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姓的發展以在梁國時最為顯赫,古今喬姓人多以梁國為郡望。其曆代名人除以上所及者外,又有唐朝吏部尚書喬琳、左司郎中喬知之、宋代畫家喬仲常、喬三教、名臣喬維長、喬夢符、喬行簡、喬大臨、元朝文學家喬吉、畫家喬達、明代進士喬宇、喬允升、喬世寧、名臣喬瑞、喬嶽、喬中和、清朝詩人喬世埴、進土喬世臣、喬鬆年、畫家喬林、名臣知光烈,當代女曲藝家喬清秀、烈士喬恒誌以及外交家喬冠華等人。
如今,以人口多寡計算,喬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96位。
賀姓
賀姓原作慶姓,是因避漢安帝劉慶諱而來的姓氏。春秋時期,齊恒公有個孫子名為公孫慶克,公孫慶克有子名慶封。此後,便相繼以慶為姓。
賀姓人多尊慶封為始祖,原因是由於他是慶姓得姓之時影響最大的人。據史書記載,他起初在齊靈公時擔任大夫之職,靈公初立公子光為太子,後因所寵戎姬生了公子牙,又改立公子牙為太子。靈公死後,公子牙繼位,不被諸侯認可,慶封便與另一位大臣崔杼一起廢掉公子牙,改立公子光為齊莊公。莊公即位後,慶封被進位為上卿,與崔杼對掌朝政。後來,莊公因私通崔杼妻子而被崔杼殺死,慶封又與崔杼立莊公弟齊景公。齊莊公的被殺引起了一些衛士的不滿,他們首先煽動慶封以弑君罪除掉崔杼,然後又挑撥慶封與大臣之間的關係。慶封因無法在朝中立足,隻得把政事交由兒子慶舍處理。不久,衛士們乘慶封外出之機發動政變,攻殺慶舍及慶封宗族。慶封聞訊,隻得出逃吳國。吳國對他極為尊重,還把朱方(今江蘇鎮江東)一帶的土地賞賜給他作為食邑。後來,在齊國政變中幸存下來的一些慶封家族的人也輾轉南來與他相聚。此後,慶姓人主要在南方發展。直到漢朝末年,才因為避諱的緣故,由慶姓改為意思與之相近的賀姓。
賀姓在發展中,相繼形成了廣平、會稽兩大郡望。尤其是會稽郡望的賀姓人,在漢魏六朝時期,還與同郡的虞、魏、孔三姓並稱為“會稽四姓”,是在當地和各個割據王朝中都有相當勢力的強宗大族。至北朝時,一些出身於鮮卑等少數民族的人,如賀蘭、賀拔、賀賴、賀敦等姓氏,也都在北魏孝文帝時被改為賀姓,使賀姓人的隊伍進一步擴大。他們及其後代,都按規定落籍於河南(今河南洛陽),發展為賀姓人的河南郡望。
曆史上,賀姓中也出了不少著名人物。如賀循是晉代名臣,賀拔嶽、賀若弼分別是北朝和隋代名將,賀知章是唐代著名詩人,賀公鑄是宋代詞人,賀蘭齡是清朝雲貴總督。尤其是當代,賀姓名人更多,其中如賀龍是解放軍元帥,賀子珍是毛澤東夫人,賀耀祖是原交通部長,賀衷寒是台灣政界名流,他們在當代史上都產生了較大影響。今天,賀姓所以能成為百家大姓中排名第97位的大姓,與其曆史上名賢輩出和廣泛分布有極大關係。
賴姓
賴姓出自西周時期的賴國,是由周武王弟叔穎而來的姓氏。據《風俗通·姓氏篇》、《通誌·氏族略》等書記載,周武王弟叔穎,在周朝初年被分封於賴(今河南息縣東北包信鎮一帶),子孫相繼為賴國貴族。公元前538年,賴國被楚靈王滅掉,賴國貴族中的一些人逃亡到附近的羅國和傅國,改姓羅氏和傅氏;另外一些人則相率北遷,北達鄢(今河南鄢陵),並在當地留居下來,以原來的國名為姓氏,姓賴。此外,由於羅姓和傅姓中的一些人是由賴國貴族分化而來的,直到今天,兩姓與賴姓還有聯宗之誼。
除上述一支外,賴姓中還有一些人出自鮮卑族中,並且以“河南”(今河南洛陽)為郡望,其他賴姓人則以潁州、鬆陽、南康等為郡望。其曆代名人,在唐代有進士賴非,宋朝有節度使賴跋,農民英雄賴文政,元朝有詩人賴良,明朝有主簿賴天賦、員外郎賴先、縣丞賴原裕、禦史賴瑛、知縣賴禮、進士賴士隆,清朝有畫家賴鏡、賴珍、將領賴塔、農民領袖賴文光、賴漢英,當代有原建材部長賴際發、解放軍上將賴傳珠等人。
今天,賴姓人口已達數萬,分布也相當廣泛,是在百家大姓中排第98位的中華大姓。
龔姓
龔姓來源較多,血統不一。其中最早的一支與洪姓同源,出自炎帝裔孫共工。共工在黃帝時居治水之官,後人以他的名字中的“共”為姓,並“水”旁,成為洪姓。此外,共工有位兒子,名句龍,句龍的後代,又把句龍名字中的“龍”字與姓氏合在一起,組成“龔”字,並以此作為自己的姓氏。
龔姓人的另一支與共姓同源。西周時期,宗室中有位名為姬和的人被封在共(今河南輝縣),建諸侯國。他的子孫世襲共國國君之位,至春秋時期亡國後,便以國名為姓氏,姓共。後來又演變為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