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服務於團員青年們的社會實踐

高校基層團支部在為廣大青年學生提供優質高效的生活服務、學習服務的同時,應通過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為在校大學生提供大量的社會實踐機會,引導大學生走出學校、走進企業、走進社區、走進政府。如開展與周邊街道社區共建,參觀企業和部隊,組織暑假社會實踐等活動,使在校大學生在了解社會、認識社會、服務社會的過程中得到鍛煉和提高。

(四)探索、發展高校特色基層團支部

班級團支部模式在經過近百年的發展後,已基本穩定和成熟;並在發展過程中,其在廣大團員整體的培養、思想動態的指引、班級全麵發展和建設中所發揮出來的真正做好黨組織後備軍和接班人的引導作用不可磨滅也不可替代。近幾年來,在班級團支部建設的基礎上,不少高校相繼推出了多種團支部建設的新的共青團工作模式,比如在學生社團中建立團支部,在高校後勤、學生公寓建設團支部以及其他學生組織中嚐試建立團支部,從而進一步加強共青團對學生工作的指引和把握。

杭州師範大學也是正著手發展多種團支部建設模式的高校之一。正如上文所說,班級團支部在高校是最為基礎和普遍的,多達85.28%。其次是學院團支部,是接受校團支部的領導並淩駕於班級團支部之上的團支部模式,是校團支部和班級團支部進行交流的橋梁和中介。再次是年級團支部,由於學院、班級團支部的設立,年級團支部不免有嫌累贅;所以其一般在高校研究生中設立,以年級為組織單位,在院團支部的直接領導下,開展一係列的活動。除此之外,社團團支部、後勤團支部等其他類型的團支部也開始嚐試。雖然比例不高,但其必定是高校基層團支部中充滿青春活力的團組織力量。

在這些新型團支部模式的探索和實踐過程中,難免有現階段不能解決的問題和不成熟的地方。如特色團支部和班級團支部交叉而產生的一係列問題,特色團支部和該學生組織交叉而引起的活動重點、人員分配等問題。以學生社團為例,(除了大部分——44.44%的被調查大學生所參加或曾經參加的學生社團沒有設置團支部外),25.4%的同學認為社團團支部有名無實,沒有真正發揮作為一個合格團支部的作用和功能。隻有17.99%的被調查大學生所在的學生社團擁有團支部並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可見,目前的高校特色團支部發展並未成熟,其任重而道遠。

就發展寢室(後勤)團支部而言,被調查大學生各持己見。47.64%的被調查大學生認為開展以寢室為單位的團組織是適應新形勢的需要,是有必要的。進入大學以來,以往緊密相連的以班為教學單位的生活開始變得模糊起來。教學上,上課地點不斷變換,下課後大家自行安排自習時間和地點;同時,以班級為單位的課餘活動開展得較少。因此,抓好寢室這一活動陣地的建設,成立以寢室為單位的團小組,是團組織生活能有效開展的重要保障。但是,有32.98%的被調查大學生認為開展寢室(後勤)團支部是沒有必要的,其可能會導致團支部活動的重複開展、部分學生的重複參與、效率不高、資源浪費等現象。所以,筆者認為,寢室(後勤)團支部是否應該在高校開展有待得到進一步的探討和驗證。

四、高校基層團支部對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意義

高校基層團支部的建設是高校共青團工作的基礎和靈魂,是高校團學工作的主線,在高校團學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的凝聚力、戰鬥力如何直接關係到整個團組織的活力、凝聚力和戰鬥力,關係到團的先進性和先鋒性的體現,關係到團的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關係整個和諧校園的建設。

(一)構建高校和諧校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高校和諧校園的構建是以校園為中心,調整校園內部以及校園與周邊環境包括家庭、社會之間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和提高的一種科學、公正、合理、合法、有序,並能夠使教學、教育事業繁榮發展、培養出高素質人才的相對穩定的動態過程和狀態。

1.構建高校和諧校園有助於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高校是知識分子聚集的場所,是國家科學文化教育中心。一方麵,高校和諧校園的構建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理論陣地和文化支撐。高校作為思想意識集聚中心和理論陣地,通過研究、學習和實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理論引導。另一方麵,高校和諧校園的構建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人才和科研成果。高校是當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德才兼備人才的教育基地,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高校和諧校園建設的重要任務,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任務。

因此,開展高校和諧校園建設以示範社會,發揮和諧輻射作用,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貢獻,是高校義不容辭的責任。

2.構建高校和諧校園有利於促進學校事業的全麵發展

高校和諧校園建設是建立在學校事業全麵發展基礎上的,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在調查中,我們發現,46.39%的被調查大學生認為,高校和諧校園建設中最重要的因素是高校師生具備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與此相當的是,43.30%的被調查大學生認為,校園的凝聚力和歸屬感才是構建和諧校園的最重要因素。另外,有33.51%的同學認為,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是非常必要的,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條件。當然,良好的校園自然環境、教學設備和生活設施等都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物質基礎。

(二)有利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隨著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社會思想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雖然多元化的思想觀念是社會曆史發展的必然產物,但其中部分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要求,與我國的傳統觀念之間具有相悖性,三者的整合過程必然導致新時期觀念體係的複雜化,而高校正是出現這種“百家爭鳴”局麵的最佳思想陣地。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呈現出藐視權威、泛庸俗化、功利化、多元化的勢頭。傳統的道德體係受到破壞的同時,並未建立與當前激烈市場競爭相匹配的道德體係,道德行為取向更趨於複雜,如誠信缺失,責任意識不強,人與人之間感情淡薄等。市場經濟的這些負麵效應,導致團員青年理想淡化,價值取向功利化,注重現實利益,忽視思想教育。這些都為和諧校園的建設提出了巨大的挑戰。

高校基層團支部可通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文化教育等方式,以豐富多樣的活動為平台,利用好高校的各種資源,幫助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人的和諧發展。

(三)有利於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

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是和諧校園建設的重要因素。營造良好的人際關係,開創“人和”的理想局麵,是學校各方麵發展的必要條件。高校中的人際關係表現為不同層麵,主要包括領導和師生、老師和老師、老師和學生、學生與學生、個體與群眾、群眾與群眾等層麵,他們共同構成了學校的人際關係網,是學校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高校基層團支部建設有助於師生在互動中更加了解彼此、相信彼此、學會寬容、學會照顧,有助於建立各種層麵的深厚友情,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

(四)有利於提升校園的凝聚力

一個國家,要實現振興,必須增強民族凝聚力;一所大學,要求得發展,同樣需要增強校園凝聚力。校園凝聚力是一所大學全體師生員工共同心理和校園精神的集中體現,它以感情、願望、理想、價值觀等觀念的形成蘊涵在每一個體成員之中。校園凝聚力是一個複雜的係統,既是學校對個體的吸引力、個體對學校的向心力,也是個體之間的親和力,他們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以精神文化的形態構成為推進學校發展的強大動力,進而體現為一所大學綜合實力的重要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