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節是中國西南地區一個古老而影響重大的民族節日,火把節不僅有著豐富多彩的活動內容,而且包含著深刻豐富的文化內涵。
火把節是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的古老而又重要的傳統節日,它蜚聲海內外,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的大致時間是農曆的六月二十四日,但不同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不盡相同。
關於火把節的起源,專家認為它根植於古老的火崇拜。但是,不同民族出現了一些不同的神話傳說來闡釋“火把節”的來曆,比如,涼山彝族的傳說是這樣的:
天上的大力士與地上的大力士相約在六月二十四日摔跤,結果天上的大力士被摔死了。天神大怒,派蝗蟲到人間討命債。鋪天蓋地的蝗蟲吃了三天三夜,幾乎吃光了所有的莊稼。人們為了保衛家園,一齊高舉火把燒蝗蟲,燒了三天三夜,最終將蝗蟲消滅了。為了預防蝗蟲再次侵害,彝民在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都會舉起火把,祈求豐收。
“火把節”雖然隻慶祝三天三夜,但是,人們卻很早就開始準備了。不僅要準備火把節的祭牲品,還要準備家人的過節服裝。有些彝家姑娘們要準備頭帕、彩衣及彩裙等,有的姑娘還要為自己的情人趕製衣褲、腰帶及花包;小夥子們也為自己的情人購置銀領扣、耳環或耳墜,有的甚至專為情人趕製藍色披氈、買黃布雨傘等。在彝族村寨中,全村還要集資買一頭或數頭牛來宰殺,以示眾人一心敬火神祛災。
火把節第一天的清晨,家家戶戶把屋內外打掃得幹幹淨淨,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盛裝。女人們準備節日飯,男人們一早就去指定的地方,殺寨子裏集資買來的過節牛,然後再把牛肉宰好分給各家各戶,傳說吃了牛肉會吉祥平安。下午,各家各戶忙於宰殺各自準備好的祭牲品,並祭祀祖先。當夜幕降臨,年輕人把早已精心預備的火把拿出,從屋裏點出門,舉火把先繞屋轉一圈或三圈,轉完後走向自家的莊稼地繞一圈或穿過,這時口中大聲念道:“燒掉害蟲,燒掉害蛾,燒掉貧窮,燒掉饑寒,燒掉饑荒,燒掉死神,燒掉瘟神,五穀飽滿,六畜發展,人丁安康。”然後與其他的火把彙合,形成一條條“火龍”。這樣,衝天的火光,震天的喊聲,使寂靜的山寨沸騰起來。
火把節的第二天是最熱鬧的時候。一大早,身著節日盛裝的男女老少便從方圓幾十裏、上百裏的地方趕來,潮水般地湧向指定的活動場地。姑娘們身著美麗的服飾,手執獨具一格的黃油傘,據說這是因為在強光透射下,姑娘的臉被映襯而呈現微黃色,顯得格外美麗;小夥子們披著藍白披氈、察爾瓦,束著腰帶,戴著紅櫻竹鬥笠,聚集在草坪上舉行選美、賽歌、摔跤、鬥牛、賽馬等慶祝活動。選美活動將彝族的服飾美、音樂美、舞蹈美、形體美和心靈美融為一體,展示出彝族獨特的審美情調。夜晚盛大的火把遊行、達體舞表演和篝火晚會,充分展示彝族人們熱情奔放的性格和能歌善舞、蓬勃向上的精神風貌,這也是火把節被稱為“東方狂歡節”的主要原因。
火把節的第三天被稱為“送火神”或“送節”。夜晚,村子裏遊龍似的火把,聚集在一處,以表示全村人團結一心防禦自然災害。人們各自要用火把燃剩的蒿杆做成豬、牛、羊、馬槽型搭好,或把竹子劈成兩半做成牲畜喂鹽槽,再拾些小石頭放在槽型的蒿杆上,一般在每個槽上放九個小石頭,表示無數,口中念道“通過這次火把節,但願本家糧食堆成山,牛羊遍山坡,美人、勇士、能人、萬物聚我家”等祝福語,以求家人安居樂業,吉祥如意。
總之,火把節可以說是一個融敬火神祭祖、驅蟲避災及祈求風調雨順、幸福安康等的綜合性節日。
延伸閱讀
納西族的火把節傳說
在納西族中,人們流傳的關於火把節來源的傳說與彝族的傳說不同。
有一天,天神子勞阿普在雲河邊遊走玩樂,忽然聽到民間有絲竹歌舞之聲。人間生活的恬靜美好令他十分嫉妒與惱怒,就差遣一名天將到人間,讓他把大地燒成火海。這位天將變做一個老人來到人間後,遇到一個帶著兩個孩子的納西族男人,奇怪的是,這個男人背著大男孩而牽著小男孩。他不解地詢問,才知道牽著的小男孩是這個納西男人自己的孩子,而背上背著的鄰居家的孤兒,納西男人要給他特殊的照顧。天將深受感動,內心不願將大地毀滅。他想出了一個主意,即在六月二十五日那天,大地上的人們全部燃起火把,這樣天神子勞阿普就會以為大地真的被燒毀了。納西男人和他的族人躲過了天地毀滅之劫,為了紀念這件事,從此納西族就有了一年一度的火把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