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
唐人所謂的“河隴”,約為今甘肅省所轄地域。“河西”是指蘭州黃河以西的漢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之地,約略相當於今甘肅武威、張掖、酒泉三市的轄境。“隴右”一詞由陝、甘交界的隴山而來,唐代曾設隴右道,地域包括今甘肅、新疆和青海湖以東地區。河隴位於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的結合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古代它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
唐代詩人出於各種原因和目的,有不少人曾來過隴右到過河西,如被貶邊庭而途經玉門關的初唐詩人來濟,有為討伐吐蕃而出河西的駱賓王,有武則天朝充任吐蕃宣慰使的員半千,有長期駐守邊疆開發河西的郭震,有隨喬治之平亂而到過張掖一帶的陳子昂,有西遊河隴大地的王之渙、王昌齡,有奉使出塞、作過涼州河西節度幕府判官的王維,有天寶年間入河西節度使幕府的高適,有安史之亂後期,因躲避戰亂饑荒而入秦州的杜甫,有奔赴安西、北庭都護府而途經河隴大地的岑參,以及晚唐時期翻越隴阪而走向塞外的高僧貫休等,這些詩人雖然入隴的時間有先有後,但他們都曾在廣袤的隴原大地上留下過自己的足跡,那些記錄他們在河隴地區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的詩歌,便是真實而有力的證據。今天通過這些入隴詩人的詩歌,我們可以了解大唐邊疆的風雲變幻,入隴詩人的情感心態,河隴曆史與文化的演變軌跡,以及西北邊關的風俗民情,塞上高原的山川地貌、氣候特征等諸多方麵的情況。下麵主要論析四位盛唐的入隴詩人及其相關詩作。
一、奉使涼州的王維
王維雖然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詩人,但是受盛唐積極進取、建功立業時代風氣的影響,王維也作過不少邊塞詩,特別是他出使涼州以後,其邊塞詩的數量和質量都有了極大的提高。
王維出使涼州是在開元二十五年(737年)的秋天,因為這年三月,河西節度副使崔希逸與吐蕃交戰獲勝,王維作為監察禦史,到邊城涼州去勞軍。出使途中,當他乍見長空雁影、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等與中原景物迥異的塞上風光,心中充滿了驚奇與喜悅,便寫下《使至塞上》一詩,詩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短短十個字,抓住了塞外景色的特點。詩歌中壯闊的背景,奇特的風光,蒼涼的格調,雄健的筆觸,都給人以無限的美感,同時也透露出詩人入隴赴邊的豪邁氣概。不僅如此,王維筆下還有不少反映邊境緊張戰爭氣氛的詩作,例如:“十裏一走馬,五裏一揚鞭。都護軍書至,匈奴圍酒泉。關山正飛雪,烽戍斷無煙。”(《隴西行》)詩歌選取軍使飛馬告急的特殊角度,以鮮明而飛動的形象,渲染邊城緊張的戰爭氣氛。王維的詩歌善於以跳躍式的剪裁來表達詩歌的主題,他的《從軍行》就是如此:“吹角動行人,喧喧行人起。笳悲馬嘶亂,爭渡金河水。日暮沙漠陲,戰聲煙塵裏。盡係名王頸,歸來獻天子。”詩歌主要寫戰前的出征和戰鬥的勝利,以行軍途中笳聲悲鳴、戰馬嘶叫、人群競渡的場麵,突出士兵旺盛的鬥誌,以俘獲蕃王的勝利,突出戰鬥勝利的喜悅和自豪感。王維的《出塞》詩也是如此:“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山野火燒。暮雲空磧時驅馬,秋日平原好射雕。護羌校尉朝乘障,破虜將軍夜渡遼。玉靶角弓珠勒馬,漢家將賜霍嫖姚。”詩歌的前四句以吐蕃打獵的聲勢,渲染邊關劍拔弩張的氣氛,以吐蕃人的沙漠馳騁和平原射雕,暗示邊情的緊急;後四句則寫唐軍將士朝登塞堡、夜渡遼河的嚴密防禦和急速進軍,唐軍昂揚奮發的士氣和雷厲風行的作風,預示著他們終將奪取戰爭的勝利,整首詩歌充滿了報效國家的英雄主義氣概。
王維到涼州勞軍後,並沒有馬上回長安,而是留在崔希逸幕下任節度判官,在邊城涼州生活了一年多,這使他對邊郡的風土人情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他在《涼州郊外遊望》中記述了當地居民祭祀社神的情景:“野老才三戶,邊村少四鄰。婆娑依裏社,簫鼓賽田神。灑酒澆芻狗,焚香拜木人。女巫紛屢舞,羅襪自生塵。”邊城涼州人口不多,但當地百姓迎神祈福的活動卻十分隆重熱鬧。涼州作為當時的邊防重鎮,也經常遭受外族的侵擾,王維的《涼州賽神》,便反映出處於戰爭陰影下人們的生活:“涼州城外少行人,百尺峰頭望虜塵。健兒擊鼓吹羌笛,共賽城東越騎神。”詩歌的前兩句寫涼州籠罩著戰爭的氣氛,但後兩句卻筆鋒一轉,以邊區健兒鼓樂喧天的賽神活動,反襯出駐邊戰士臨敵不慌的樂觀精神。王維這些有關涼州的詩作雖然僅是片段的記錄,但它們形象地再現了唐代涼州軍民的生活,有助於我們了解當時的邊疆形勢和邊城涼州的民風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