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求之於心性之際”,“求至於聖道則一”正是一語中的地點出了程朱、陸王二係共同的學術宗旨——追求、培育、塑造、光複一種至善人性—道德心靈,而這也正是孟子人性論的核心命題。
宋代的“心性義理”之學,除了周敦頤的“濂溪之學”外,還有張載的關學,二程的洛學和朱熹的閩學。周敦頤是理學的開山鼻祖,他主要承繼唐代李翱的“複性論”建構了自己的理論體係,而張載則從“元氣本體論”的宇宙觀入手,展開對人性問題的深入探討。他提出太虛之氣為宇宙本體,氣運化為物,帶來物的性。性分為兩種,一種是氣之本性,即天地之性。天地之性是純善的,本然的,故人人皆有善根。另一種是氣質之性,它是氣運化成物之後的特殊性,有善和不善之分別。氣質之性雖有善惡之別,但是惡性可以通過修養來改變,即通過反省發現自己的本然之性,使性與天道合,達到內外一致的至誠至善的境界。程頤在稱讚張載時說:“與孟子性善、養氣之論同功,自孟子後蓋未之見。”(《宋史·張載傳》)
在“明道先生”程顥的墓表中有這樣一段話:“孟軻死,聖人之學不傳……先生生千四百年之後,得不傳之學於遺經。”二程論性,都是以孟子的性善論為基礎,以氣稟不同解釋善惡,以內省澄明本性而與理為一的。他們說:“性無不善。而有不善者,才也。”(《遺書》卷十八)“凡學之道,正其心,養其性而已……君子之學,必先明諸心。”(《二程集》)
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是一位“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晦翁學案》)的碩儒。而朱熹一生主要的學術活動,就是為《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做集注。孟子的內聖心性之學,是他的思想基礎。他說:聖門所謂心,則天序、天秩、天命、天討、惻隱、羞惡、是非、辭讓,莫不該備,而無心外之法。故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而今之為此道者,反謂此心之外,別有大本;為仁之外,別有盡性至命之方。竊恐非惟孤負聖賢立言垂後之意,平生承師問道之心。(《朱子文集》卷一二二)
陸九淵是理學中“心學”一派的開創者。其心學跳出了經學史上那種被前人注解束縛的局麵,在理學中獨樹一幟。陸九淵十分推崇孟子,他說自己的學說是讀了《孟子》之後自己從心裏悟出來的,並且自視為孔孟道統正宗。王守仁說:“聖人之學,心學也……陸氏之學,孟氏之學也。”(《陽明全集》卷七《象山文集序》)而實際上,陸九淵確實受孟子影響很大。其著名觀點“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陽明全集》卷二十二《雜說》),“仁心者,人之本心也”(《陽明全集》卷一《與趙監》),便是從孟子的“萬物皆備於我”(《盡心上》第四章)和性善論等思想而來的。陸九淵在政治思想上,認為百姓是國家的根本,君主、官吏是為百姓而設的,反對朝廷的苛律重稅。這應該說是承自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盡心下》第十四章)的民本主義思想。
明代曾風靡一時的陽明心學,是本之於孔孟,而直承陸象山心學之傳的。王陽明心學的思想體係,構築於孟子的良知說、“萬物皆備於我”(《盡心上》第四章)和陸九淵“心即理”(《陽明全集》卷二十二《雜說》)等思想基礎之上。其政治思想,也是承繼孟子,主張效唐虞三代之聖賢,實行仁政王道,建立“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第四章),上下和諧的社會關係。
清代的經學思想家中,重視孟子的人也很多。如焦循作過《孟子正義》、戴震作過《孟子字義疏證》,這些我們將在下麵的有關章節中作專門的介紹,茲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