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中國各大姓氏起源及主要人物(14)(2 / 3)

宋代,宋真宗趙恒在位的時候,天下姓恒的人因為有冒犯皇上名諱之嫌,被全部改成了意思與之相近的常姓。這樣,常姓又有了一支新來源。據研究,恒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恒惠公之公後,恒姓人在改姓常姓以後,仍尊奉恒惠公為祖先。

上述三支常姓是當今天下常姓人的主要血統所出,其中的一支出自衛姓,另一支出自恒姓。

由於有這種淵源關係,常姓至今還與衛、恒兩姓有聯宗之誼,並且不與兩姓通婚,保留了世代承襲下來的傳統習慣。

在發展中,常姓形成了平原、東海等著名郡望,也出現了漢代右將軍常惠、三國司農卿常林、晉代史學家常璩、北朝名將常安成、常景、常爽、隋代文學家常得誌、唐朝進士常袞、畫家常傑、宋代禦史常同、將軍常思德、尚書常懋、明朝開國功臣常遇春、常升、清代巡撫常安、總督常明、常青、當代航空將領常乾坤、藝術家常香玉等著名人物。今天,以人口多寡計算,常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94位。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人們熟知的“月裏嫦娥”及“嫦娥奔月”等故事,相傳也與常姓人有關。據有些學者研究,這些故事其實都是由黃帝時星官常儀的故事演變而來的。如前所述,常儀是一位著名天文學家,相傳她是女性,出自女取訾氏,以善於觀測星相和占卜月亮的晦、朔、弦、望著名,後來嫁與帝嚳為妃。由於古代“儀”與“娥”同聲通用,所以,常儀的觀測月亮便又衍化為“嫦娥奔月”,她生活的地方也由地上而演變為月宮之中。

武姓

武姓的來源主要有四支,其中較早的一支是商朝國王武丁的後代。據史書記載,武丁是商朝始祖契的23世孫,亦即商朝的建立者商湯的10世孫。由於他的名字中有一個“武”字,後人認為,他的子孫中便有人以他的名字“武”為姓氏,姓武。

武姓人的另一支出自夏朝,與當時諸侯國之一的武羅國有關(一說武羅是人名)。武羅國國君的後代,後來便以國名“武”為姓氏。

武姓人的第三支,亦即被武姓人認為是最正宗的一支,是出自周平王之子姬武的後代。相傳,姬武剛生下的時候,在掌心裏有一個近似“武”字的花紋,因此被取名為武。他的後代,也以“武”字為姓。

武姓的第四支出自子姓,相傳是春秋時期宋武公的後代。春秋時期的宋國原是由原商朝的王族在西周初年被重新分封而發展來的。至宋戴公時,有子名司空,在戴公去世後繼承了宋公職位,去世後又被追諡為宋武公。宋武公的子孫。後來就以他的這一諡號中的“武”字為姓。

武姓在得姓以後,相繼由各自的發祥地向四周遷徙、發展。至秦朝末年,出身於沛國(今江蘇沛縣)的武彪追隨劉邦反秦,劉邦建漢後被授以官爵,成為後來被武姓人當作著名郡望之一的沛國武氏開基祖。又發展至唐代。居住在太原郡(今山西文水)的武姓人因出了一位女皇武則天而名揚天下,她所在的家庭不僅在當時是天下最為尊貴的家族,而且其祖居地在以後也被當作武姓中的一大郡望。漢唐時期,武姓人還在馮翊(今陝西大荔)形成望族,使馮詡與沛國、太原兩支武姓人一樣,共同成為武姓的三大郡望。

至於武姓名人,最知名者當然要推我國古代唯一的女皇武則天,除她以外,又有秦末農民英雄武臣、唐代權臣武承嗣、武三思、武元衡、五代後蜀名將武章、宋代畫家武宗元、元朝文學家武漢臣、金末將領武仙、明朝醫學家武之望、表朝經學家武億、民間教育家武訓等人。

今天,以人口多寡計算,武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95位。

喬姓

喬姓本作橋姓,是由黃帝而來的姓氏。據某些姓氏書籍記載,黃帝去世以後葬在橋山(今陝西黃陵縣),子孫中的一些人世代留居這裏。為他守陵,後來便因橋山之名而姓橋。之後,這些橋姓人中的一些人又遷往其他地區。至東漢時期,已分居在今安徽潛山縣和河南商丘縣等地。居住在潛山的橋姓人中有位橋某,失名,史稱橋公,他的兩個女兒:即大橋和小橋,後來分別嫁三國時孫吳開國君主孫權的哥哥孫堅和孫吳名將周瑜。因為這支橋姓人聯姻權貴,家族也因此而知名於世。特別是經過《三國演義》的渲染,這支橋姓人中的大、小橋姐妹還成為舉止無雙的美女。

東漢時,今河南商丘縣是梁國的所在地,後來更名梁郡,居住在這裏的橋姓人又被稱為梁國橋氏或梁郡橋氏。這支橋姓人中最知名的人物是橋玄,東漢末年官至太尉,被人稱為橋公。

他與大小橋的父親橋公不是一人,《三國演義》的作者由於沒有認真考辨,把大小橋當成他的女兒,實際上是一個大錯誤。

梁國橋姓在橋玄以後,六傳至北魏平原內史橋勤。他在北魏滅亡後隨魏孝武帝入於西魏,與西魏宰相宇文泰關係密切。一次,宇文泰極認真地對他說:你的姓氏帶木旁過於笨重,不如去掉木旁,單姓一個“喬”字,一則具有飛天高升之意,二則意味著橋姓人今後可以步步升遷,光宗耀祖。橋勤見他說得有理,便聽從了他的建議,改橋姓為喬姓。這樣,帶木旁的橋姓便簡化為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