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1840年,外國資本主義用堅船利炮打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中華民族經受了一次又一次的災難。近百年來世界上幾乎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都對中國發動過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戰爭,有公然入侵,也有不宣而戰,有單獨入侵,更有合夥劫掠,強迫中國簽訂了數以千計的不平等條約。通過這些不平等條約,資本主義列強扶植封建勢力作為統治中國的工具;蠶食和鯨吞中國領土;出兵控製、竊取中國軍事要地;劃分勢力範圍;控製重要通商口岸和建立租界;施行領事裁判權和片麵最惠國待遇;通過戰爭勒索巨額賠款;在中國進行商品傾銷和資本輸出。外國資本主義列強推行的殖民主義,引起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劇烈動蕩,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從此,中國人民為擺脫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壓迫,進行了長時期的、不屈不撓的鬥爭。其中,有林則徐、魏源的“師夷之長技以製夷”;洪秀全領導的反清農民起義:康有為、梁啟超的“變法圖強”;孫中山的國民革命等。他們堅決反對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譜寫了中國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壯篇章。
經濟
19世紀下半期,中國對外貿易迅速增長。中國主要出口絲茶,進口棉紗、棉布。紗布和其他商品的大量輸入,嚴重地打擊了中國的手工業和家庭副業,影響了農民手工業者的生計,同時也刺激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造成勞動力市場和商品市場的繁榮。中國資本主義經濟開始產生並初步發展。清政府引進外國的機器、技術,建立一批軍事工業,如江南製造局、福建船政局、天津機器局等,這既是封建政府的官辦企業,也是中國人自己創辦的最早的近代工廠。稍後,航運、采礦、紡織等行業中出現了官督商辦企業、官商合辦企業,如上海輪船招商局,直隸開平煤礦、上海織布局等。這些企業以營利為目的,在企業性質、經營方式上有了進步,但官和商的勢力在一個企業中並存,必然發生矛盾,使企業不能正常發展。純粹商辦企業最初在繅絲、製茶、碾米等行業中出現,後來推廣到紡織、開礦等方麵,但規模較小,資本不足,技術落後,發展緩慢。
階級關係
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中國社會的階級構成也發生了變化。一部分商人、地主、官僚投資於近代工業,開始向資產階級轉化。他們既保持著濃厚的封建性和買辦性,又為了自己的生存和發展而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存在著矛盾。中國的無產階級最早出現在外國人開辦的工廠中,之後隨著近代工業的發展,力量日益壯大。在五四運動以前,中國無產階級追隨資產階級參加革命,還沒有獨立地登上曆史舞台,但已開展了許多次罷工鬥爭。
思想
中國的思想界也相應地發生了變化。鴉片戰爭以後,林則徐、魏源等人開始睜眼看世界,主張了解西方科技,仿造船炮機器,“師夷之長技以製夷“此後,要求學習西方,進行變革的思潮日益發展,薛福成、馬建忠、王韜、鄭觀應等大力提倡開工廠、築鐵路、辦學校、譯書籍,並要求發展經濟,增加出口以及改善君主官僚和紳商民眾的關係。有的還提出了立憲、設議院的主張,為以後的維新運動做了思想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