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姓
這一複姓出自鮮卑族。三國時期,鮮卑族首領莫護跋率其部落遷居遼西,曾跟隨司馬懿征討割據遼東的公孫淵,立有戰功,被封為率義王。莫護跋此時才在棘城以北(今河北冒黎縣境)建立國家。當時北方燕代一帶時興戴步搖冠,即飾有步搖的帽子。所謂步搖,就是一種懸有垂珠的飾物,人一邁步,飾物上的垂珠就隨之自然搖曳,給人以漂亮灑脫的感覺。莫護跋一見這種步搖冠就十分喜愛,於是把頭發束起來戴上了步搖冠。他的部下見到他這種穿戴,就“步搖”、“步搖”的稱呼他。當地人說話,“步搖”與“慕容”讀音極為相似,於是傳著傳著“步搖”就訛變為“慕容”了。莫護跋的後人就以慕容作了部落的名稱。西晉時期,莫護跋的曾孫慕容廆占領燕北、遼東一帶地方,自稱鮮卑大單於。他的兒子慕容皇光後來建立前燕,自稱為王,這時正式以慕容作為姓氏。
另一種說法是鮮卑人仰慕中原地帶的文化,其單於自雲“慕二儀之德,繼三光之容”,故改姓慕容氏。
隋代有大將軍慕容三藏,宋有刑部尚書慕容彥逢等。
拓跋姓
拓跋也作托跋。一支為鮮卑族姓氏。鮮卑族拓跋氏建立北魏,自稱拓跋氏是黃帝之後。黃帝有子名冒意,冒意少子悃,受封於北土。因黃帝以土德王,鮮卑語稱土為“拓”,稱後為“跋”,所以合稱拓跋,以之為氏。北魏孝文帝時,因《周易》中“元”的意思是“萬善之始”,就率領王室同族改為單姓“元”氏,王族之外的拓跋氏就變成庶姓了。
拓跋氏的另一支出自李姓。漢朝時,李廣之孫李陵降匈奴,匈奴之女嫁與李陵為妻,生的孩子姓拓跋氏,以母為貴。鮮卑族對此很是忌諱,如果有姓拓跋的稱自己是李陵的後代,就要受殺頭之罪。
北魏皇族拓跋氏中,孝文帝拓跋宏是佼佼者,他力主改革,促進民族融合,頗有政跡,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
相裏姓
相裏氏的來源,有兩種說法:
一是相裏為咎陶(即皋陶)的後人,當初姓理。商朝末年,有理徵其人,他的孫子理仲師,為避難而將其“理”字去掉“王”字,成為裏氏。到春秋時期,裏仲師的裔孫裏克為晉國大夫。後來裏克被晉惠公殺害,裏克的妻子司城氏領著小兒子季連逃往相城(今河南省鹿邑縣東),將其子姓氏定為“相裏”,這是把新遷居的地方與原來的姓氏合起來作姓。
二是相裏是春秋鄭子產的後裔。相傳鄭子產出生時,手握拳而出,生下來把他的手掰開,隻見手掌上的紋路組成兩字,即“相裏”。因為這件事很奇異,預示了鄭子產不同凡人,所以子孫後代以“相裏”為姓,以示紀念。
五代後晉有並州人相裏舍。
胡母姓
胡母(一作毋,音wú)這一複姓的來曆有兩種說法,但起源是一個:源出戰國時齊宣王同母之弟胡公的後人。一說胡公後代娶母氏為妻,其子女將父母的姓氏並稱,就稱為胡母氏了。一說齊宣王同母之弟胡公的後代封邑在母鄉,故而遠取先人胡公之胡,近取封邑母鄉之母,合而為胡母氏。
漢景帝時有博士、學者胡母生,東漢有執金吾胡母班,晉有湘州刺史胡母輔之,其子胡母謙之。
禿發姓
這個怪姓有一番來曆。鮮卑族拓跋烏孤從塞北遷往河西之後,他的妻子胡掖氏有一天夜裏正在睡覺時,把孩子壽闐生在被子裏,鮮卑語禿發就是用被覆蓋的意思,因事命氏,這個家族就以禿發為姓了。後來禿發亻辱檀的兒子歸附北魏,改賜為源姓。
東晉十六國有南涼國王禿發烏孤,其子禿發壽闐,其弟禿發利鹿孤、禿發亻辱檀。
豆盧姓
豆盧氏本姓慕容,是東晉十六國燕北地王精的後人,後來慕容萇歸附北魏。因為北魏人把“歸”的意思叫作“豆盧”,所以就以“豆盧”作了姓氏。一說賜姓豆盧。
隋代有夏洪二州總管豆盧通,其弟豆盧責力。唐代有宰相豆盧欽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