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給李膺施了一個禮。“大人息怒,我並不是扯謊。我叫孔融,是孔子的後人;而大人姓李,是老子(李耳)的後人。我的先祖孔子曾經說過:‘我聽說老聃博古而達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他就是我的老師。’這就是說,在五六百年以前,我們孔李兩家就已經開始禮尚往來了。您的祖先和我的祖先同德比義,互為師發。這樣看來,我稱自己為您的通家子弟,難道不對嗎?”李膺是不是老子李耳的後人,其實無據可查。孔融本人也並不去管是真是假。他之所以這樣說,無非是為自己和李膺是“通家”找到根據,達到自已的目的。聽完孔融的這一席話後,在座的名士都對他的機敏感到驚奇,為他的才辯而折服。李膺的臉色也由陰轉晴,笑著說:“孔先生,您請入座。”李膺雖然接納了孔融,但是他對這個小孩子並未放在眼裏。
天近中午,李膺不問其他名士,單單問孔融:“想吃飯嗎?”“想吃。”李膺就說:“太不懂禮節了,我教你做客的禮節吧,當主人問你想不想吃飯的時候,你要推讓,不要對主人說自己想吃。”孔融立刻反唇相譏:“那麼,讓我教您做主人的禮節吧,客人來的時候,你應該準備飯食,不應該問客人吃不吃。”
李膺歎服了:“可惜呀,我快要死了,來不及看到你將來的富貴了。”孔融煞有介事地說:“您一點兒也不像要死的樣子。”“為什麼?”“曾子說過:‘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可您剛才說的話卻一點兒也不善呀!”一下子說得李膺哭笑不得,極其尷尬。正在這時,太中大夫陳煒走進門來,他問李膺,剛才的哄堂大笑是怎麼回事。李膺就把剛才的事情從頭到尾講了一遍,又用手指著孔融:“這個孩兒真乃神童啊!”陳煒不以為然:“小的時候聰明,長大了也不一定怎麼樣。”小孔融聞聲說道:“陳大人小時候一定十分聰明吧?”言外之意是:你現在長大了,果然十分不聰明。此言一出,陳煒頓時滿臉通紅,一句話也說不上來了。在座的人們都哄堂大笑起來,說:“這個孩子長大了,一定會成為大人物的。”果然,經過不斷努力,孔融長大以後,成為著名的文學家。建安時期,文壇上出現了孔融、王粲、陳琳、徐幹、阮瑀、應瑒、劉楨等七位著名的文學家,被魏文帝曹丕稱為“建安七子”。孔融被排在第一位。他曾經擔任北海相,後又被曹操招致麾下,任少府、太中大夫等職。
(五)王粲的故事
王粲是我國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曾寫下了著名的《登樓賦》和《七哀詩》。當時,有七位文學創作成就很高的人被稱作“建安七子”,王粲不僅列身其中,而且還被梁代的大評論家劉勰讚譽為“七子之冠冕”。
王粲自幼記憶力驚人,能夠過目成誦。有一次,他約幾個小夥伴到郊外去玩耍。走到半路時,發現路旁豎著一塊石碑,上麵刻滿了密密麻麻的碑文。勤奮好學的王粲見碑文寫得很不錯,就大聲讀了起來。小夥伴們早聽說他有善記的本領,就和他開玩笑說:“仲宜(王粲的字),你讀完這一遍,能背下來嗎?”王粲謙虛地說:“試試吧。”於是,他把臉背過去,一句句地背誦起來。小夥伴們一邊聽,一邊對照原文。他們吃驚地發現,小王粲背得一字不差。大家都禁不住為他喝彩。還有一次,他去看人下棋,一不小心把棋盤給碰翻了。下棋的人見是王粲,就故作生氣地說:“這可怎麼辦?我們就要見分曉了,本可以贏他一盤,看,卻讓你給攪了。”王粲說:“對不起,我給你們複盤成嗎?”說著他撿起棋子,按剛才的形勢擺了起來。擺好之後,下棋的人和觀棋的人,都異口同聲地認定,他擺得一子兒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