所以“服”也就是“喪服”,所謂“五服”就是按與死者的親疏遠近關係分出的五個等級,分別是斬衰衰(cuī):通縗,古時喪服,用粗麻布製成,披於胸前。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種名稱,統稱“五服”。其中的斬衰就是死者的兒子和未出嫁的女子,或者直係的承重孫為祖父,或者妻子為丈夫所穿的喪服,是用最粗的麻布直接撕開披在身上,不緝邊,使斷處外露,以表示未加修飾,撕開不縫就是斬,穿這種服裝的與死者的關係最近,服期也最長,為三年。下來的齊衰,也就是喪服依然用粗麻布做成,但布邊已緝縫所以稱做“齊”,穿這種喪服的,依據親疏遠近,服期不同,孫為祖父母,夫為妻守服,齊衰期一年。曾孫為曾祖父母守服齊衰期五個月。玄孫為高祖父母守服,齊衰期為三個月。大功、小功、緦麻也都是在穿著的喪服上逐漸細化,服期由長到短而分出的喪服等級的名稱。人們就用這些服飾的差異界定親疏遠近,這五種等級就是“五服”。我們通常所說的五服,從輩分上看從自己起,宗族最遠追溯到高祖,親族僅到外祖父母及母舅、母姨。在過去,這些等級喪服其所以有服期,是必須要穿夠規定的時間的,這也就是通常說的“守服”。在喪葬禮的過程中,禮賓先生所唱讚的“齊功緦麻”就包括了所有服喪的人。
過世老人的靈堂內,香燭不滅,哀聲淒慘,襄□們忙裏忙外,一切齊備,就等著所請的陰陽先生來寫牌位、訂葬期。根據主家的情況,有的人要以古禮隆重治喪,則又要請禮賓先生,請樂手隊伍等等,便都開始張羅了。報喪、發訃告也都得等先生來定了葬期以後,才便通知親戚。所以陰陽先生的到來是當緊要辦的事。
陰陽 陰陽先生是民間看地擇日、趨吉避凶的依賴,所以是很受人們尊重的,要專設一個書案,以備其查找書牘、草擬聯、詞、誌稿等。先生到來,哀子們要給先生稽顙致謝;先生開始根據曆書查看,死的日子有沒有問題,犯不犯重喪,要采取一些禳治的辦法。擇日是依據《四庫全書》《玉匣書》《安葬周堂圖》《金符經》等書籍,查找適合埋葬的日子,要回避凶神惡煞,又要與長子的生辰時日不犯衝,等等,要考慮諸多因素。然後還要看時辰,一般按埋葬歌,六十歲以上者取卯、酉時,六十歲以下、三十五歲以上可在辰、巳時,凶死可在子、午時,兒童則在日壓山時。時辰既定,襄□就要派人報喪並書發訃告了。先生寫牌位,按古禮牌位是喪事所設的木主,即靈牌或靈位,是在木板上寫明亡人的朝代、性別、姓名、尊稱等內容,但總的來說,其字數是有限製的,有的按生、病、死、苦排序,有的按生、老、病、死排序,還有的按生、老、病、死、苦排序,也有的按生、旺、死、絕表排序。總之是要把彰顯的人表白清楚,且要使最後一個字落在“生”“旺”等字上為好。一般的寫法是,右側隻寫“新逝”二字,說明是在辦喪事,死者為誰,因為過去還有一種“□”祭,就是把新死者附祭於先祖,用來區別新逝與故祖的。然後中間自上至下為“共和顯考諱××(名字)×(姓)府君之靈位”,其中“共和”就是國號,“顯”是“尊貴”“顯揚”的意思,而後成為對先人的美稱。元代以前謂“皇”,即“皇祖”“皇考”“皇妣”,至元大德朝始詔改“皇”為“顯”,認為庶士不得稱“皇”,而實際這裏的“皇”是取意大、美的意思,不是君王的意思了。“考”是已故父親的專稱,母親的故去則稱做“妣”。“諱”就是隱瞞、避忌。《春秋》就有“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也就是後麵就是父、母、長輩的名字了。子女後人是不能直呼長輩名諱的,但又要寫明死者為誰,就用一個字“諱”來回避,謂之避諱,回避尊者的名諱了。諱字後是名,名字的後麵是姓,把名放在姓前以示尊敬;因為同姓者眾矣,比如說王府君,凡是姓王的家長都是王府君,那麼這個王府君是誰呢,就是上麵名所表述的這個王府君了。名是專指而王府君則是泛稱了。所以能確定死者身份的是名而不是姓,是這個特定的人。所謂×府君就是這個家的尊長了。而女性,則稱孺人,過去一般重男輕女,男尊女卑,是“諱男不諱女”的,女的就沒有名諱,僅寫明張王氏、李趙氏就行了。但這樣與禮也是有悖的,自己的母親總歸還是長者尊輩,怎可草率至此呢,還是應該道明身份的,同樣可以寫“共和,顯妣諱××(名)××(姓)孺人之靈位”,或“顯妣諱××(名)×(公家姓)門×(娘家姓)氏之靈位”。其中的諱字是寫在中軸偏右的位置,脫離正常的行文而如批注般寫在行文之外的。其實是強調了下邊就是名諱了。自己念的時候是要避忌不念的。有的地方,在寫牌位時將後邊的“之靈位”寫作“之靈柩”是有些不妥的,所謂“柩”是指盛殮了人的棺材。
但是一般在喪禮中,死者是屍身在床行奠禮的,及至入殮,就是要行葬的。這時很快就將已入殮的棺木抬上靈車或靈轎,所用的就是“明旌”“銘旌”,旌是旗的一種形式,含表彰的意思,是喪禮中柩前書寫死者姓名的旗幡,用紅布或綢製成長與棺蓋相等的長條形的旗子。上麵用黃或墨書寫。在右上中為“旌表”二字,中間仍寫“顯考(妣)諱×××府君(孺人)之靈柩”,這樣就合乎規範了。其實在黃陵靠近富縣、洛川的一些地區使用“明旌”引導靈車比較普遍,“有了明旌不用幡”的習俗,這些地方葬禮相應古典,比如“出紙牌”,設“明旌”樓、搭祭等俗又有所不同。牌位上寫“柩”大約是先生嫌麻煩,在靈車上路時又要變換牌位而作的權宜之舉。在靈堂內還有一個牌位是敬神用的,它一般被安放在供桌之下的炕桌上,被供桌的桌裙所覆蓋而不被人們所見。這尊神是用來監察喪禮禮儀的,是一尊神位,寫作“監齋使者之神位”,仍是要行供奉的,一般是兩碗祭飯,再放置一盞長明燈,以便其審察葬儀的全過程。這個祭飯和桌上給亡人的祭飯一樣,是每餐吃飯都要給獻飯的,獻飯不拿筷子,都是以香代筷的。這些一般都是長女的差使,每獻必哭,且要“大大”“媽媽”地大聲叫哭,越是號啕淒慘,越是情真意切,否則是要招人笑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