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蘭亭,事載右軍之記。

人日臥含章簷下,壽陽試學梅妝;

中秋過牛渚磯頭,謝尚細吹竹笛。

寇公《春色》詩,真可喜也;

歐子《秋聲賦》,何其淒然。

注解

桃符:舊俗以桃木板畫神荼、鬱壘二神像,懸於門上以避邪驅鬼,春節則以新換舊,後相沿而為春聯。

星橋:即神話中的鵲橋。金吾:執金吾,官名,為督巡京城防務的長官。京城平日禁止夜行,唯元宵之夜,開放夜禁。

中和節:唐李泌請以二月朔(初一日)為中和節,取居春之中而和緩也。令民以彩囊盛百穀瓜果相遺問,曰獻生子;閭裏釀宜春酒,以祭勾芒,祈豐年;百官進農書,以示務本。上悅,乃令與上巳、九日為三令節。

冬至百六:冬至後第一百零六天。立春五戊:立春後第二十五天。春社:舊俗在社日,祭祀土地,以祈豐年。

寒食節:又名禁煙節。據傳,晉文公重耳出亡,介子推從之。後晉文公複國,封侯時無子推。子推遂隱於綿山,公請之不出,使人放火燒山,子推抱木焚死。公哀之,令民禁火一日,故名寒食。第三庚:第三個庚日。

麥秋:即麥收季節。蒲節:即端午節,舊俗於端午日插菖蒲於門,以驅邪,因稱蒲節。

貺:音kuànɡ,賜也。天中:唐宋以後,以農曆五月五日午時為天中節,即端午節。

據傳,東漢桓景隨費長房遊。長房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急令汝家人縫囊盛茱萸係臂上,登山飲菊酒,可免。”景從其言,舉家登山。晚還,見牛羊雞犬盡死。

五戊:立春後第五個戊日,為春社日。舊說社日飲酒可治耳聾。

舊俗,每逢七夕,婦女皆向月穿針,過者為得巧。

傳說羅公遠有道術,中秋夜侍明皇賞月,取拄杖一擲,化為大橋,至月宮。

晉孟嘉為桓溫參軍,九日遊龍山,參僚畢集。風吹落嘉帽,嘉不覺,溫敕左右勿言。

以上五句合並理解。古人以陰陽五行解釋自然,以陰陽組成八卦,其中坎、離、震、兌四卦分別代表水、火、雷、澤四種自然現象。古人又以十天幹與金、木、水、火、土五行相配,甲乙屬木,丙丁屬火,庚辛屬金,壬癸屬水、戊己屬土。

葭灰:即葦膜灰。古人燒葦膜成灰,置於十二律管中,以占氣候。某一節候至,即吹飛某律管中的葭灰,示該節候已到。

魄:月無光的部分。旁:通“傍”,靠近。哉:通“才”。始生魄:漸漸虧缺。

朝三暮四:《莊子》載,宋人給猴喂食,謂猴曰:“與若食,朝三暮四。”眾猴怒。公遂曰:“朝四暮三。”眾猴樂。其實皆一也。

泰階:星名,即三台星,共有上台、中台、下台六星組成,兩兩並排,斜如台階,故稱泰階。古人認為,六星平則世治,斜則世亂。

玉燭:傳說天闕西北,無陰陽消息。鍾山有神曰燭龍,故以龍銜玉燭照天門,世治則火明,亂則暗。

據傳,唐德宗時,天下饑饉,無米釀酒。偶市有一醉人,人皆聚觀,以其為祥瑞。

豐年玉:喻太平盛世時的人才。荒年穀:喻能救人於難的人才。

春祈秋報:指春秋社祭,春祈豐年,秋報神功。夜寐夙興:晚睡早起。

居諸:日月也。

九秋:九月。

雙柑鬥酒:據傳,戴順常春日攜雙柑鬥酒出遊,人問其故,曰:“往聽鸝聲。”對影三人:李白有詩:“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瀘水:金沙江。

三鼓:三更。

撲蝶之會:舊俗以農曆二月十五為花朝,屆時士女相聚,撲蝶為戲。

磔雞:舊俗於正月初一殺雞掛於門,以除不祥。磔,裂也。

浮瓜:曹丕與吳質書雲:“浮甘瓜於清泉,沉朱李於寒水”。

葛仙吐火:傳說晉葛仙翁冬月寒天請客,口中吐火,一室如春。

詠月之鍾:僧如滿題《詠月》詩成,喜極而撞鍾。釋子:出家人。

催花之鼓:唐明皇二月遊上苑,呼高力士擊鼓催春,柳杏皆發。

漢武帝遊汾水,秋風起,即興歌曰:“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飛。”

晉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諸士子宴於會稽之蘭亭,為流觴曲水之樂,因作《蘭亭記》。

南朝宋壽陽公主,人日(正月初七)臥含章簷下,梅花落額上,成五色,拂之不去,宮人學之,因號梅花妝。

晉謝尚秋夜泛牛渚,會袁宏在舟中嘯詠,引為知己,遂過袁舟,談論達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