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學院郎哲敏

【摘要】高校基層團支部是高校共青團工作的基礎,是高校重要的育人基地,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校園的重要力量。本文試通過問卷調查和采訪調查等方式,以杭州師範大學為例,詳細闡述高校基層團支部的建設狀況,並揭露其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之處。對此,本文試提出相應的對策與思考,特別提出了對高校特色基層團支部的建設方案,以加強高校基層團支部建設,改善高校基層團支部現狀,促進社會主義和諧校園的構建。

【關鍵詞】高校團支部和諧

一、前言

高校基層團支部是高校共青團工作的基礎,是團的工作和活動的基本單位,它與廣大青年學生保持著最直接、最廣泛的聯係,是高校的重要育人基地。高校基層團支部的建設是高校共青團工作的基礎和靈魂,是高校團學工作的主線,在高校團學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的凝聚力、戰鬥力如何直接關係到整個團組織的活力、凝聚力和戰鬥力,關係到團的先進性和先鋒性的體現,關係到團的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關係到社會主義和諧校園的建設工程。

正因為高校基層團支部無論是對個人還是集體都有著如此重要的意義,各高校都十分重視本校的團支部建設工作,特別是與高校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關係更為緊密的基層團支部建設工作。於是,高校試通過各種渠道,包括政策扶植、資金投入、信息反饋等方式以支持、鼓勵和促進高校基層團支部建設的進一步發展,以充分發揮高校基層團支部的組織優勢和強大力量,促進高校的全麵發展,促進高校社會主義和諧校園的建設。

對於高校基層團支部的發展背景,橫向地說,目前全國各大高校都普遍設有團支部,各級單位的基層團支部更是數不勝數。其數量之大、種類之多、覆蓋麵之廣都令人驚歎。縱向地說,高校團支部自成立至今已有近百年的發展曆史了,在曆史的進化過程中,高校團支部在傳統文化的積澱與信息時代的創造之間選擇,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進而努力成為適應當代大學生、適應當今開放社會、適應信息網絡時代的較為成熟和穩定的高校組織。

然而,在這高速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在這社會思想、倫理、觀念複雜多變的時代,高校基層團支部仍表現出許多不成熟、不可取的地方。對此,筆者以杭州師範大學為例,采用實地采訪法和問卷調查法相結合的調查方法,調查和研究高校基層團支部的發展現狀,並試探索促進其健康發展的對策和方法,為高校團支部建設提供薄鑒。一方麵,筆者實地采訪了有關的高校團委老師、團支部幹部等;另一方麵,筆者通過郵件交流的方式和在校調查的方法,調查采訪了杭州師範大學的在讀大學生,涵蓋了各學院和各年級。此次調查共計發放問卷200份,回收198份,回收率達99%,其中有效問卷為195份。

二、高校基層團支部的現狀分析

(一)團知識、團員意識薄弱

團的戰鬥力的增強,團的各項工作任務的落實,團組織先進性的體現,歸根結底取決於團員素質的提高和團員意識的增強。

在經過高考的嚴格選拔後,成績優秀的同學(而其絕大部分正是在中學推薦入選共青團的優秀青年)進入高校繼續修學;另外,由於近些年來一些中學的團員發展工作存在著降低要求以擴大發展群體的現象,使得高校團員極為普遍,有的班級竟達100%。可見,團員的普遍性在一定程度上已不能體現團員的先進性、優越性,再加上高校團支部工作對團員學習團知識、提升團員意識等方麵的忽視,從而導致了高校學生團知識和團員意識的薄弱。

1.高校大學生的團知識薄弱

在是否記得入團宣誓的調查中,我們發現61.34%的被調查大學生由於離入團時間較遠而平時又未對其進行學習、鞏固和思考,所以對於入團宣誓的內容隻是部分記得。同時,有32.99%的大學生已經完全不記得曾經的入團宣誓了;而對於入團宣誓銘記於心、至今完全記得的被調查大學生隻占5.67%。

同樣,在對於大學生是否了解團員的基本權利和基本義務方麵,選擇人數最多的選項仍是“部分記得”,多達65.76%。由於入團之後並沒有繼續學習和鞏固團員知識,以致還有一部分同學(約16.37%的被調查大學生)忘記了團員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甚至有6.12%的被調查大學生對其完全不了解,可見高校在對團員關於團學知識的學習與實踐方麵還有待加強。

2.高校大學生的團員意識薄弱

除了對團學知識掌握情況不佳外,高校大學生的團員意識也很薄弱。在大學的學習與生活中能時刻意識到自己是一名共青團員的大學生隻占27.84%。除了56.18%的被調查大學生偶爾能意識到自己是一名團員、以團員的準則來要求自己的行為舉止之外,14.95%的被調查大學生認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從來不考慮自己的團員身份,忽視了團員意識對其學習與生活的重要作用和重要意義,無法體現團員的先進性。

(二)團學活動形式多樣,但思想性不高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高校各單位團支部會根據時事、新聞、熱點等內容定時、定量地組織和開展一係列的團學活動。頻率合適、數量相當、種類豐富等特點都充分體現了高校團學活動的優勢。

高校基層團支部平均每月開展一次團學活動。有部分團支部組織開展團學活動較為頻繁,3.61%的被調查大學生表示其所在的團支部平均每半個月開展一次團支部活動。當然,也有部分團支部的團學活動的開展過於被動和稀少。除了20.48%的被調查大學生所在的團支部半學期開展一次團學活動之外,15.65%的被調查大學生所在的團支部平均一學期開展一次,而一學年開展一次的團支部竟也達5.15%,甚至有3.09%的被調查大學生認為自其入學以來該團支部從未開展過任何團學活動。

筆者認為,高校基層團支部平均每月開展一次團學活動的頻率是合適的,也是必要的。若過於頻繁,團支部將會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同時不能保證團學活動的深度與高度,並且會因為數量過多、次數頻繁而導致大學生在思想上不重視,在活動中很隨意,對學習內容不把握等現象。若過於稀少,則會導致大學生不能及時、深入地了解重大時事新聞,不能更好地學習、傳播和實踐相關會議精神、時代精神等,無法體現團的組織力、號召力和行動力。所以,高校基層團支部對於團學活動開展的頻率與數量應進行適當的調整,以充分體現團學活動的時事特色、高校特色、學生特色。

在團學活動的內容上,種類豐富、包羅萬象,深受廣大師生的歡迎。其中團日活動占了團學活動的88.14%,是團學活動中較有規律較為廣泛的活動,也是團支部運行的一個基礎。其活動形式豐富,包括時事評論、理論學習、誌願者服務等。

以班級團日活動為例,試進一步探討高校基層團學活動的內容與實質。正如上文中所提到的,團日活動是高校團學工作的常規和基礎,其具有多樣性、規律性、廣泛性、易組織性等特點,但在組織實踐中仍反映出了較多的不足之處。我們不難發現,團學活動在對大學生的思想理論教育、政治素質培養方麵十分薄弱(理論學習占30.41%,政治思想教育占31.44%)。另外,35.05%的被調查大學生反映其所參與的班級團日活動主要是服從上級團組織的命令而開展的,缺乏主動性和能動性。長期以來,高校對團支部活動的開展片麵強調組織需要和社會需求,過於強調共性,卻很少深入基層,掌握廣大學生的所思所想,更有22.16%的班級團支部開展的團日活動以娛樂形式為主,內容空洞、形式隨意、活動目的也不明確。由此可見,高校基層團支部開展的團學活動缺乏思想高度、理論深度,影響了團支部“思想陣地”作用的發揮。

(三)團支部組織生活不健全,民主性有待提高

1.團支部委員選舉、推優民主性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