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禮俗,最能引起今人的興趣,而且其中生動地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
拜揖
古代見麵或分別時表示禮節的方式,包括跪拜、拱手、作揖等形式。跪拜,是叩頭禮,有“九拜”的不同,包括稽(qǐ)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肅拜。古人相見行跪拜禮是嚴肅的禮節,通常隻在莊重的場合施行。平常見麵,為求簡便迅捷則行拱手、作揖等禮節以表示禮貌。拱手禮比較簡便,形式是人站立,兩手合抱於胸前,通行的慣例是左手抱住右手。作揖和拱手相近,以雙手抱拳上下左右晃動的動作表示禮貌。對不同的對象行作揖禮在動作上有區別。
稽首
最隆重的跪拜禮,臣拜君,子拜父,郊祀拜天、拜神,新婚夫婦拜天地、拜父母,廟祭拜祖,弟子拜師,對死去的親人拜墓、拜墳,都需行稽首禮。先拜,然後雙手合抱按地,頭伏在手前邊停留一會兒,頭至地停留一定的時間,整個動作較緩慢。
頓首
指地位相當之人互用的跪拜禮。頓首隻須俯身引頭至地,隨即便起。因頭觸地時間短暫,故稱頓。後代在書信的結尾書“頓首”,作為尊敬的客套語。
稽顙(sǎng)
顙即額頭。居父母之喪時跪拜賓客之禮,屈膝下拜,以額觸地,表示極度悲痛。後也用於請罪。
相關知識
【三跪九叩】下跪三次,每次三叩首,為最重的禮儀。朝廷大典時臣下朝見皇帝時的正式禮節。
【清代跪拜禮】清代大臣晉見皇帝行跪拜禮後,不再站起來,隻能跪著回答皇帝的問話,這是中國曆代官僚在皇帝麵前最卑微的表現。
【再拜】拜兩次,表示禮節隆重。再拜之禮,用於平輩之間。書信結尾處常用的“再拜”,為對尊長的客套話。
【百拜】多拜的意思。
【膜拜】一種拜禮的方式。行禮時,兩手放在額上,長時間下跪叩頭。原專指禮拜神佛時的一種敬禮,後泛指表示極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禮方式。
【鞠躬】表示恭敬、謹慎、莊重的禮節的形式。兩腳並攏,兩手下垂於大腿兩側,彎曲上身,彎曲的幅度越大表示禮越重。
【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後來引申為傾倒、崇拜。
【唱喏】男子給人作揖的同時出聲致敬的一種民間禮節。
【道萬福】女子禮節。唐宋時婦女與人見麵行禮的同時常口道“萬福”,意為祝對方多福。行禮時雙手手指相扣,放至右腰側,彎腰屈身以示敬意。
【請安】即問好,為卑幼對尊長的問候禮,平輩之間有時也以此為禮。始於遼代,盛於北方。一足跪,另一足立地,垂手近踝關節。後來又演變為垂右手屈左膝。婦女則“請雙安”,即以手撫雙膝,且同時屈之。
【握手】古人運用較少,一般是表示互相友好歡快的心情,如有“握手言歡”的成語。
跪
兩膝著地,直立身子,股不沾腳跟,為跪。跪而聳身,挺腰,則稱跽,又稱長跪。跪一般是人有急事或表示謝罪時用,直身,兩股離開腳跟。跽是跪起,準備站起的姿勢,但膝仍然在地上保持較長時間。跪是從古代的坐法演變而出的。
相關知識
【坐】古人在正式場合中席地而坐,姿勢為兩膝著地,兩股著於腳跟。
【踞】一種較為省力的坐法。姿勢是腳板著地,兩膝聳起,臀部向下而不貼地,和蹲一樣。
【箕踞】最不恭敬的一種隨意坐法。姿勢是臀部貼地,兩腿張開,平放而直伸,像箕一樣。在他人麵前箕踞是對對方的不尊重,這種坐法又是不拘小節的表現。
趨
趨即快步走,近似小跑地走向尊者、貴者、長輩、賓客,表示一種敬意,是一種卑賤者見尊貴者的禮儀。古代各種交際禮俗中,趨禮較為常用。
相關知識
【走、行、步、奔】古代的“走”,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跑。古人所說的“行”,就是今天說的走。古人所說的“步”,相當於今天的漫步。古人所說的“奔”是飛跑、狂跑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