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文化教育(1)(1 / 3)

何謂教育

教育廣義上是指影響人們知識、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的各種活動。狹義上主要指學校教育,即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發展需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以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的活動。作為一種社會活動區別於其他社會活動的根本特征,在於教育就是培養人的活動,是為未來生活做準備。主要作用:對社會知識、文化的傳遞;對人的培養,通過培養人來維持人的生存與發展;為社會服務。教育事業,關係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係到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前途,因此必須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

何謂教育產業

教育產業就是以教育活動為載體,向消費者提供教育產品或服務的諸多產業環節的總和,一般不包含非營利性教育活動。教育產業的內容主要指以市場為導向的各級各類學校教育、教育培訓和教育經紀等各個產業環節,至於單純提供教育類公共產品的公立中小學教育機構(義務教育高中教育)和公立高等教育機構(全日製高等教育)則不屬於教育產業的範圍。

我國教育產業發展趨勢如何

教育產業的發展呈現出這樣一些特點:教育市場容量穩定增長;社會辦學領域的產業政策進一步完善;社會辦學主體日益多元化;教育產業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教育產業的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網絡技術的采用更為普及;教育產業的職業經理人階層將不斷成熟;特許經營將會越來越多;高端市場和低端市場的分化將更趨顯著。

隨著教育產業的進一步開放,越來越多的民營資本會投向教育產業,外資教育企業也將進入我國的教育產業領域。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謀求生存和發展,教育產業領域內的諸多企業必須不斷培養自身的持續創新優勢,及時跟蹤服務市場的細分,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並注意創新企業智力結構,尤其是要注意培養高素質的人力資源,無論是社會辦學企業,還是教育培訓企業,都需要有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和高水平的管理團隊,從而為發展教育產業提供強大的人力資本、智力資本支持。

你知道中國教育學會嗎?

中國教育學會(TheChineseSocietyofEducation,縮寫為CSE)成立於1979年4月12日,是全國群眾性學術團體。學會的業務範圍:開展群眾性教育科學研究,教育教學改革實驗和學術交流活動;為教育決策提供科學分析、信息反饋和谘詢意見;組織教育科學研究成果和教育教學改革實驗成果的鑒定和推廣;研究、編寫教材,出版學術性書刊。舉辦基礎教育的實驗學校開展培訓活動;開展業務谘詢、政策谘詢和法律谘詢;組織教育評價活動;開展對香港、澳門和台灣地區及對外教育學術交流與合作;開展其他有關活動。學會成立以來,在業務範圍內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04年被民政部評為“全國先進民間組織”。學會現有分支機構49個,單位會員51個(包括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原計劃單列市的教育學會和其他教育學術團體),各級會員約有85萬人。

什麼是現代國民教育體係,為什麼要建立這種教育體係國民教育為國家規定的每個公民必須接受的基礎教育,即小學和初中教育,有的國家還包括幼兒教育和高等教育。國民教育體係是由國民教育的所有要素組成的國家學曆教育體係。中共十六大報告提出,要“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係”。

現代國民教育體係是指由五個方麵教育和三項保障機製構成的整個教育事業,五個方麵教育包括義務教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三項保障機製包括國民教育經費保障機製、國民教育教師保障機製和國民享受教育權利保障機製。建立現代國民教育體係,以提高國民素質為目標,切實保障國民享有基本教育權利,增強教育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

現代國民教育體係的特征有三個:一是全麵性。這主要體現在國民教育的基礎性、高延性、普遍性三個方麵。二是規範性。它是指具有約定俗成或明文規定的標準體係,具體體現為層次分明、類型合理、名實一致。三是開放性。這是指係統整體與外界及係統內部各個層次、各種類型之間相互溝通、協調發展的特性。

建立國民教育體係,適應了經濟與社會發展和全體社會成員自身發展的全麵需要和人才需求的多樣性,能夠激發中華民族的教育創造力。此外,它還能使現有的教育資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充分開發利用潛在的教育資源,形成教育資源優化配置和有效再生、擴大的機製。

什麼是終身教育體係

終身教育體係是指教育係統和社會機構為社會成員提供其終身參與有組織的學習機會及其相關配套的教育製度的安排和教育網絡的形成。各種教育和社會組織通過建立各種教育機構,向人們提供教育場所和機會;各級各類教育之間實現有效溝通與銜接,形成有機聯係,構成能夠向學習者提供終身學習的教育網絡。終身教育體係保障社會成員各種學習需求得以實現,使每個社會成員在一生中能夠進行不斷學習、提高素質,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終身教育體係具有開放性,能夠有效地向全社會開放。終身教育體係內部不同教育形式和教育類型之間具有包容性,人文教育、科學教育、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相互滲透、相互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