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黃陵城區附近的居民,大年初一,無論男女老少,都要結伴到軒轅黃帝的陵寢和軒轅廟去祭拜和遊玩。呼吸著滿山古柏散發的幽香,緬懷著老祖宗的豐功偉績,徜徉在八萬株古柏蔭護下,聆聽著五千年歲月的訴說,油然而生的思古幽情,惜時之慨,這正是激勵他們奮發圖強的動力。在春暇的遊樂中,無論是有意無意的拜謁,都會使人融會在幽靜而祥和、紛繁而肅穆、規矩而歡娛的氛圍之中,小孩子們在跪叩老祖宗之後,滿山遍野嬉戲追逐,釋放著朝氣,同時接受著禮儀文化的熏陶,延續著民風民俗。近年來,由於高速公路的便捷,外地的遊人香客也在新歲伊始,千裏迢迢趕來拜謁,獻上一份虔誠,領會萬千感悟,沐浴滿身柏香,攜回無限吉祥。這份祥瑞已經不再是黃陵守陵兒女所獨享了。
在廣大農村,宗族本家的禮拜一畢,舊時還要舉行“出行”祈福的儀式。村裏的年輕人相約,各自帶上香表鞭炮,牽上騾馬毛驢,在村邊的路口焚香化表,作揖叩拜路神,祈求路神保佑人畜一年四季出行順暢、平安吉利。隨後舉行不規則的奔跑賽騎,都鼓勵別人坐騎自家的騾馬、毛驢奔跑,在歡愉禮讓的祥和氣氛中,完成賽騎,求得平安吉利。
初一的中午,享用最為豐盛的家宴,消遣終年的勞頓和熬年的困倦。這一餐少不得尊次排序,把盞敬酒,圍炕盤坐,盡享天倫,也是終年最閑散的時刻,所以家宴酒席可以拉得長久一些。在家長裏短、爺孫嬉鬧和年禮互贈的氛圍中開懷暢飲,新年的第一天就在一團和氣中拉開帷幕。
初二
正月初二,黃陵的鄉俗才開始走親訪友,也就是走訪宗親之外的其他親友。家庭主婦則鍋裏熱著飯菜,隨時準備接待來訪的親友,油炸品、糖果碟、煙茶之類是常備的。同村串門子的來來往往,絡繹不絕,一般沒有什麼事,隻是互相之間走動走動。此後的幾天,人們基本上都是拿上“年禮”拜舅家、嶽丈家、姑家、姨家等旁親。尤其是新婚夫妻,更是要雙雙攜帶“年食”如油饃、圓饃、軟饃、黃糕、油糕、炸製的果子之類,去各位旁親家拜年的。這種繁複的往來禮拜,增進了友誼,聯係了親情,填補了因終年辛勞沒有閑暇的缺憾。
五曲
正月初五,是路頭生日,俗稱“五窮日”。這一天黎明,各家要剪紙人、舟車、牲畜等,送至村外十字路口,名曰“送五窮”。有詩曰:“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願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搶路頭。”“花筒爆竹把神留,忙肅衣冠接路頭。”這種祭祀隻在村外十字路口,所謂“五路者,為五祀中之行神,東南西北中耳,求財者祭祀之,求無往而不利也。”黃陵講究這天無論是自家人或是親戚,忌諱離家出門,意恐衝撞了路神、行神,也忌放爆竹,怕驚擾了財神,說是這一走、一放就是一個窮窟窿。婦女們年前積攢和換新脫下的髒衣服,要集中在這一天洗滌,謂之“洗掉窮垢痂”。
人七
正月初七,稱之為“人七”。黃陵人認為,這一天才是人過年,前幾天都是迎神、祭神。這天的飲食應該是和初一同樣的豐富,但舊時由於物質條件和經濟能力的限製,所以往往較之前幾天,就已經大顯遜色了。俗語說的“過了初四五,少酒無豆腐”,就是這種窘迫狀況的寫照。這天,也講究不再走親訪友、出門辦事。有“七不出,八不入,初九回去變成豬,初十回家的老豬殺的吃”的俚語。一方麵自己不出門,也讓已經出門在外的親朋在自己家裏多住些時日,也是留客的技巧和戲謔。“人七”是不燃放煙花爆竹的,以免驚擾了各人的靈魂,而使其靈魂平安歸附軀體,求得平順安康。
初七過後,基本上就把放縱的歡娛逐漸回複到理智的常態,勤快的人家便要維修農具,用心備耕,收斂久已懶散的身心了。正所謂“人勤春早”,新年的希望就從這一刻卻實現。
元宵
十四日是“樂器日”,一些村子開始籌辦迎春秧歌、社火,製作燈籠、燈山。把各式秧歌所用的鼓鑼鐃鈸、服飾道具都拿出來晾曬、整理,準備正月十五元宵節的社火、秧歌了。
正月十五,即元宵節。元宵節張燈,據傳起始於東漢初年。漢明帝為紀念佛祖顯靈,於正月十五日晚舉行燃燈法會,宮廷內廣懸花燈,遍放花炮。而在盛唐,為了粉飾大唐帝國太平景象,祈求永享太平和回報上天的眷佑,在京城高架燈山,遍布花燈,一時花燈如海,觀者潮湧。由此把一場法事推廣到民間,遍及全國,逐漸演繹成為非常隆重的民間節俗。
黃陵縣城過去在上城和西□交彙處的寬闊處,於正月十五晚由商會出麵搭建大型燈山。花燈高懸,層疊盤旋,規模壯觀,遊人如潮,城內各家住戶皆攜燈參展。另有一風俗是各戶都要捏蕎麵角燈,即是用蕎麵捏成角形,盛上清油,放上燈芯,其一角捏成小男孩的牛牛形牛牛:黃陵人把小男孩的外生殖器昵稱“牛牛”或“雞雞”。意為添丁進口、子嗣興旺。這就引得四鄰八鄉的“乞子”者紛至遝來,偷食“蕎麵牛牛”,乞求盡早添丁進口。如果得子,是一定要還願的。一般還願的物品是二鬥核桃或棗,或者還有豬、羊的供祭,這種豐厚的還願習俗使黃陵正月十五燈棚乞子的盛況更加紅火。解放後,此俗漸衰而演化為燈展、燈謎競猜和秧歌會演等活動。
黃陵秧歌往往和社火聯在一起,種類繁多、樂聲優美,有老秧歌、新秧歌、花鼓、腰鼓、胸鼓、抬鼓、對鼓、撲蝶舞、霸王鞭、花棍、大頭娃、跑竹馬、跑旱船、舞龍、舞獅、高蹺、梢子、輪□、芯子等,喧鬧熱烈,驚險刺激,說唱表演,精彩紛呈,是民間技藝的大展演,是民間情愫的大釋放。往往鬧至深夜,盡興而歸。其詳情在本典民間藝術卷有專門論述。
村鄰之間也有小股的秧歌隊伍,遊走於鄰裏坊間,深入到農家小院去表演。主家都要熱情款待,表演者也多不計酬勞,隻求娛樂盡興。但他們也不是家家戶戶都去的,一般對家有老年長輩的、德高望重的、賢淑孝順的和老實憨厚的、助人濟困的人家,總之就是老百姓認為的好人家要特別地敬重一些,要在院子裏表演完全過程。在農村稱為“送秧歌”。
正月十五的夜晚,家家都要掛燈於門前。但是,對於新過門的媳婦卻是不能在婆家呆的,鄉俗有“躲燈”之說,也就是這一晚要麼回娘家,要麼去其他親戚家躲一躲。另外,也有舅家給外甥送燈的習俗。
其他
正月十七,黃陵民俗有送蠍子、蚰蜒的風俗。屆時,家庭主婦們拿著平常做針線活的錐子或大針,在院內的牆上畫個圈圈,然後嘴裏念念有詞地說:“送蠍子蚰蜒啦,送蠍子蚰蜒啦……”邊念邊用針、錐紮向所畫的圓圈,主要是希望她們的這種行為能夠感動神靈,驅除這些毒蟲,不致給她們的孩子造成傷害,使他們能夠健康成長。
正月二十二,就是俗稱的“幹下來了”。舊傳“幹”抑或是“疳”,是一種病魔,侵害人、畜的健康;或者是“□”,即孑□,為蚊子的幼蟲。《辭海》的“幹”字詞條中有“幹母”條,其解釋為:初春由越冬卵孵出的第一代蚜蟲。似合此意。當天下午,人們在神龕、門頂、窗台、牲口圈、豬圈等處置數束幹穀草,用以抵抗“幹魔”,保佑人畜的安全和健康。
還有一說是“幹”即是“幹旱”,提醒人們要節約用水。
正月二十三為牲畜節,俗傳是馬王爺生日,也就是牲畜過年。這一天,農家都要給牲口加料,給足水草,精心喂養。俗語有“正月二十三,老牛老馬歇一天,草料充足養肥膘,攢足精神好耕田。”因為過了正月二十三,地裏的農活就基本上幹開了,春耕生產就是這些牲畜大展身手的時候了。
黃陵鄉俗還有這一天讓辛勤終年的婆娘消閑一天,俗語有“正月二十三,婆娘女子溜河灣”之說,也有洗滌踏青之意。
月盡
正月的月盡,被稱做“煉幹”或曰“煉疳”日。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製作幹食。其製作方法是,在院子裏支起一口大鍋,把白土研麵過籮篩細,在鍋中加熱,然後將揀淨泡漲的黃豆空幹,倒入熱土鍋中加熱至幹熟,連土帶豆子倒出過篩,即可食用。以同樣的方法炒出的玉米,就像爆米花一樣,酥脆可口,香味濃鬱。同時,用麵粉加雞蛋、調料等製成麵疙瘩、麻疙瘩、荏荏:即白蘇,一年生草本植物,嫩葉可食,種子可榨油,是黃陵地方喜種的油料作物。疙瘩、芝麻疙瘩。幹食多為孩子們的零食,親友之間互有贈送。
“煉幹”的另一個習俗,就是各家各戶把院子裏外的柴草、紙屑清掃堆積,把供奉了一月的尊神也“請”下來,把對聯、春貼等也揭下來,合著當天清掃的垃圾,全部投入在龍門龍門:黃陵人稱院子的大門為龍門,這也是黃陵作為“龍鄉”的一個特色。外燃起的大火堆中,大人們舉手、蹺腳在火堆上燎烤,小孩則要在火堆上跳躍,並把衣服、枕頭、被褥也抱出來在火堆上燎烤,稱為“燎百病”。最後,把燒盡的火糟子用鍁鏟起送到大路上,稱為“送紅眼”,說是可以避免得紅眼病。據說,這一過程可以祛病辟邪,也把自正月二十二日下來了的“幹”或“疳”給送走了。
隨著這一活動的結束,熱熱鬧鬧的春節活動也就結束了。
龍抬頭
二月二日是民間俗稱的“龍抬頭”日,冬眠的小動物都開始蘇醒。農家屋裏最怕蠍子、蚰蜒,因此,家庭長者清早都要打掃炕的四周邊角,並手拿小棍敲打炕席的邊沿,口中念道:“二月二,龍抬頭,各般蟲蟲都抬頭,蠍子、蚰蜒別抬頭,一棍打到地裏頭。”這一天,講究剃頭理發,認為能給人帶來好運,預示著一年精神飽滿、身體健康、心情舒暢。這一天人們喜食攪團,攪團可以平燥生津,湯湯水水,就像遊龍戲水一般,也給旱塬帶來一絲下雨的期盼。
黃陵是龍的故鄉,城周郊的人們在這天,也紛紛向龍族始祖軒轅黃帝陵、廟上香奠酒祭祀,緬懷龍族的元祖。近年來,一些民間組織積極籌辦“龍頭節”祭祖活動,已經有大規模的祭祀活動在龍頭節當日於軒轅祭祀大殿舉行。
驚蟄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三個節氣。蟄是藏的意思,動物鑽入土裏冬眠叫作入蟄、蟄伏,到來年的春天再出來活動。古時,人們認為是雷聲驚醒了他們的冬眠,故而稱做驚蟄。黃陵的鄉俗稱這一天為“出牛節”。因為,一方麵本地人把小甲蟲之類統稱做“牛牛”;另一方麵,這天各家都帶上香、表、酒、鞭炮及牛、牛具,在村邊的路口祭祀田神,舉行開耕儀式。也乞求耕牛四季健壯,出力耕田,同時象征性地耕上幾犁,表示春耕就此開始。俗諺雲:“過了驚蟄不停牛”“過了驚蟄,扛犁趕牛胡□胡□:胡亂犁幾犁,黃陵人把胡攪蠻纏也稱作胡□。”。
寒食與清明
寒食節一般在清明節的前一天。民間傳說寒食起於介子推被焚一事,但《左傳》《史記》皆無被焚之說。春秋時,晉國發生內亂,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到其他諸侯國,跟隨流亡的隨從中有介子推,流亡長達十九年。在一次絕糧時,介子推就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給重耳吃。後來,重耳複國,當了國君(史稱晉文公),就提拔重用了追隨其流亡的人員,唯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由此認為重耳薄情寡義,就隱居到綿山去了。重耳聞之就派人去請,他堅決不肯下山,重耳就將綿山附近的一些田地封給了介子推。介子推死後,這些田就作為祭田,綿山由此也被稱為介山,介山所在的那個縣,也因此被稱為介休縣。這段史實被劉向在《新序·節士》中描敘為介子推不肯下山,重耳采納臣子的建議就命人放火燒山,試圖以此逼他下山。但是,介子推寧可被燒死,也不願下山受封,終於被火燒死了。因介子推被焚而晉地於這一天禁火。其事見諸史料的也很多,但說法不一,時間不定。唐代時規定冬至後一百零四日始禁火一天,有大、小寒食,官、私寒食之分,是全國性的節日,禁火是很嚴格的。後代逐漸寬泛而至明時已不再規定寒食,將寒食的節俗並入清明。
寒食禁火一日,故須預備熟食,禁火的前一天,稱為炊熟,是要做很多好吃的,以備三天食用,有“懶婦思正月,饞婦思寒食”之說。製作“涼粉”,就是寒食備餐的產物。
寒食節的“禁火寒食”習俗,確實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諸多的不便,也有損人們的身體健康。因此,這一習俗和寒食節一起,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已經消亡了,但其前後的墓祭之俗,則一直保留到今天,隻是不再叫“寒食祭墓”,而是叫“清明祭墓”而已。這無疑與我國重宗法、尊孝道、敬祖宗、信鬼神的傳統觀念有關,祭墓時置掛紙錢而不焚,依然保留了寒食的遺風。
黃陵是中華民族人文初祖軒轅黃帝的陵寢所在地,曆朝曆代都把祭祀軒轅黃帝作為國家級祭祀給予了足夠的重視。民間的祭祀則由來更久遠,黃帝陵、軒轅廟的修葺和林木栽植也都愈見規模,橋山保留著八萬餘株森森古柏群和承傳久遠的祭祀禮儀,這都是黃陵人民千百年來的崇祀和維護的功績,關於黃帝陵的祭祀,本典有專卷纂輯,這裏就不贅敘了。
清明也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五個節氣,是我國傳統的掃墓節,屆時家家戶戶都要上墳祭祖。鄉俗是出嫁的女子們都要在清明的頭一天趕製“花樹”或曰“花穗”,即用柳條插在□(石磨)眼裏,在上麵粘貼盤繞用白紙剪的花芽形紙條。若是親人歸葬已過三年,則可在枝上加繞黃色、紅色彩紙。她們持製作好的“花穗”,前往娘家的塋地,先行祭奠事,然後才回娘家。第二天,也就是清明當天,家裏的男丁們便攜帶香燭紙帛、供品酒爵,前去祖塋祭祀,祭禮結束,巡察、修繕塋園、全陵培土、清除雜草、栽植鬆柏。尤其是新婚的人,夫婦相隨到墳前祭奠識祖。這一天,青年男女及兒童喜歡在頭上佩插柏朵,祈盼健康長壽。有條件的村莊清明節還要縛紮秋千於村中的大樹上,人們爭相蕩遊,以期甩掉身上的邪氣,保證平安,也是很愜意的健身運動。
黃陵的過節離不開美食,清明也不例外。節前各家都在籌備祭事時,製作很多花饃,鄉俗稱做“供”或“貢”“罐罐”“麵花”等。就是在白圓饃上捏製很多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物體的造型。據說和《封神演義》中黃飛虎火燒軒轅陵焚驅妲己餘魔而致黃帝陵草木俱焚,鳥獸皆亡有關。而黃陵居民爭相製作大形花饃,巧插各式花卉鳥蟲獸類百物而祭,曆久不衰,至今橋山古柏枝梢枯枝虯盤欲飛,傳為當年被焚之故。也有一說,是和重耳燒綿山時,蟲鳥爭救介子推的事有關。各種動物、麥秸、書卷、硯台、筆和花的麵塑,代表著把世間美好的事物都供獻給作古的先人。其“供”或“貢”是敬神用的,隻在圓饃的頂部貼上這些造型即可。而“罐罐”是在圓饃上加飾做成花紋型的麵條,在饃頂上劃一個“十”字形,俗稱“罐係”。也有的把麵條繞貼在圓饃的中腰,然後在其頂部仍粘貼製成的各種花形,並在四周粘貼一些小型的花鳥魚蟲。這種造型的所謂“罐罐”,是清明節祭祖的專用食品,其中還專製一種叫做“人口罐罐”的,就是根據自己家的現有人口數製作的罐罐。這種罐罐與敬祀罐罐唯一不同的就是要在圓饃的中心包一個雞蛋。而這些都在祭祀以後,用來全家食用的,隻不過在墓前祭祀、供獻過後,將饃頂子也就是製作的花造型部分掰下來,埋於陵墓的周邊,避免讓動物吃了去。
三月三
據《後漢書·禮儀誌》雲:“(三月)是月上巳,官民皆禊禊(xì):古代春秋兩季在水邊舉行的祭祀。於東流水上,曰洗澡禊除,去宿垢□□(chèn):熱病,泛指病。為大禊。”上巳指三月上巳,魏以後不用巳日,而三月三日行上巳諸俗。雖三月三日未必就是巳日,但巳日的風俗仍然沿襲:一是□□(fú):音扶,古代除災求福的祭祀。除,二是□禊及遊戲水濱。□禊之俗久遠,《周禮》即有之。此俗是到江河湖泉處洗濯,洗去汙垢和晦氣,但暮春尚寒,冷浴之後,須飲酒驅寒除濕,遂有飲禊之俗,也就是浴後在水邊飲酒。由此也就生出了行樂之俗,如詩經《鄭風·溱洧》中鄭國士女溱洧之遊,或許就是這一情形,後世上巳(三月三)浴於水的習俗已不多見。唯飲禊於水濱遊樂的習俗卻盛行開來,人們以為這樣可將晦氣拋於水中流逝。而這一習俗竟造就了晉朝蘭亭曲水流觴的千古詩書盛事,王羲之為詩集結出版作序的《蘭亭集序》也成為書法名帖。杜甫的《麗人行》所描寫的情景,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