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詩經》的作者、時代及地域(2)(2 / 3)

下麵談談《風》、《雅》、《頌》各類詩創作的大體時間和產生的地域。

《風》

《周南》、《召南》

《周南》、《召南》與周武王時期的周公和召公有密切的關係。鄭玄《詩譜》說:“周、召之地,為周公旦、召公奭之采地。……其得聖人(周公)之化者,謂之《周南》;其得賢人(召公)之化者,謂之《召南》。”《詩譜》此論主要依據《武》樂。《禮記·樂記》: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滅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國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複綴以崇。……始奏,象觀兵盟津時也。再奏,象克殷時也。三奏,象克殷有餘力而反也。四奏,象南方荊蠻之國侵畔者服也。五奏,象周公、召公分職而治也。六奏,象兵還振旅也……

《春秋公羊傳》也說:

自陝而東者,周公主之;自陝而西者,召公主之。

這裏的“陝”不是今天的陝西省。其地一說是今天的河南陝縣,一說是西周時的王城,即今之河南洛陽市一帶。周、召之地以此為界分開。

方玉潤《詩經原始》主要從方位上來考證:

竊謂南者,周以南之地也。大略所采詩皆周南詩多,故命之曰《周南》,何以知其南耶?周之西為犬戎,北為豳,東則列國,唯南最廣,而及乎江、漢之間。

《周南·漢廣》中提到“漢之廣矣”、“江之永矣”;《召南·江有汜》提到“江有汜”、“江有沱”,以及《關雎》篇中的“在河(黃河)之洲”等,都說明“二南”產生、流傳的地域,大體是在河南的臨汝、南陽,湖北的襄陽、宜昌、江陵一帶,這裏的確是十五國風中最南的地域了。

論其時間,崔述《讀風偶識》說:“成王之世,周公與召公分治,各采風謠以入樂章。周公所采,則謂之《周南》,召公所采,則謂之《召南》焉。其後周公之子世為‘周公’,召公之子世為‘召公’。蓋亦各率舊職而采其風。是以昭、穆以後,下逮東遷之初,詩皆有之。”“昭、穆以後”,“東遷之初”,指的是“二南”中詩歌的起始時間。“二南”中《召南》的《甘棠》,是人們為懷念召伯作的,召伯是周宣王時的大臣,這是較早的一首詩;《何彼穠矣》中有“平王之孫,齊侯之子”的詩句,說的是周室王姬下嫁諸侯。因此“二南”中詩歌最晚的創作時間大致在東周初年。

“二南”的特點,在於作者多是女性,所以反映她們勞動、戀愛生活的作品較多,如《芣苢》、《關雎》、《卷耳》等。其中不少還是禮俗詩,如寫新媳婦歸寧的《葛覃》,祝人子孫繁衍的《螽斯》、《麟之趾》等。

對“二南”樂曲的特點,先秦人的評語都比較概括、籠統。如《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吳公子季劄來魯觀樂時,讚歎“二南”道:“美哉!始基之矣,猶未也。然勤而不怨矣。”《論語·八佾》說孔子推崇《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倒是清人方玉潤對此作了較詳細的評說。方玉潤說:故其為詩也,融渾含蓄,多中正和平之音,不獨與他國異,即古豳樸茂淳質之風,亦不能與之並賡而迭和。

可見其音偏於雍容和雅,而且據《禮記》等書記載,“二南”中有包括《關雎》在內的六首禮儀歌。因為禮儀性樂歌一般都屬《雅》詩,所以有人據此提出“二南”的樂調和《雅》有淵源關係。漢儒把“二南”列為“正”詩,也許跟這一點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