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芝麻開門,中國文物與藝術品的收藏與經營(3)(1 / 2)

答:我在清華、北大都買過文物,現在都不敢見那些人呢。有些還是送給我的。八幾年時我買過一個老師的三十幾件家具,用了1.8萬元錢,當時這還是很多的。賣給我的那天晚上,他給我打來電話,說是女兒從美國打來電話,對其中一個櫃子的印象特別深,能不能把那件給留下,錢也不少算。我同意了,這就是文化的力量。文化就是人的記憶,一種感受,一種能打動你的東西。其實那櫃子不重要,是民國的。早時候的文化傳承是靠那些櫃子上的山、水,而現在是書,但是孩子對書會很快淡忘,而實物給他的印象會非常強烈。我還曾在人家買東西出門時買過人家的一個康熙大筆筒,它是放在地上的。我說那個痰盂你賣嗎?他問給多少錢。我說50。他就讓我拿走了。但是現在可能會值到8萬元。

問:《文物保護法》對於文物的流通是否有影響?

答:所有的事情都基於獲利。文物受到國家的保護,國家有優先購買權,但現在是在公平的條件下與私人競爭的。比如一件文物拍賣到最後是800萬,你想拿走時,國家站出來說這件文物我要了,也是要出800萬的。我覺得國家還應該給予所得者一點補償就更好了。因為私人在拍賣時付出了精神與物質方麵的代價。

問:在《文物保護法》的背景下,拍賣的物品的來源是什麼?拍賣的前景如何?

答:文物拍賣的來源是多種多樣的。在《拍賣法》中有規定,他可以拒絕回答你的問題。中國的拍賣與外國不同的一點是中國的拍賣活動非常熱鬧。我最早是80年代末去的國外拍賣行,人很少,不像我們這兒有許多是看熱鬧的。西方拍賣行的來源主要是商人提供的;而我們的拍賣主要是貨主,也就是把家裏的收藏給拿出來了。我們不喜歡“經紀人”,我們通常稱之為“掮客”,所以中國進入不了商業社會與仇視經紀人製度有關。現在經商特別難,是因為中間人費用加大了許多。問:藝術品的價格定位與曆史的關係如何?

答:中國藝術品的價格定位與曆史無關,隻與當時的成就有關。舉例而言,就是宋朝的百姓吃飯的碗,絕對比不上清朝乾隆爺的花瓶。判斷它是否值錢就是判斷它當時是否值錢。我們今天的這種杯子保存一萬年也值不了幾個錢,他們不是藝術品。而我們現在玉器廠出來的藝術擺設,從廠裏出來就很貴,過了多少年之後就會更貴。我說的藝術品的價值,是指它的市場經濟價值,不代表他的曆史與文化價值。有些曆史文化價值非常高的東西是不值錢的。

在瓷器裏,超過人民幣1000萬元的主要是清代瓷器。清瓷精美,許多人都看得明白,而宋瓷就是一個顏色的,人們在購買時覺得還是買有許多花紋的清瓷合算。

問:請談談贗品。

答:我們偽造藝術品不算是什麼罪,但在西方有的國家,偽造藝術品罪與偽造貨幣罪等同。

問:對於博物館來說什麼樣的製度最為合適?

答:我覺得股份製是很不錯的。不能一個人擁有一個東西的全部。所有權是一定要轉化的,所有的事不能一個人說了算。東西一定要流通才行。在博物館裏流通的要是製度上的。比如日本大阪市立博物館,有許多博物館會員,它的會員的要求是:第一,喜歡文化;第二,要有文化;第三,每年得為博物館捐一定的錢,比如100萬日元。成為會員後的待遇就是你無論何時領客人進來都是白看的。如果要參加的人很多的話,比如有100個人,那就是有10億日元,大約相當於1000萬美元,那就可以支撐這個博物館的生存。人的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榮譽了。

問:文化與商業在中國是如何結合的?

答:有許多方法現在實行起來是有困難的。比如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他們的讚助人是有等級的。他們習慣於拿錢來說這個等級。出席開幕式時,有可能讚助少於多少錢的就不能參加了。但中國人從小就沒有樹立一個等級觀。他可能會認為我出了錢了,我就應該參加。等級起到一個促進作用。等級觀是有物質標尺的。最簡單的物質標尺就是錢。中國人不喜歡用錢來衡量,但現在我們在拍賣時是不計較這些的。我們古人燒的一個瓶子,現在賣到4000萬港幣,我們覺得是一個榮譽,這裏的榮譽是拿金錢作為衡量的,過去我們不習慣。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每周四有一個聚餐,能參加就是一種榮譽,它把文化的榮譽轉化為很實在的金錢的交換,而我們還不習慣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