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與廟會民俗。民間信仰是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有相對的穩定性,但是社會經濟基礎發生根本性變化後,作為意識形態的民間信仰習俗也會相應地發生變化。如今神靈信仰、各類禁忌與自然崇拜的民俗,隨著曆史的發展,有的消失了,有的發生了變化,有的依然被保存了下來。民間信仰的當代變遷符合民俗自身發展的客觀規律。信仰是良莠不齊的,我們對待它要一分為二,客觀地看待,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一些道德規範和民間信仰規範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對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對小至村寨大至民族和國家的凝聚力的加強,起著積極的整合與促進作用。同時防止其對民眾的毒害、對社會的破壞,要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從而為促進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服務。
山西的廟多,廟會便多。廟會的形成是伴隨著民間信仰活動而發展、完善和普及起來的。最初是人們祭神酬神的信仰活動,往往是祭祀為後人所敬仰的人或神。因為信奉者與追逐熱鬧者眾多,逐漸變成物資交易的重要場所。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交流的需要,廟會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逐漸融入集市交易活動,這時的廟會又得名為“廟市”,民間又有“節場”之稱,周圍幾裏以至幾十裏都有人趕來設攤經營。也因此,民間把赴廟會稱為趕節場。後來交易和娛樂逐漸成為廟會的主角。廟會都有固定的日子、地點和名稱,是一種集敬祀神靈、交流感情、貿易往來、娛樂性活動的綜合性社會活動。這種集唱戲、酬神、求壽求子、祛病祈禱以及賣藝等活動為一體的活動,是當地俗民的一大盛事。各種文化娛樂表演形式的形成與發展皆與廟會有關。如今逛廟會重又成為百姓春節期間一項必不可少的民俗,許多地方的廟會,區別於過去在寺廟進行的傳統,改為在公園和廣場等開闊的地方舉行,主要是進行文化、貿易和娛樂活動,祭祀基本消失,人們趕廟會的目的就是湊熱鬧,成為人們調劑單調生活不可缺少的內容。
飲食與居住。山西人的衣食住行長期保持著樸素節儉的習慣,在飲食和居住方麵的習慣尤其比較穩定。用醋作調味品是山西人一種主要的愛好。此外,白饃、各種麵食也是山西人鍾愛的食物。山西人大多愛住單門獨院的平房瓦房,室內陳設偏愛厚實的木製家具。山西民居在全國富有特色,晉北民居以土坯、磚木結構為主,禦寒性強的低矮的後層土坯屋很有特色;晉中則以傳統的四合院為主,祁縣喬家大院的四進院式雕梁畫棟的民居被稱為“北方民居的璀璨明珠”;晉西北呂梁山區的土窯磚窯和晉南的地窨院仍透露著古代人類穴居的遺風;晉東南的石板民居和臨汾地區的兩層樓格式的民居以及運城地區的“一麵坡”式民居,在全國都很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