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其他(一)(2 / 3)

機體代謝變化

水、電解質、酸堿平衡失調。

高代謝狀態:能量消耗增大,蛋白質分解與合成代謝增加,脂肪分解加大,糖異生過程活躍及機體對糖的利用率下降。

能量需求增加:正常人靜息能量消耗為104.6kJ(25kcal)/(kg·d),通常手術增加10%,創傷、感染時增加20%~40%,大麵積燒傷時可增加50%~100%。

【知識點】腸外營養的適應證

營養不良患者術前準備和術後支持。

消化道瘺。

急性壞死性胰腺炎。

短腸綜合征。

嚴重創傷、燒傷、嚴重感染。

腫瘤患者接受化療、放療等。

腸道炎性疾病。

肝腎衰竭。

大手術後估計較長時間不能進食,禁食超過5~7天均可進行PN。

【知識點】腸外營養的方法

周圍靜脈營養:營養支持在2周以內,或輔以腸內營養。

中心靜脈營養:2周內不能應用腸內營養及需要高熱量者。常經鎖骨下靜脈或頸內靜脈穿刺置管至上腔靜脈。

【知識點】腸外營養的並發症

血氣胸。

置於靜脈外。

臂叢神經損傷。

胸導管損傷,致乳糜胸。

空氣栓塞。

出血。

感染並發症:導管性膿毒症。

代謝性並發症

補充不足:電解質紊亂,低血鉀及低血磷常見;微量元素缺乏,多見鋅缺乏;必需脂肪酸缺乏。

糖代謝紊亂:低血糖及高血糖。

腸外營養本身引起的並發症:膽囊內膽泥和膽石形成,盡早改用腸外營養可預防;膽汁淤積和肝酶譜升高;腸屏障功能減退,可致細菌移位及內毒素血症。

【知識點】腸內營養的適應證

經口攝食不足或禁忌,胃腸功能正常,如咽喉術後、昏迷、危重病症等。

胃腸功能不良,如短腸綜合征、消化道瘺、急性胰腺炎、炎性腸道疾病等。

胃腸功能基本正常但伴有其他髒器功能不全者,如糖尿病或肝腎功能不全。

術前術後營養補充。

【知識點】腸內營養的方法:口服或經導管輸入(鼻胃管;鼻十二指腸管;鼻空腸管;胃、空腸造瘺管)。

【鏈接】輸入初期應低濃度,緩慢,再逐次增加濃度和速度,3~4天達到全量。

【知識點】腸內營養的並發症

誤吸:見於老年、昏迷患者。

腹脹、腹瀉:輸入過快、過多、高濃度時引起。必要時應用阿片酊類藥物。

外科感染

【知識點】外科感染的預防

防止微生物感染

認真實施醫院衛生管理。

嚴格實施消毒滅菌技術。

診療中嚴格的無菌操作。

及時正確的處理各種創麵、傷口。

支持機體的抗感染能力及時使用特異性免疫療法。

積極治療合並症,縮短激素類使用療程,化療者加用免疫增強劑等改善營養狀況,糾正低蛋白血症。

【知識點】外科感染的病理

特異性感染

結核病:局部表現為結節、肉芽腫、幹酪樣壞死等。可形成冷膿腫並誘發變態反應。

破傷風:呈急性過程,局部可能無明顯病理性改變,其痙攣性毒素可引起肌內強直痙攣。

氣性壞疽:呈急性過程,組織細胞壞死、滲出,惡性水腫並夾雜氣泡,病變可迅速擴散,肌內狀如熟肉,全身中毒症狀明顯。

真菌感染:局部有炎症反應,可形成肉芽腫,含巨細胞和菌絲,可出現潰瘍、膿腫或空洞。

【知識點】外科感染的診斷

臨床表現

全身表現:輕者不明顯,重者可有寒戰、發熱、乏力、脈搏加速、休克等。

局部表現:主要表現為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

器官係統的功能障礙。

特異性表現:如破傷風、氣性壞疽等有其特有的表現。

輔助檢查

實驗室檢查:白細胞計數增加,分類見核左移或中毒顆粒。膿液或滲出液行塗片或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全身化膿性感染時行血培養,以明確致病菌和篩選抗生素。

影像學檢查:主要用於內在的感染。必要時行引導下穿刺。

【知識點】外科感染的治療原則

局部處理:增強局部抵抗力,減少毒素吸收,減輕疼痛,可局部固定、冷或熱敷、外敷藥物、理療等,必要時手術。

改善全身狀態:支持治療增加營養,糾正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可少量多次輸血,並治療合並症。

抗菌藥物的應用:全身抗生素和局部滅菌藥物的應用。中藥治療。

【知識點】全身化膿性感染的分類:分為膿毒症和菌血症。膿毒症是指有全身炎症反應表現,如體溫、循環、呼吸等明顯改變的外科感染的統稱。菌血症是膿毒症的一種,多指臨床症狀明顯,血培養檢出病菌者。

膿毒症臨床上分為三類:

革蘭染色陽性細菌膿毒症:多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毒素使外周血管擴張,阻力降低。

革蘭染色陰性杆菌膿毒症:多為大腸杆菌、綠膿杆菌引起。毒素使外周血管收縮,阻力降低。

真菌性膿毒症:多為白色念珠菌引起,多發生在大量應用抗生素的基礎上。

實驗室檢查

白細胞計數升高或降低,核左移或中毒顆粒出現。

水、電解質、酸堿平衡失調。

血或膿液細菌培養陽性。多次陰性者考慮厭氧菌或真菌性感染。

【知識點】全身化膿性感染的治療原則

原發感染灶的處理:早期徹底清除原發灶,及時切開引流。

抗生素應用:早期、足量應用抗生素。根據細菌培養和藥敏結果調整。

提高全身抵抗力:多次小量輸新鮮血,糾正水、電解質、酸堿平衡及低蛋白血症。

對症處理。

【知識點】破傷風的臨床表現

潛伏期:通常為6~12天。

前驅期:乏力、頭暈,頭痛、腹肌緊張、反射亢進。

發作期:典型表現為肌內持續性強烈收縮。最初是咀嚼肌,隨後為麵部肌內、頸、背、腹、四肢及膈肌。有些為牙關緊閉、苦笑麵容、頸項強直、角弓反張、呼吸困難。輕微刺激可誘發。病程3~4周。

【知識點】破傷風的診斷:外傷史加典型臨床表現。

【知識點】破傷風的預防

傷口早期徹底清創。

自動免疫:最有效、可靠方法。皮下注射破傷風類毒素0.5ml,隔4~8周再注射0.5ml,半年到一年後第三次注射0.5ml,免疫力可維持10年以上。

被動免疫:傷後皮下注射破傷風抗毒素(TAT)1500~3000U,有效期為10個月。注射前行過敏試驗。嚴重者1周後追加一次。

【知識點】破傷風的治療

處理傷口,控製感染。

隔離專護,控製痙攣。

中和毒素:破傷風抗毒血清1萬~6萬U,肌注或靜脈注入。或人體破傷風免疫球蛋白3000~6000U。

(4)防止並發症:主要為呼吸道並發症。喉痙攣發生窒息或呼吸道分泌物多排出困難時及早行氣管切開,必要時行人工輔助呼吸。防止舌咬傷、褥瘡,應用抗生素,預防二重感染。

(5)全身支持治療:補充營養,防止水、電解質、酸堿失衡。

【知識點】氣性壞疽的臨床表現

外傷史。

局部症狀

傷肢沉重,脹裂樣疼痛。

傷口高度腫脹,有撚發音,氣體溢出傷口。

皮膚由蒼白轉為紫黑色,出現大理石樣斑紋。

創麵滲液稀薄,惡臭。

全身症狀:中毒症狀重。晚期出現中毒性休克。

【知識點】氣性壞疽的診斷

撚發音。

分泌物塗片有革蘭染色陽性粗大杆菌。

X線檢查患處軟組織內積氣。

間接免疫熒光抗體、酶標抗體等快速鑒定產氣莢膜杆菌。

【知識點】氣性壞疽的預防:及時徹底清創是關鍵。疑有氣性壞疽傷口,用3%雙氧水或1∶1000高錳酸鉀衝洗,濕敷,傷口不做一期縫合。

【知識點】氣性壞疽的治療

急診清創:一旦診斷應立即手術處理。

術前應用大量青黴素,控製感染。

病變區廣泛多處切開,徹底清除壞死組織、異物,受累肌內全部切除。

大量3%雙氧水或1∶4000高錳酸鉀衝洗傷口,傷口不縫合。

術中忌用止血帶;⑤中毒症狀重、肢體已經壞死者行開放截肢。

應用抗生素:首選青黴素,每日劑量在1000U以上。亦可用大環內酯類或硝咪唑類。

高壓氧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