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阮元曾經強調參考前人注解的重要性。他說:“竊謂士人讀書,當從經學始,經學當從疏始。空疏之士,高明之徒,讀注疏不終卷而思臥者,是不能潛心研索,終身不知有聖賢諸儒經傳之學矣。至於注疏諸義,亦有是有非。”他還認為清代經學繁盛的原因就在於時人能夠鑽研注解。這個看法很有道理。研究孟子要接受這種思想。仔細閱讀《孟子》的注解是第一個步驟。
如何讀注解呢?這的確是個應該重視的問題。首先要注意的是,參考注釋,不能墨守成規,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其次,我們應該謙虛謹慎,不妄加非議前人的說法。也就是說要聯係正文來讀注解。這是我們參考注解時必須牢記的一個基本原則。無論是吸取前人的見解,還是否定前人的注解,都必須從古代漢語的實際出發,都必須從《孟子》原文出發,以能否準確地符合孟子時代的語言習慣及《孟子》中特定的上下文意為準。尤其是當我們遇到各家說法不一致的時候,更要注意這點。
僅僅這些也還不夠,對於古漢語閱讀能力不強的人,還要了解一些有關古注方麵的知識。
由於各人注書時,體例內容不盡一致,所選用的版本和引用哪家的校記,解釋也不盡相同,所以我們在選擇閱讀某種注本之前,應先了解一下該書的注釋概況。這就要求我們先仔細地去讀一下它的序文、凡例及有關附錄。這將給我們閱讀帶來不少幫助。
按照古注的習慣,前人在注釋中的引文當作原文來看。這點在研究中必須注意。
了解前人注釋的內容,要辨別釋文與被釋文的關係。古書注解的內容十分廣博,前文已有提到。我們千萬不能被這豐富的內容搞糊塗了。弄清釋文與被釋文的關係,要注意以下幾點:一、不要把指明通假與標明音讀混淆。
二、不要把指明古今字與辨明誤字混淆。
三、對於解釋全句的注文,有的是譯述正文的語意,有的是補充正文的內容,有的是指出正文的含蓄意義,有的是闡明正文的思維邏輯。這各種不同的注釋內容,我們應該區別對待。譯述正文的,注文與正文之間的詞語對應關係較強。其餘的幾類,已摻進了注釋者自己的看法,所以注文與正文之間對應關係較弱。我們不能把它們看作是原文的字麵意義。
讀古書的舊注,除了熟悉舊注的體例外,還要對古人作注解時用來解釋字、詞的術語有所了解。
精讀《孟子》文本,除了表現在對其各家注解的熟悉外,還應該表現為對《孟子》書中的一字、一詞、一句的理解。這裏所說的理解,是指經過自己個人思考判斷而作出的對各家說法的選擇,或者是自己獨特的看法。參考前人注解,很大程度上是機械地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孟子》的各家注釋各持一理,常常讓初學者無所適從。這就需要讀者自己去比較,選擇一種最合理的說法。如果我們不把這些疑難問題搞通,也就談不上“精讀”兩個字。當然在選擇與批判別家說法時,必須防止以個人的喜好等主觀因素作為標準,而應該從翔實的科學的論據材料出發,去推斷它的結果。要做到這一步,就要求讀者有較深的古文素養和文字、音韻、訓詁方麵良好的功底,這是“文外功夫”,隻能有待於讀者自己不斷加強。
第三節分類爬梳歸納
無論我們是從語言、文學或思想的角度來研究《孟子》,從《孟子》文本中分類爬梳歸納相關的材料,都是首要的準備工作。高明誠先生曾在《孔孟月刊》上發表《〈孟子〉中“夫”字用法探究》一文,夏宗陶先生曾在《大陸雜誌》上連續發表了《〈孟子〉中“者”字用法探究》上、中、下三篇論文,他們的研究方法,就是先遍檢《孟子》中所有的“夫”字或“者”字,然後再分析研究,得出規律性的見解。同樣,如果要研究《孟子》對後世文學體裁的影響,也需要將其七篇二百餘章細細閱檢,分析哪些是標準的散文,哪些是小說的雛形。
如果要從人生、倫理、修養、教育、政治、法律或經濟的角度來探索孟子在中華倫理史、認識史、教育史、政治史、法律史或經濟史上的地位和影響,那麼遍搜《孟子》全書,爬梳整理孟子的某一思想在不同場合的闡述,更是不可或缺的。前文裏介紹《孟子》一書的篇章體例時,我們曾經指出《孟子》是一部對話語錄體的著作,全書是對孟子隨緣而發、因機而道的言論的輯錄,而不是一部有條理、有係統的哲理著述。所以,要研究孟子的某一方麵思想,隻有對《孟子》一書進行全麵的搜尋歸納,才不會偏執一詞,曲解孟子的思想,得出錯誤的結論。在孟子思想研究的曆史上,這種從主觀認識出發,抓住隻言片語,顧此失彼的現象是屢見不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