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製與職官
古代的禮儀製度很嚴密。不同社會階層的人,禮儀不同。上層貴族繁多、嚴密,下層人民則較為寬鬆和隨意。不同時期,禮儀製度也有較大區別,總的看來,經曆了由嚴格到寬泛的演化。
五禮
古代的五種禮製,包括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
吉禮
“五禮”之一,是對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典禮。包括祀天神,如昊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雨師等;祭地祇,如社稷、五帝、五嶽、山林川澤、四方百物;祭人鬼,如先王、先祖。
凶禮
“五禮”之一,指用於吊慰家國憂患方麵的禮儀。包括喪葬禮、荒禮、吊禮、恤禮、(guì)禮等。後多特指喪葬、持服、諡號等禮儀。
軍禮
“五禮”之一,即國家有關軍事方麵的禮儀。原包括大師之禮、大田之禮、大均之禮、大役之禮、大封之禮五類。漢代以後專指軍旅禮儀,如明代的軍禮內容為親征、遣將、受降、奏凱獻俘、論功行賞、大閱、大射、救日伐鼓等。
賓禮
“五禮”之一,即邦國間的外交往來及接待賓客的禮儀活動。如天子受諸侯朝覲、天子受諸侯遣使來聘、天子遣使迎勞諸侯、天子受諸侯國使者表幣貢物、宴諸侯或諸侯使者。此外,自王公以下直至士人相見禮儀,也屬賓禮。
嘉禮
“五禮”之一,即喜慶典禮,包括冠、婚、燕、饗、射等活動中的禮儀。如君主登基、冊皇太子、策拜王侯、節日受朝賀、天子納後妃、太子納妃等都屬嘉禮,而冠、婚之禮則為上自天子、下至平民通用的嘉禮。
宗廟祭祀
宗廟又稱太廟、祖廟,是供奉祖先的廟。古代統治者把宗廟視為國家的象征,古代天子、諸侯必有宗廟。國家一旦發生大事時,則必告於宗廟。古代宗廟,上古時隻有五廟,包括始祖一廟,高祖、曾祖、祖父、父親各一廟。周朝時則定為七廟,後代也有建九廟的。古代卿大夫也立宗廟。
四時之祭
指周代天子和諸侯在宗廟內按季節進行的四種例行祭祀。每一個季節的祭祀名稱各不相同。春祭叫(yuè),夏祭叫(dì),秋祭叫嚐,冬祭叫烝。
月祭
每月初一舉行的祭祀,名叫“朝廟”。按古製,周天子於每年的夏秋之際向各國諸侯頒發曆書,曆書主要寫明來年有無閏月、每月初一(朔日)是哪一天。諸侯將曆書藏於太廟,每月初一,宰殺一隻羊親臨告祭宗廟,稱“告朔”;然後戴著皮弁在太廟聽治政事,稱“視朔”;然後再祭於諸廟,稱做“月祭”。以上禮儀在同一天內連續進行。
社稷祭祀
社稷在古代也是國家的象征。社,是土神;稷,是穀神。古代祭祀土神與穀神的祭儀稱社稷,祭祀土、穀神的地點也稱社稷。古人以農為本,春秋時祭祀社稷是為了祈求穀物豐收。古代祭祀社稷所用的壇稱社稷壇。先秦時期,社壇與稷壇分開,社壇在東,稷壇在西。明太祖時,社稷合為一壇,呈方形。
天地祭祀
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儀式稱“封禪(shàn)”。其中祭天為封,祭地為禪,合稱封禪。一般由帝王親自到泰山頂築土為壇,舉行祭祀。這是因為泰山為五嶽之首,稱為岱宗,故至此祭天。然後再到泰山腳下的梁父山、社首山辟場祭地,報地之德。
伏臘祭
臘祭簡稱臘,是古代農村每年舉行的祭禮,在十二月冬至之後舉行。通常以臘肉做祭品,祭祀百神。伏祭也是古代農村每年舉行的祭禮,通常在每年夏至第三個庚日以後舉行,即所謂的六月伏日舉行。其儀式是殺狗祭神,“伏”指殺狗(“伏”是“副”的同音假借,“副”即殺之意)。
犧牲
祭祀用的牛、羊、豕之類的牲畜。“犧”指色純的牲畜,“牲”是指牛、羊、豕等。天子祭祀用牛,稱“太牢”;諸侯祭祀用羊,稱“少牢”。用於祭祀的牛羊數量有具體的等級規定。
玉帛
指祭祀用的璧、琮、束帛。璧形製呈平圓形,正中有口,祭祀國君時用,祭者將璧放在束帛之上,然後上供。琮呈方形或長筒形,祭祀國君夫人時用,祭者將琮置於束帛之上,然後上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