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站在國際文化視域之中——2002年傳媒投資與廣告市場(3)(3 / 3)

廣電的核心必須解決事業和產業剝離的問題,而完成這個事業與產業剝離的過程其實也就是改革不斷升華的過程。我在1999年的一篇論文中曾經寫道:“廣電係統的改革,我稱為四次剝離,逐步完成市場化的改造。第一次剝離叫做網台分營:網絡剝離出去,內容的生產控製下來;第二層的剝離叫做製播分離,在一年半以前,廣電的高層是不允許去談製播分離這個問題的,認為是不可行的;第三次的剝離叫做頻道的分營:綜合頻道、新聞頻道是要留下來,受到控製;而娛樂頻道、專業頻道則可以剝離出去;最後一個是報道和宣傳的剝離,也就是資訊類的剝離出去,而政論性質的、言論的要受到嚴格的控製。”其實,這個往下延伸下去,就是我所說的寬帶環境裏麵的媒介的重新融合和構造。無論是報業,電報集團,還是私營資本,最終都將在寬帶的環境中完成它的整合。

對於中國的媒介市場,在改革和不斷的調整過程中,已經形成了它自己很有特色的一個發展規律。我在1998年寫文章的時候,曾經有過這樣一個預言,就是“媒體其實是在博弈過程中尋找它的最佳的資源配置。”因為對於中國的媒介,控製它的力量就包括政治力量和資本力量。如果政治力量很強,而資本力量很弱,我們就叫做強政治、弱資本的媒介,這個大概是80年代時的狀況。到了90年代,可以說,政治和資本的控製力量都不是很強,但關鍵性的問題還是受到控製的,這一階段我們叫做弱政治、弱資本的狀態。到了發展的時候,政治和資本之間就會出現一個妥協,出現一種雙贏的狀況。

對於媒介來講,80年代以前是被國家完全包起來的,這個其實是不現實、不愉快的;那麼完全由市場來控製媒介,其實也是不現實、不愉快的。所以當時我們就說:“政治與資本妥協的過程也就是媒體生長的過程。”上層已經開始有了對媒介進行調整的思路,雖然我不認為它做得很徹底,因為對資本市場它沒有根本的開放,而隻是開放了網絡一塊,但是它確實提出了產業升級和規模效益的問題,提出了媒介融合的問題,以及媒介提升競爭力以適應國際化的問題,這些問題我覺得都是非常重要的。

媒介進入到了今天,我想2002年其實是特別重要的,在此時,原有的商業模式無法繼續維持下去,僅僅依靠廣告來維持自己的經營是很有困難的,而新的商業模式又處在一個不斷的摸索之中;同時,國外的媒介公司不斷進入,已經形成了很強的市場能力而國內一些媒介自身的資源和結構的整合又還沒有到位。所以,今年會有特別多的困難,也會很關鍵。