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人們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那達慕大會上的各項活動既是力與美的顯現、體能和智慧的較量、速度和耐力的比拚,也是蒙古族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
每年七八月份的草原正是水草豐茂、百花競放、牛羊肥壯的時節,蒙古族人們便在此時舉行一年一度的那達慕大會。“那達慕”是蒙語,其含義是“娛樂”或“遊戲”。
關於那達慕的起源,《熱河經棚縣誌》有載,匈奴在漢初擊敗東胡後,占據赤峰西北地區,稱為匈奴左地,匈奴在秋季“馬肥時”,各部率眾傾巢而出“大會林”(“林”即今克什克騰旗境南部賽罕壩)。集會的目的:一是檢閱各部實力;二是課校人畜,即驗看計算各部落人口、牲畜數量;三是匈奴集會草原,進行祭祀,後來蒙古人祭山、祭敖包便源於此;四是娛樂、賽馬、賽駱駝、競技武術,其形式與內容,與近代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基本相同。
元朝,那達慕大會有了固定形式,清朝以後逐步成為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組織、有目的的體育遊藝活動,外埠商人也前來從事商貿活動。也就是說,“那達慕”已經成為集娛樂、體育、經濟、文化於一體的綜合性草原盛會。
每年到了舉行那達慕大會的時候,牧民們無論男女老少都身著豔麗的服裝,從四麵八方趕來。他們在綠茵茵的草地上,搭氈帳、燒奶茶、煮羊肉、會親朋、看比賽、飲酒歡唱。那達慕大會的主要內容有賽布魯、摔跤、賽馬、射箭、套馬、下蒙古棋等民族傳統項目,隨著社會的發展,還加入了一些現代運動項目,如田徑、拔河、排球、武術、馬球等精彩表演。
奇特有趣的賽布魯
賽布魯是一項奇特有趣的蒙古族傳統遊戲項目。“布魯”是“棒”的意思,布魯是產生於狩獵時代的狩獵工具,它的形狀象一把鑣刀,頭頂處包有鉛頭或銅箍環。最早是作為武器使用,後來漸漸演化成了一種單純的娛樂活動。“賽布魯”就是投擲,分為擲遠布魯和擲準布魯,也有二者兼備既能擲遠又能擲準的。投擲的方法與手榴彈相類似,可以鍛煉力量、速度、靈巧以及準確的目測能力。賽布魯遊戲在內蒙古東部地區很流行。
牧民最愛是摔跤
蒙古式摔跤在蒙語中稱為“搏克”,它在蒙古草原上有悠久的曆史。摔跤不僅是蒙古族人最喜歡的運動,對他們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運動,因為元代之前的蒙古族摔跤活動,具有很大的軍事、體育性質,不僅用於鍛煉力量、技巧,還通過摔跤來拔擢力士。
蒙古族的摔跤有獨特的文化特點。摔跤手穿著的服裝比較講究,下身穿肥大的白褲子,外麵再套一條繡有各種動物和花卉圖案的套褲,上衣用香牛皮製作,上邊釘滿銀釘或銅釘,後背中間有圓形鏡或“吉祥”之類的字,腰間係有紅、藍、黃三色綢子做的圍裙,腳登蒙古靴或馬靴,給人以古樸莊重的感覺。
比賽前,雙方都有主持者高唱挑戰歌,以肋聲威,唱三遍後,雙方摔跤手做著雄鷹展翅的舞姿進入會場。比賽開始,摔跤的雙方互相致意、向觀眾敬禮後,開始較量。蒙古式摔跤講究以巧取勝,隻要身體有一處著地就算輸了。摔跤手爭鬥相撲,盤旋相持,腿膝相擊,顯示著無窮的生命力。
激動人心的賽馬
賽馬是草原上最激動人心的傳統娛樂活動,它是衡量草原上蒙古族男子有無本領的重要標誌。這是因為蒙古高原盛產著名的蒙古馬,能跑善戰,耐力極強。蒙古人從小就在馬背上長大,他們對馬都有特殊的感情,都以自己有一匹善跑的快馬和精湛的騎技感到自豪。在那達慕大會上,賽馬結束後,會有一位口才超眾的民間老藝人端著奶子,捧著哈達,對著跑了第一名的駿馬,即興吟誦。最後將一些奶子抹在駿馬的腦門上,剩餘的敬給賽馬的騎手,並將哈達係在駿馬的脖子或韁繩上。這表明勝利既是騎手的榮譽,也是駿馬的榮譽。
除此之外,由於曆史上弓箭是蒙古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武器,所以射箭也是那達慕大會必不可少的比賽項目。
延伸閱讀
古代那達慕大會上的祭敖包
古代時每年的那達慕期間,蒙古族都要舉行大規模的祭祀活動,祭敖包最為盛大。所謂“敖包”也叫“鄂博”,“石頭堆”的意思,由人工堆積而成,數目、大小、高低不等,有的還插上樹枝,掛上各色布條。敖包最初隻是道路和境界的標誌,也有一些敖包是為紀念某一大的事件或活動而堆積的,具有碑銘的意義。後來,蒙古族沿襲祖先的原始宗教信仰,認為山高大雄偉,便有通往天堂的道路。敖包被尊為神物,蒙古人便以祭敖包的形式來表達對高山的崇拜,對神靈的祈禱。傳統的敖包祭形式大致有三種:血祭,即宰殺壯牛、肥羊供奉在敖包前以祭神靈;灑祭,即在敖包前滴灑鮮奶、奶油、奶酒等物以祈求幸福;火祭,即在敖包前堆幹樹枝或幹牛馬羊糞點燃,祭者排隊繞火三圈,邊轉圈邊念著自家的姓氏,然後供上祭品,把全羊投入火堆裏。火燒得越旺越好,因為這象征著家族事業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