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1)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最早稱為《詩》,後被儒家奉為經典之一,方稱《詩經》。因其書為毛公所傳,又稱《毛詩》。其創作年代,距今約二千五百年左右,大體產生於西周初葉至春秋中葉。它是奴隸製時代的詩歌,為我國詩歌創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對我國文學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詩經》共三百零五首,簡稱“詩三百”。按其內容,可分為“風”、“雅”、“頌”三類。“風”乃風土之曲,即民間歌謠,共一百六十篇,總稱為十五國風。“雅”乃朝廷之樂,多為京都一帶朝廷官吏的作品,共一百零五篇,分為《大雅》、《小雅》。“頌”乃廟堂之音,是王侯舉行祭祀或其他重大典禮專用的樂歌,共四十篇,分為《周頌》、《魯頌》、《商頌》,合稱三頌。

對於《詩經》的解釋,兩千多年來眾說紛紜,有的很難達成共識,甚至古今名家也“不知所謂”。由於本書主要麵向廣大文學愛好者和中國古代典籍收藏者,因此不作學術上的探討和爭論,隻是博采眾長,作一般性簡釋和介紹。對於生僻和古今異讀的字,由於受篇幅限製,不能詳細詮釋,但盡可能地注音。譯文注重解釋性與文學性並重,使讀者在理解原詩的基礎上,同時獲得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