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文化教育(2)(1 / 3)

在新聞戰線開展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職業精神職業道德學習教育活動,簡稱“三項學習”教育活動。由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於2003年10月聯合發起,至2004年底結束。教育活動要求各級黨委宣傳部門、新聞單位切實加強領導,認真部署,紮實工作;密切聯係新聞工作實際和新聞隊伍的思想實際,堅持正麵教育、自我教育為主,著眼實際效果,反對形式主義;特別要著力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有償新聞、虛假新聞、低俗之風、不良廣告等消極腐敗現象。目的在於引導各級新聞單位和廣大新聞工作者樹立正確的新聞觀,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新聞價值取向;增強貫徹執行黨的新聞工作方針原則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增強弘揚職業精神、恪守職業道德、維護隊伍形象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何謂教育信息化

所謂教育信息化,就是將信息作為教育係統的一種基本構成要素,並在教育的各個領域廣泛地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教育現代化的過程。目的是培養跨世紀的創新人才,實現教育的現代化。應以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指導信息技術在教育的各個部門、各個領域廣泛應用;應根據創新人才培養的要求,利用信息技術,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促進教育現代化。

教育均衡是指什麼

教育均衡是指在教育公平思想和教育平等原則支配下,在教育活動中,教育機構、受教育者平等待遇的教育理想和確保其實際操作的教育政策和法律製度。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教育機構和教育群體之間,平等地分配教育資源,達到教育需求與教育供給的相對均衡,並最終落實在人們對教育資源的分配和使用上。從個體看,指受教育者的權利和機會的均等,指學生能否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麵均衡發展、全麵發展;從學校看,指區域間、城鄉間、學校間以及各類教育間教育資源配置是否均衡;從社會看,指教育所培養的勞動力在總量和結構上,是否與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達到相對的均衡。教育均衡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基本價值取向。

何謂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指國民在教育活動中的地位平等和公平地占有教育資源,是社會公平價值在教育領域的延伸和體現。接受教育是現代社會公民的基本人權,特別是接受良好教育能夠顯著改善人的生存狀態。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沒有教育公平就不可能實現真正的社會公平。

怎樣推進教育公平

中國義務教育總體水平低、基礎薄弱、發展不平衡的矛盾十分突出。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在辦學條件、師資水平等方麵存在較大差距。因此,“十一五”時期國家應不斷加大中央和各省兩級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加快農村和中西部地區教育的發展,縮小東西部之間、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此外,要保障進城務工就業農民的子女接受義務教育。隨著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大量農民工子女隨父母流入城市。目前一項“以流入地區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製公辦中小學為主”的解決方案已初步形成,進城務工就業農民的子女接受義務教育情況將得到明顯改善。

何謂教育投入,擴大教育供給對加大教育投入提出了哪些要求教育投入又稱教育投資,是社會和個人直接或間接投入教育領域的人力和物力的貨幣表現。主要包括:社會直接投資,指各級政府、企事業單位、團體對教育的投資以及國內外個人對教育的捐資。社會間接投資,指社會舉辦教育事業可能失去的國民收入。個人直接投資,指受教育者個人或家庭為受教育者直接支付的教育費用。個人間接投資,指達到勞動年齡者因受教育可能放棄的個人收入。

加大對教育的投入,擴大教育資源的供給,不僅是教育發展的根本保障,也是新世紀經濟發展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必然要求,是增強綜合國力和國家國際競爭力的迫切需要。

擴大教育供給對加大教育投入的主要要求是:首先,政府應加大對教育的投入。目前一些地區和部門,對政府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認識不夠,在實際工作中存在較大差距。“十一五”時期,應在這個問題上邁出更大的步伐。要進一步強化政府在教育優先發展中的責任和行為,應當通過立法和其他各種強製性的政策和措施,建立保障教育經費穩定增長的機製。其次,要采取多渠道辦學。要充分調動全社會和廣大群眾關心和支持教育的積極性,采取各種有效措施,把全社會投資、集資辦學以及億萬人民群眾投資子女和自身教育的資源優勢,轉變為教育發展優勢,建立並完善教育經費的分擔機製和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體製,實現教育投資的多元化。

何謂多元化的教育投入體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