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王粲驚人的記憶力便逐漸遠近聞名了。當時著名的文學家蔡邕才學過人,聞名朝野,王粲便去拜訪他。蔡邕也早已聽說王粲的記憶力過人,就決定親自考驗他一下。他從書架上取出自己剛剛寫完的《述行賦》,交給王粲,謙虛地請他提提意見。王粲雙手接過來,興奮地一口氣讀完。讀完後,仍然沉浸在優美的意境中,便有聲有色地背誦起來。蔡邕默默地聽著,不時地點頭。王粲背得一字不錯,蔡邕讚歎:“果然名不虛傳!”從此,兩個人便成了忘年之交。
(六)諸葛恪二三事
諸葛恪是三國時期吳國的大臣。他的父親諸葛瑾是孫權帳下著名的軍師,叔父是蜀國丞相諸葛亮。他從小就接受了嚴格的貴族教育,才華橫溢,能文能武,聲名遠揚。有一次,孫權宴集群臣,諸葛瑾自然在參加者之列。孫權十分喜歡諸葛恪,特意囑咐諸葛瑾一定要把他帶來。諸葛恪便和父親一道應邀前往。筵席上大家高舉酒杯,口呼萬歲。孫權見大家興致勃勃,忽生一計,他把一個衛兵叫到身邊,趴到他耳邊悄悄地說著什麼,還不時地用眼窺視眾人。衛兵領命而去。不一會兒,衛兵把一頭長得高大結實的黑驢牽到酒席筵前,大家都感到十分詫異。忽然有人叫道“諸葛子瑜”,而且“撲哧”一下笑出聲來。眾人定睛一看,隻見驢的脖子上掛著一塊牌子,上寫“諸葛子瑜”四個大字,於是哄堂大笑起來。
子瑜是諸葛瑾的字。把他的名字掛在驢的身上,雖然這樣的惡作劇在那個時代十分常見,他還是感到人格受到了侮辱,十分不自在。但身為大臣,他有脾氣也發不出來,隻好在那兒十分難堪地忍受著眾人的調侃,把原本就長的臉拉得更長。小諸葛恪見狀,立刻跪到孫權麵前說:“大王請您允許我在牌子上再添兩個字。”孫權掃視了一下眾人,發現大家正興致盎然地看著,便說:“好吧。”他想看一下這個小孩兒究竟怎樣為他父親挽回麵子,也考一下這個被父親讚不絕口的孩子是不是真的名副其實。諸葛恪在得到孫權允許後,立刻找來筆墨,在“諸葛子瑜”四個字後麵添上了“之驢”兩個字,於是“諸葛子瑜”就變成了“諸葛子瑜之驢”。
大臣們見到這一幕情景,都覺得這個小孩兒真是聰明絕頂,立刻發出了一片讚揚之聲。諸葛瑾這時也有了笑容,不住地跟著眾人一起點頭。孫權從座位上站起來,大笑著對諸葛恪說:“小神童,這頭毛驢就送給你吧。”諸葛恪走上前去,施過謝禮,牽上毛驢走出廳堂,回家去了。此後,諸葛恪就成了孫權特許的小客人,可以自由出入禁宮。他和孫權見麵的機會也多了。有一次,諸葛恪和太子一起玩。不知怎麼了,太子生氣地罵他:“元遜可吃馬糞。”元遜是諸葛恪的字。諸葛恪聽完,毫不相讓地罵道:“願太子吃雞蛋。”孫權在旁邊聽完兩人的爭吵,就問諸葛恪:“他讓你吃馬糞,你怎麼讓他吃雞蛋呢?你不是吃虧了嗎?”諸葛恪認真地回答:“因為它們都是從同一個地方出來的。”孫權不禁大笑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