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黃陵地處旱塬,且氣候寒冷,□禊之俗,尤其是冷浴怕是無人敢行的,但仍然保留著去宿垢除□的習俗。屆時三三兩兩的村婦結伴前往河溪、澇池清洗衣物,乞求健康平安。這時已屆暮春,然黃陵地方春草初長,踏青遊春也就正當其時,鑒於農事已經忙碌了,像王羲之等文人們那樣的雅事,老百姓們是沒有那種閑情逸趣的。
另外,農村的家庭主婦們再一次把她們淳樸善良的慈愛發揮得淋漓盡致,在穀雨時用針錐點上油撚子,把畫在紙上或幹脆就畫在地上的蠍子,紮釘在當院裏,以期祛除危害家人健康的害蟲。俗諺有“穀雨三月中,蠍子臨門庭,手拿雙頭劍,斬斷蠍子精。”
第二節 夏季節俗
黃陵地處北方,立夏似乎來得早了一些,有“四月八,凍了黑豆芽”的農諺,但是畢竟氣候進入了夏季,人容易出現消瘦乏力、神倦氣虛、食欲不振、睡眠不佳等症狀。所以一些“宜夏”的飲食和生活習慣便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了。夏季的農事也是比較忙碌的,加上暑熱難當,習俗從簡也適應這個季節的特點,因此節俗也就少了許多。
四月八
俗諺有“四月八,娘娘廟裏把香插”,這一天是新婚女子和婚久未孕的媳婦,尤其是急於抱孫子的老婆婆們乞子的節日。我國的傳統宗法觀念重男輕女,沒有男孩子成為已婚婦女的沉重心理壓力和精神負擔,所以,這一天不管路途再遠、農活再忙、天氣再惡劣,都阻止不了她們求子的腳步。其實,舊時地方上的“娘娘廟”還是很多的,有的善男信女也不知敬的何神,隻要是“娘娘廟”,必要朝拜的。“娘娘”是俗稱的主管婚姻生育的神,即“送子娘娘”,其實遍查典籍,不知為何許人也。無論怎樣,盡管是迷信,但善男信女們仍是趨之若鶩的。其風俗是小兩口或欲求子的婦女,攜帶祭祀之物,早早地去“娘娘廟”,虔誠跪叩,並念念祈禱,還要許下宏願,即言:“××神靈,保佑我能生下男嬰,如果靈驗,我願如何如何”。如果真能有喜,並產下男嬰,當事人就要按當初的承諾,畢恭畢敬地到娘娘廟中還願的。在乞子過程中,求神者乞子心切,仍不免有些小動作的,這就是將泥塑娘娘所抱的小孩的男嬰生殖器偷來吃掉,於是乎,各廟當天數十次地捏製安裝,仍不免被偷食殆盡。另外,過了四月八農事漸緊,過去農村的戲劇藝人也都是亦藝亦農的,在唱過縣城娘娘廟裏的戲台大戲以後就開始封箱放假,各自料理自家的農耕夏收去了。
四月八也是佛的生日,但黃陵佛寺不多,著名的有雙龍鎮的“萬安禪院”,也叫“萬佛寺”“千佛洞”,為宋代大型石窟,舊時因長期戰亂,雙龍幾成無人區,此俗未延續。新中國成立後該地人口漸增,但民俗未能承續,近年來漸有恢複。
端午節
端午節是全國普遍的民俗節日,俗稱“端午節”“端陽節”“端午”“重五”。其實,“端”即是始,“午”“五”相通,端午即是初五,古之端月實指正月,端午則是每個初五,後世之端午,逐漸為五月初五之專稱。
黃陵的端午習俗,講究人們當日早起以露水洗臉,說是這樣做男子不得病,女子繡花手不出汗。起早的人們,紛紛趕赴野外尋找采集艾蒿(尤以大艾為優),將其連根帶露拔起,攜回放置於各門首、窗台,意為避邪驅病。大艾也是一味中草藥,可以醒腦提神,通常在放置一段時期之後,將其曬幹,揉碎,儲以備用,可用來裝枕頭,也可製成艾卷,用以艾炙,有收斂傷口、活血通絡之功效。各家還要泡製雄黃酒,或供大人飲用,或將其塗抹在小孩子的耳朵、鼻孔、肛門等處身上有眼的地方,防止蟲蟲牛牛鑽進去,這也是保護平安的一種措施。另外,家庭主婦們提早就用五色彩線精心縫製了各式各樣的“香包”“荷包”,其形式就是用彩布包裹著專門配製的,包括有朱砂、雄黃、香香草、大艾等草藥的布包,然後用各色彩線縫納成柿子、葫蘆、元寶、小動物、心形、星形等各式各樣的小飾品,以五色線係掛在小孩的衣服、脖頸上。有的還做成手環、腳環的式樣。中老年人也有帶佩雄黃“荷包”的。人們佩戴這些小飾品,目的也是避邪祛病、驅蟲護體。
五月端午,粽子是必不可少的。舊時黃陵的粽子都是由家庭主婦們自製的,即用葦子葉包紮滌洗幹淨的軟糜子米、紅棗、花生、果仁等物,上籠蒸熟或入溫水鍋煮熟,酥軟香甜,幹飴可口,也是節俗中的一道美食。這一習俗,有多種說法。其一為周昭王時,東甌地方官員,將兩個美女名延娟、延娛者送給昭王,深得昭王喜愛。昭王二十四年,這兩個女子隨昭王出巡南方。此時周昭王年老德衰,荒於國政,遭到人們的痛恨。他們渡漢水時,當地人讓他們乘用一艘粘合起來的船,船到江心解體,他們都被溺死。此後,人們在江邊建造一廟供奉死於這次行程中無辜的人。便以時鮮甘味,采蘭杜包裹,沉於水中,祭祀他們。或以五彩紗囊盛食,或以金鐵之器沉水,以驚蛟龍水蟲(《拾遺記》卷二)。其二是祭屈原,以竹筒貯米投水而祭。另外還有其他說法,但是以屈原之說最流行。端午節全國有龍舟競渡、競技、踏青、擊球、射柳等俗。黃陵地處旱塬,尚無此俗。
五月十三是關帝生日,縣城中心原有關帝廟,舊時有祭祀關帝之風。這一天,若多雨,叫做“磨刀雨”;若天旱,四鄰八鄉要抬上關帝像巡遊祭祀。祭祀時參祀者皆赤膊上身,用刀起舞、抽身,祈盼關老爺能眷顧蒼生,賜惠“磨刀雨”而解旱災。
三伏
三伏天是一年最為炎熱的時候。首伏卻不是從夏至開始計算。“夏至三庚便數伏”,夏至以後的第三個庚日,即是“初伏”,每伏十天,第四個庚日就是“中伏”,第五個庚日就是“末伏”(是謂“三伏”,天氣最為炎熱)。兩個庚日之間是十天,但初伏與夏至之間的天數卻不一定,最少是二十一天,最多是三十天,所以末伏的最後一天距夏至最少五十一天,而夏至到立秋是四十五天,故而“秋後有一伏”。這樣繁雜的計算給老百姓的農耕勞作帶來了麻煩,但人們依然按照流傳的農諺和經驗安排著自己的農事,就像“頭伏蘿卜,末伏菜”,就是說下種的時節。一年中最為酷熱的伏天,也是老百姓耪草的最佳時候,人們還是很忙碌的。
第三節 秋季節俗
春華秋實,一年辛勤的勞作,全仰仗秋季的風調雨順,把全年的希望落到實處。暑熱剛過,秋高氣爽,汗水早已蒸騰成了滋潤豐收的秋雨。滿懷喜悅和繁忙的收獲,使人們淡忘了諸多的繁俗陋禮,卻也沉浸在滋潤、滿足、幸福和喜悅之中。
七月初七
俗稱“七巧節”“乞巧節”。也是中國式的“情人節”。俗諺有“七月七,天上牛郎會織女”。牛郎和織女的愛情故事源於民間傳說,展示了一種男耕女織的傳統農耕文明和庶民恩恩愛愛的生活畫卷。《詩·小雅·大東》已有與他們的簡單形象。《史記·天官書》中有:“織女,天女孫也”的記載:西漢已有牛女相匹的藝術造型。班固《兩都賦》雲:“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牛郎織女的悲劇故事,至晚在漢已形成,牛女七夕相會,最早見於曹植、傅玄的詩賦。牛女故事,婦孺皆知。然古籍所載,頗有不同:其一是牛郎欠債說,即牽牛為娶織女,向天帝借了兩萬錢作財禮,婚後,久未歸還,天帝怒,將他們分開;其二是織女廢織說,即河東織女忙於織錦,沒有時間打扮。天帝很憐憫她,將她嫁與河西牽牛郎,婚後,織女不再織布,天帝怒,責令她回到河東繼續織布,隻讓他們每年相會一次。無論哪一種說法,牛郎、織女的故事感化和激勵了多少代青年男女追求幸福婚姻勇氣,也演繹了多少悲歡離合的愛情悲喜劇。月明才星稀的秋夜,望著燦爛的銀河,藏於葡萄架下,偷窺擔著一雙兒女的牛郎星,是如何與隔河的燦若明珠的織女星會聚的奢望,總被無端的困意所破壞,便惱悔不已,抱怨王母娘娘的銀釵的歹毒,是每個人孩提時代年複一年的懊惱。驚異著七夕日確實不見了平日裏嘰嘰喳喳的喜鵲,第二天找見時,確也見毛色紊亂,倦意依然。也歎惜著這喜慶情鳥的不易。好在有“巧饃饃”能解嘴饞,也多少有些慰藉。這一天,家家都由家庭巧手主婦們用加了雞蛋、油鹽調料的麵粉捏製成各式造型優美的烙餅。香脆、黃焦而酥爽可口的“七巧饃”,再加上秋季的時令鮮果,在當院裏擺上一桌,燃起兩支紅燭,焚上一爐清香,獻上供品,遙祝牛女和合,期盼著家和永駐、美滿長存。這對於鄉村山野的百姓來說,不啻是最高境界的追求。祭祀的儀式中,小媳婦、大姑娘也都亮出自己精心製作的女紅百衲和事先泡製好的“巧姑姑”或曰“巧芽芽”(是用豌豆或扁豆放碟中加水泡長七天,每天換水,長至稈可盈尺,葉如蠅頭,根須緊結的栽培植物),看誰手巧。其中,比試“巧芽芽”還有頗多講究:一是看誰的“巧芽芽”長得高長得密;二是掐葉掐稈拋浮於碗水中,察看碗底形成的影紋圖像,比誰拋的圖案好看;三是比根部須根結繡的圖案花紋,看誰的更像佛手、石榴、桃李等等。這麼絕妙的風俗,如今已難考證。
中秋節
八月十五,三秋恰半,謂之中秋。有團聚、賞月、祭月的習俗。舊時有拜月祈願之俗,即少男祈科名發達,少女求容貌俊美。前者與月中桂樹的傳有關,因中舉、中狀元有折桂之比。而後者與月中美貌的嫦娥傳說有關。傳說齊國女子無鹽,幼時相貌醜陋,虔誠拜月,長大後被選入宮,卻長期不得天子寵幸。一年八月十五,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很美麗,得以寵幸並立為後。
然而,月球崇拜則由來已久,對於日、月的崇拜應該追溯到原始的自然崇拜,上古對天體的認識應該從日、月始,從而產生“曆”,產生陰陽、乾坤、兩儀、兩極,產生祭天祈年的諸多習俗。而這種祀奉是由巫來實施的。巫據說是可以溝通天人信息的。有皇權以後,祭祀日月,也由專司祭祀的士大夫們所獨享,而且有嚴格的司儀程序與規定的祭祀場所。日、月對於平民百姓來說,是一種神秘而威嚴的外在主宰,唯有敬而遠之,不敢妄加評說和設祭,隻有代表天意的皇權才有資格和天地、日月對話。所以古時祭祀日月也是統治者的專職。殷代人們已將日月稱為東母和西母,周代春分的早晨在東門外祭日,秋分的晚上在西門外祭月。春秋戰國時把日月分別稱為東皇公、西王母,東郊祭陽、西郊祭陰。秦漢時對日月的祭祀仍為皇家禮製:秦雍都建有日月祠,分別祭祀太陽與月亮;漢武帝時祭日以牛,祭月以羊,行朝日夕月之禮。北魏至隋唐乃至明清,都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禮儀,北京明清時建有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山川壇等,就是這種祭祀的固定場所。
祭月逐漸普及民間,應該從隋唐開始。隋唐以後,隨著天文知識的普及與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人們對日月星辰有了較為理智的認識,日、月的神秘色彩已明顯消失,隨之而來的就是皇家也逐漸失去了對日、月祭祀的壟斷,民間也開始了對日、月的崇祀。唐代初年八月十五的中秋節才正式固定為祭月的節日,中秋節飲桂酒、食糕點、賞月亮、爽詩興已成為文人雅士的時尚,吟詠中秋朗月的麗句華章尋常可見,比比皆是。此後,雖然人們依舊供奉月亮,但早已失去了神秘的崇拜,而平添了賞月玩花、遊樂飲宴、把酒賦詩的世俗逸趣。而加入團圓聚首的含義,大約是以月圓而比興,以飲宴而思齊吧。
至於月餅的出現,難以考證,南宋周密《武林舊事》卷六《蒸作從食》之食單中,即有“月餅”之名。也有說月餅起源於元朝末年。而黃陵俗傳有“八月十五殺韃子”的故事與元末之說相近。元末,殘暴的統治使民間連甲連坐,故百姓不敢互相往來。如交頭接耳者,以謀逆罪誅,民欲起事而不得謀,有主事者,以互贈月餅,餅餡藏串聯語曰“八月十五殺韃子”,至日,一舉而事成。月餅有功而得人們偏愛,久而成俗。總之,月餅作為節俗食品,其形其意與月圓之態、甜美之期相契合,也符合中國無食不成節的世俗,成了當然的中秋節特色食品,並當之無愧地成為祭月的供獻佳品了。
重陽節
即九月九日,因其重複了兩個最大的陽數,所以有重陽之稱。
重陽習俗,一說起於後漢費長房。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九月九日,四民乃藉野炊宴。按杜公瞻雲: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漢至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節。佩茱萸、食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近代皆宴設於台榭。”又《續齊諧記》雲,“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長房謂之曰,九月九日,汝南當有大災厄。急令家人縫囊,盛茱萸係臂上,登山飲菊花酒,此禍可消。景如言,舉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還有一說漢初已有九日佩茱萸,飲菊花酒之俗(《西京雜記》)。
飲菊花酒、茱萸酒。以菊花莖葉雜麥米,以特殊方式釀酒,有藥用功效。或僅以菊花泛於酒中,古稱菊花為“延壽客”,又在酒中泛茱萸。茱萸稱“辟邪翁”,菊花和茱萸,都有祛風邪、除穢毒的作用。
總之,古時重九之俗俱在登高、飲宴、賞菊、郊遊、野餐而成盛事。然九月糧熟,老百姓還是很忙的,無暇虛此一日,皆文人雅士的造作也。
但是,黃陵又因重九是軒轅黃帝逸仙忌日又多出一番祭儀來,屆時五裏八鄉村民,紛至橋山,緬先祖、行祭祀,近年日盛(《黃陵文典》有專卷有記述)。
重九取其最大陽數,又蘊含了長久、永久、久遠的意思,加上以菊花酒“延壽客”的雅讚,重九即為傳統的敬老節,雖無稽考,但此地鄉俗以此日為老人設席慶壽已成常俗。
第四節 冬季節俗
入冬,寒風蕭瑟,蟲蟻蟄伏,人們收藏著秋的收獲又孕育著春的希望。蜷在熱炕頭,享受著終年勞碌的閑暇,品味著奔波勞作的得失。盈則儲精蓄銳,虧則隱痛謀策。這個季節,生發著多少奇跡?還是從崇祖繼誌開始冬令的民間習俗。
十月初一
冬寒漸近,作古的先人們衣著暖否?於是,入冬的第一件事,就是“燒寒衣”。這一天家家戶戶皆以五色紙剪製成各式衣褲,攜帶一年辛勞的收獲和祭禮,畢恭畢敬地前往自家的祖塋,向已故的先人們送禦寒的冬衣。至墓園陳供跪叩、上香、化紙、奠酒,一切如儀,並將製好的寒衣焚化並祈禱、告事、陳祝,念念有詞,祭告衷情。巡視塋周,修摧補缺。有涉外遠遊,供職異地等不及回鄉臨塋的,可在十字路口麵塋方向而跪,焚化寒衣,以盡孝祀。
冬至
為古三大節之一。有“亞歲”之稱,有冬至如年節之說者,甚至有“肥冬瘦年”“冬至大如年”之說。冬至習俗有饋節、團冬、祭祖、守冬(如同守歲)、賀歲(如賀年那樣)、獻履(兒媳婦給公婆或其他長輩送鞋子)。飲食有冬至團、丸子、餛飩、赤豆粥等,黃陵講究吃餛飩或餃子、角兒,民間有冬至不吃餃子,冬天有凍耳朵之虞的說法。
冬至日最短,有“冬至當日回”之說,意即冬至一過,白天漸次增長。有俗諺雲:“過了冬至,長一杈刺;過了臘八,長一杈把;過了年,長一椽;過了十五,長得沒謀沒謀(mù):黃陵人稱沒界限、沒有邊際或計算籌劃得不周到的方言。”,來形容這一漸進的過程。冬至日為“九九”第一天,諺語“連冬起九”就是說這件事,將冬至後八十一天分為九個九天,依次分別為一九至九九,九盡而天暖。九九歌即述九九節候之變化,語言通俗,形象逼真、生動,當屬鄉裏坊間集體創作,宋已有之。因地區各異,九九歌歌詞繁多,黃陵地區的九九歌為“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凍開,八九燕子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